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白皮書到軟著陸 中國探月故事還在繼續

2020-07-20 中國日報網

中國探月史

本報記者 付毅飛

近年,世界各國紛紛實施或公布了新的探月計劃。以我國為例,2018年我國先後發射了「鵲橋」中繼衛星和嫦娥四號探測器,在全球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中繼測控通信,以及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探測,拉開了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序幕。

作為我國探月工程三期收官之作的嫦娥五號任務如果取得成功,作為其備份的嫦娥六號探測器將被納入下一階段任務。根據國家航天局已經公布的探月四期工程後續計劃,嫦娥六號任務將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嫦娥七號要前往月球南極,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綜合探測;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這些技術將為各國共同構建月球科研基地進行前期探索。

能夠取得如今的成績,來自我國「穩紮穩打」的探月計劃,來自不斷取得的探月成果,來自一代代探月人的不懈努力。

嫦娥一號: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2000年11月22日,中國政府首次公布了航天白皮書——《中國的航天》,明確了近期發展目標中包括「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

2001年,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孫家棟牽頭,國防科工委組織中國科學院、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總裝備部等單位正式啟動月球探測工程的相關論證工作。

2004年1月23日,繞月探測工程項目獲批,我國月球探測工程全面啟動。作為「繞、落、回」三步走的第一步,首期繞月工程就是研製和發射探月衛星嫦娥一號。

2007年10月24日,嫦娥一號衛星成功發射;2008年11月12日,嫦娥一號衛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發布;2009年3月1日,嫦娥一號衛星按預定計劃受控撞月,為探月工程一期——繞月探測任務畫上了圓滿的句號。我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成功,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中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

嫦娥二號:小行星探測的先遣兵

作為探月工程二期先導星,嫦娥二號探測器驗證了探月工程二期部分關鍵技術,並深化月球科學探測。

2010年10月1日,嫦娥二號探測器發射成功,衛星軌道設計、導航控制、熱控、X波段測控、微小相機視頻成像等各技術驗證項目,均按程序進行並全部成功。

2011年4月1日,在半年設計壽命周期內,嫦娥二號探測器全面實現了6大工程目標和4項科學探測任務,獲取了一批重要科學數據。

2012年4月,嫦娥二號探測器圓滿完成在日地拉格朗日L2點一個完整周期的飛行探測,進入轉移軌道飛行。

2012年12月13日,嫦娥二號探測器與國際編號為4179的圖塔蒂斯小行星「擦肩而過」,最近交會距離不到1公裡,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越探測,成為我國第1個行星際探測器。

最後它飛到一億公裡之外,對我國深空測控能力進行了驗證。

嫦娥三號:實現落月夢想

與嫦娥一號、嫦娥二號相比,嫦娥三號探測器的技術跨度大、設計約束多,結構也更為複雜,新技術、新產品達到80%。

2013年12月14日,嫦娥三號探測器成功落月,實現我國太空飛行器首次地外天體軟著陸,並開展巡視勘察和科學探測。

2014年1月6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三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嫦娥三號任務圓滿成功,為我國航天事業發展樹立了新的裡程碑,在人類攀登科技高峰徵程中刷新了中國高度。

嫦娥5T:嫦娥五號的「探路先鋒」

2014年11月1日,為嫦娥五號「探路」的再入返回試驗器按既定方案平安著陸。

作為探月工程三部曲中的重頭戲,月球採樣返回與以往任何衛星任務相比,影響其成敗的風險因素要多了許多。我國此前尚無地球軌道以外太空飛行器再入大氣層的返回、著陸與回收經歷。為驗證高速再入返回飛行的可行性,被稱為「嫦娥5T」的飛行試驗器應運而生。

與近地太空飛行器返回再入相比,月球返回器具有再入速度高、航程長、熱環境複雜等特點。此次試驗成功,驗證了「半彈道跳躍式返回」再入關鍵技術,實現了中國太空飛行器首次以第二宇宙速度返回地球,為確保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實施和探月工程持續推進奠定了堅實基礎。

