1月23-26日,2018年度達沃斯世界經濟論壇(WEF2018)將在瑞士東部滑雪勝地達沃斯舉行,本屆論壇的口號是「在分裂的世界裡建立共同的未來」,有70多個國家元首、政府首腦和3000多名與會者將出席論壇,其中不乏英國首相梅(Theresa May)、德國總理默克爾(Angela Merkel)、法國總統馬克龍(Emmanuel Macron)、加拿大總理杜魯多(Justin Trudeau)、歐盟委員會主席容克(Jean-Claude Juncker,)、義大利議會主席熱尼奧尼(Paolo Gentiloni)、辛巴威新任總統穆南加格瓦(Emmerson Mnangagwa)、印度總理莫迪(Narendra Modi)等國際著名政要,和索羅斯(George Soros)、高盛CEO布蘭克費恩(Lloyd Blankfein)等頂級企業家。
原本這屆WEF最熱的焦點,莫過於美國總統川普(Donald Trmup)早早宣布要來:要知道上次美國現任總統出席WEF,還要追溯到2000年的比爾. 柯林頓(Bill Clinton,他也是最熱衷WEF的美國總統,去年還以退休之身故地重遊了一次),還有什麼比在達沃斯這個討論全球政治、經濟話題的「務虛會」上,見到世界第一大政治、經濟體國家元首更有熱鬧的事呢?
比這更熱鬧的則是反對川普出席的聲音。
瑞士、歐洲乃至全球許多非政府組織對川普「空降」達沃斯的畫面感到實在無法接受,在日內瓦、蘇黎世、伯爾尼、洛桑和達沃斯,都已發生了針對川普的示威遊行,非政府組織Campax散發了一封反對川普出席達沃斯論壇的請願書,而蘇黎世部分示威者索性打出了「川普,歡迎來地獄」的「歡迎」標語。
即便沒那麼「偏激」的許多評論者也對原定在政要演講序列中打頭陣的川普究竟會放怎樣的「炮」提心弔膽:要知道,WEF一直是商界、政治界和少量藝術界知名人士聚集一堂、討論全球化和自由貿易的平臺,是這兩個概念的標準載體,而川普則一再抨擊自由貿易的缺陷,並身體力行地反對多邊主義,在他執政期間美國威脅退出北美自由貿易協定,並已經退出了巴黎氣候協定。不僅如此,如前所述,達沃斯論壇強調的宗旨是全球化,強調各國團結一致,共同努力修復在全球化問題上彼此間的分歧,強調這樣做的必要性,本屆論壇更提出了「在分裂的世界裡建立共同的未來」——可想而知,川普屆時倘竭力為自己與全球化宗旨背道而馳的「美國第一」辯護,將是件多麼「熱鬧」的事。為此許多歐洲媒體、評論家呼籲歐洲政要團結一致,攜手發出反擊川普單邊主義、捍衛全球化和貿易自由原則的明確聲音。
然而他們是否有這樣的機會還真不好說——因為川普貌似在和達沃斯「捉迷藏」。
北美時間1月20日,白宮方面放出風聲,稱因為美國聯邦政府稍早再度「停擺」,川普是否會如期出席今年瑞士達沃斯經濟論壇「不確定」。對此,白宮預算主任馬爾瓦尼(Mick Mulvaney)表示「沒有進一步的細節」。
對於這一消息,一些歐洲評論家感到不耐煩,表示「愛來不來」,而東道主則因平添的安保不確定性頭疼萬分。正如瑞士聯邦警察發言人德布瓦(Anne-Florence Debois)所言,川普來不來,傳說中他的隨員財長姆努欽(Steven Mnuchin)和商務部長羅斯(Wilbur Ross)、甚至女婿庫什納(Jared Kushner)會否同行都變成了不定數,如今瑞士安保部門也只能「保持靈活性至最後一刻」了。
一些分析家認為,以川普的秉性,不會白白放棄這次「露臉」的好機會,所謂「不確定」不過是半「傲嬌」半炒作的噱頭,且20日前一天,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Sanders)卻表示,川普會在達沃斯論壇期間會見英國首相梅,並「期待達沃斯的會晤成為加強英美特殊關係的契機」,儘管美國政府「停擺」發生在20日,但早已是毫無懸念的事,因為去年轉發極右翼網貼的事故,美英關係有些微妙,川普再特立獨行,怕也不至於在達沃斯放英國首相的「鴿子」。
北美時間22日,白宮發言人桑德斯(Sarah Huckabee Sanders)表示,如果「所有事情都能如願」,聯邦政府得以重啟,美國代表團將在北美時間23日啟程,川普則將在「本周晚些時間出席」。這似乎表明了多重信息:首先,鑑於參院民主黨人當天稍晚放棄對臨時撥款的反對意見,聯邦政府可能很快重啟,川普成行幾無懸念;其次,他恐怕不得不修改既定的在論壇演講政要中「打頭炮」的計劃,轉而和印度總理莫迪爭一下「大軸」;第三,他的達沃斯之行似乎也被這位「另類總統」照例用於向國會的對手施壓,迫使「停擺」事態向有利於他的方向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