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一段偉大的愛情故事走到終點,人類對月球的痴迷感然而止,這是因為熟悉而生厭的典型事例,似乎和人類的愛戀有著極高的相似度。
並且,在開始厭煩月球後,從此再也沒有人登上月球。
不得不說,月球確實非常乏味,可以看到它其實荒蕪毫無顏色,上面到處都是碎石。於是人類探索的目光開始轉向更多未知的世界,在太陽系中,科學家發現了許多的其他衛星,似乎它們都比黯淡無光的灰色月球更有意思的多。
35年以來,人類一直在遺棄自己的月球,但這一切即將改變,今天,我要和大家說的就是人類與月球之間的愛情故事,我們如何愛上月球,如何對它生厭,如今,我們又是如何緩慢但堅定的重新愛上它,這似乎飽含疑問。
人類對月球的愛戀歷史漫長,月球在黑暗空虛的宇宙中默默的陪伴著地球,它扶持著我們人類的整個歷史,縱觀歷史長河,我們人類也一直在遙望著它運行。這其中,也激發了偉大的神話與傳說,人類對月球畏懼卻又膜拜。
5000年前在外赫布裡底群島的一個偏僻角落,有一個新石器時代部落安居紮寨,人們對這裡知之甚少,但是,他們與月亮建立起來的深奧關係,為後世的我們留下了一個永久的象徵。
有科學人員窮盡了一生,想要去發現這場愛戀關係。
我們與古時候的智者是有共同之處的,我們似乎也用了他們的想法,這其中的淵源說起來好像推理故事,他們或許沒有文字記錄,但是他們豎立起的那些石頭,可以讓我們揣摩他們的用意。
沒有人明確的知道卡拉力什立石陣代表的真正意義,但這些石陣的布局方位表明,他們是進獻給月亮的複雜貢品,是聖地,也是古代的天文臺。
卡拉力什立石陣似乎有點像一臺月球電腦,或者說是一本陰曆,而這臺電腦5000年後還能運作,比我們現在的一些電腦強的多了。
立石似乎被按照某種特定的方式排列,以便於追蹤月球,每月在夜空中移動的位置。
其實我們現在並不充分了解月球在天空中的運動,我們只知道冬天白晝較短,夏天白晝較長。其實月亮也有一樣的變化,只不過周期要長得多。
現代人並不完全了解當月亮升起或降落時,極北或極南的位置在哪裡,但5000年前的史前人類祖先卻知道,而且還用石頭標示出月亮運動的這些極端位置,就是屬於他們那個時代的文化,也是屬於我們古文明的重要裡程碑。
關於月球和地球的愛戀探索還在繼續,從我們的祖先時代到如今的漫長過程表明,這似乎是個小情侶膩歪的時刻,至於多久會揭開奧秘,就有得等待了,或許是今天,或許是明天,或許未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