嫦娥四號:實現多方面創新

2018年5月21日,嫦娥四號中繼星「鵲橋」發射升空,20多天後進入環繞距月球約6.5萬公裡的地月拉格朗日L2點Halo軌道。

同年12月8日,嫦娥四號探測器發射,在「鵲橋」的幫助下,於2019年1月3日成功踏足月球背面。

美國國家航空航天局局長吉姆·布萊恩斯汀第一時間通過網絡社交平臺向中國表示了祝賀,稱這是「人類歷史上的首次,是一項令人印象深刻的成就」。美國《華爾街日報》《紐約時報》、俄羅斯《國家報》等媒體均將此稱為「裡程碑事件」。

嫦娥四號任務實現了多方面創新: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探測,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中繼測控通信,首次實現在月球背面著陸器和月球軌道微衛星的甚低頻科學探測,運載火箭多窗口、窄寬度發射和入軌精度達到國際先進水平,首次進行超地月距離的雷射測距技術試驗,首次在月面開展生物科普展示,首次開展國際合作載荷搭載和聯合探測。

2020年7月15日5時48分,嫦娥四號著陸器順利喚醒。此前,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在7月14日12時53分喚醒。截至目前,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月球車已度過559個地球日,並攜手進入第20月晝工作期,中國探月的故事還在繼續。

來源:科技日報

相關焦點

  • 你好,月球|中國人探月的故事
    在對月球放飛詩意幻想的同時,古人探月還得出了不少硬核成果哦!大家知道嗎,我國是世界上最早記錄月食的國家。早到什麼時候呢?張衡此外,古人還在探月過程中不提「嫦娥奔月」「吳剛折桂」那些充滿浪漫色彩的神話故事,不提「月有陰晴圓缺」那些寄託情思的精彩詩篇,只說1克月巖,美國贈送給中國的禮物,只有指尖大小。這顆月球上不起眼的「小石頭」投入中華民族的大湖,泛起了一圈又一圈,越來越激烈的「漣漪」。
  • 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
    新華社西昌12月8日電題: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我國探月工程亮點回顧新華社記者胡喆、謝佼、荊淮僑12月8日,嫦娥四號開啟奔月之旅。從嫦娥一號拍攝的全月球影像圖,到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再到嫦娥三號成功實現落月夢想……月球探測工程,是繼人造地球衛星、載人航天飛行取得成功之後我國航天事業發展的又一座裡程碑,實現了中華民族的千年奔月夢想,開啟了中國人走向深空探索宇宙奧秘的時代,標誌著我國已經進入世界具有深空探測能力的國家行列。回顧我國一路走來的探月之旅,可謂精彩紛呈。
  • 中國探月故事 劇情格外精彩
    中國探月故事,正是由一個又一個像他們這樣的中國航天人所書寫,並結集彙編而成的中華民族奔月新傳奇。探月工程的「中國特色」夜空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巨大尾焰,劃出的絢麗軌跡。航天測控人的目光,緊緊追逐著長徵五號在蒼穹中邁出的「每一步」。20年前,也是一個11月。
  • 我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探測器成功發射 開啟人類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
    伴隨著巨大的火箭轟鳴,肩負著億萬中華兒女的探月飛天夢想,12月8日2時23分,我國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用長徵三號乙運載火箭成功發射嫦娥四號探測器,開啟了月球探測的新旅程。  探月工程重大專項由國防科工局牽頭組織實施。嫦娥四號任務由工程總體及探測器、運載火箭、發射場、測控、地面應用五大系統組成。
  • 上九天攬月:嫦娥五號近期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中國探月工程揭秘
    截至目前,嫦娥五號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正常,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進行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根據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現在已經到了第三步階段,那讓我們再來回顧一下中國探月工程。
  •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嫦娥五號」年底前發射,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
    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我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於登雲說,目前我國月球探測任務實現了「五戰五捷」,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嫦娥五號高速再入返回試驗、嫦娥四號,已完成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戰略中的前兩步。
  • 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歷程
    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歷程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探月踏上新徵程。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截至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正常,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進行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原標題:從嫦娥一號到嫦娥5T:精彩紛呈的月宮故事   我國探月工程實施近20年來,都經歷了哪些歷程?讓我們一同回顧。   嫦娥一號   樹立中國航天第三個裡程碑   1994年,我國科學家開始進行探月活動必要性和可行性研究。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一文回顧中國的探月之旅!
    截至目前,探測器各系統狀態良好,地面測控通信正常,軌道器和返回器組合體將繼續在平均高度約200公裡的環月軌道上飛行並等待上升器交會對接,著陸器和上升器組合體將擇機實施月面軟著陸,進行自動採樣等後續工作。
  • 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的"三級跳"
    新華社西昌11月29日電(記者李宣良、王經國、餘曉潔)即將實施的嫦娥三號任務,將實現中國探測器首次在地外天體的軟著陸和巡視探測。從2007年到2013年,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三號,中國探月工程實現了「三級跳」。
  • 中國探月,六戰六捷!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幾千年來埋在每一個中國人心底,如今,「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夢想已經變成中國科學探索的事實。2019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上,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都要心懷夢想、奮勇拼搏,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在奮力奔跑和接續奮鬥中成就夢想。這正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真實寫照。中國探索月球的藍圖謀劃長遠、落實精準,步子更大、邁得更穩。
  • 嫦娥五號探月任務發射在即,一起回顧中國探月工程
    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到月亮上觀光探秘,成為千百年來人們的憧憬和追求,隨著科技的不斷發展,中國人的浪漫想像開始成為現實。  【嫦娥工程,中國的探月之旅啟航】  2004年,中國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並命名為「嫦娥工程」,從此,中國的探月工程誕生了。
  • 後勁十足的中國探月計劃 火星、木星和小行星探測即將展開
    資料圖:亮相2018年第12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展會現場的月球探測器模型。50年過去了,如今中國的月球探測計劃「嫦娥工程」也已經進入第16個年頭。中國的探月起步雖晚,但後勁十足。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2019年初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目前已完成第七月晝工作,再次迎來月夜。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風暴洋:中國探月新地標
    此後,勘測者1號、月球13號、勘測者3號、阿波羅12號等「來客」,絡繹不絕地造訪風暴洋,這裡儼然成為「探月地標」。當中國嫦娥五號探測器緩緩降落到月球表面,登陸風暴洋從未有人涉足過的東北部,許多人在心中為這一瞬間配了音——「砰」!
  • 盤點中國探月成就
    歷史的長河裹挾著人類的探月希冀滾滾向前,中國在2004年正式開展月球探測工程。 她有一個美麗的名字「嫦娥」,寄託著中華兒女的無限憧憬。接下來,小太邀請夥伴們一同盤點一下我國「嫦娥」的探月成就。 「嫦娥」以無人探測為主,分「繞」「落」「回」三步走策略實施。
  • 中國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 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
    中國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 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 CC BY-SA 4.0 / Qiuqiuziziz/ Long march 3B lifting off with chang~e 4)(神秘的地球uux.cn報導)據俄羅斯衛星網:新華社報導,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於登雲在此間舉行的2020年中國航天大會上說,中國探月工程穩步推進,預計今年底之前發射「嫦娥五號」,實現月球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
  • 月背「軟著陸」 「嫦娥」硬功夫
    人們從中不僅零距離領略到月球背面特有的景致,感受到那個天地間別樣的蒼涼與寂寥,而且深深震撼於人類航天科技所達到的精度與高度。月背零距離首照見證的既是造化之手雕琢出的大自然之美,又是人類智慧演繹的科技之美和藝術之美。在這個寒冷的冬季裡,它以一種特有的方式溫暖著我們的心。 蒼茫一去40萬公裡 為了月背完美軟著陸那一刻,中國「嫦娥」努力了多少年?
  • 回顧中國探月之路 了解這些關於月球的知識
    2020年7月20日是第51個人類月球日,數千年來,人類對月亮充滿了無限遐想,中國自古就有嫦娥奔月的故事。51年前的今天,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邁出人類在月球上的第一步,這是人類探索宇宙道路上的閃亮時刻,也因這一刻,7月20日被定為「人類月球日」。
  • 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我們當時確定的繞落回的三步走,是在論證階段,有的還是在啟動之後才規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論證的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