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探月故事 劇情格外精彩

2020-11-26 中國網

中國探月故事

■解放軍報記者 王通化 高立英 賀逸舒 特約記者 王玉磊

  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發射場景。解放軍報記者 王衛東攝

嘀嗒,嘀嗒,嘀嗒——這一刻,秒針的跳動變得如此清晰。

撲通,撲通,撲通——這一刻,心臟的跳動變得如此激烈。

2020年11月24日凌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金色火焰,映透山海,比任何科幻大片更動人心魄。

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託舉下,嫦娥五號探測器升空入軌,承載著中華民族探月夢想,奔向月球。由此,2020年最令人期待的航天「大片」正式拉開序幕。

有人說,世界上最遠的距離,是夢想與現實的距離。對於許多普通中國人而言,月球的確很遙遠。「嫦娥奔月」的神話,流傳數千年,但是直到13年前,中國才把第一顆「嫦娥」探測器送上太空。

世界上最近的距離,也是夢想與現實的距離。望著嫦娥五號順利奔月,航天發動機專家蘭曉輝自豪中帶著些許靦腆:「如今,年輕時的理想,一個個變成了現實,有那麼一點欣慰,覺得自己這段人生非常值。」

參與為嫦娥五號探測器打造「心臟」的蘭曉輝,是中國20世紀80年代的大學生。那會兒,「夢想」這個詞還不流行,大學生們都懷著「為國家做點事」的樸素理想。

1985年,火箭專家龍樂豪帶領團隊提出了新一代「大火箭」的構想。這個大火箭,後來被命名為長徵五號火箭,也就是現在的「胖五」。

長徵五號+嫦娥五號,寓意「十分完美」。發射前夕,作為中國首次月球探測工程的設計者、見證者、參與者,白髮蒼蒼的龍樂豪院士又一次來到文昌航天發射場。這個從放牛娃成長為院士的82歲老科學家豎起大拇指,為「胖五」和「嫦娥」加油。

1985年,楊孟飛院士從計算機專業研究生畢業,選擇了留在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任職。從小是珠算高手的他,那時並未想過,有一天自己會成為空間技術領域的專家。

文昌航天發射場指控大樓裡,58歲的他目光隨著海天間的光亮,飛向天的盡頭。作為嫦娥五號探測器總指揮兼總設計師,楊孟飛院士堅定地認為:「太空探索永無止境,地球可能不會去『流浪』,但人類一定會走向深空。」

也是1985年,一名男孩在大連出生。23年後,他以優異成績從上海交大畢業。一次,他偶然從網上看到,航天發射時,有個「按紅色按鈕」的人。「當時感覺,這個手指太牛了!」於是,他渴望自己的手指有一天也能按下那個神奇的紅色按鈕。

在文昌發測站,記者見到了35歲的工程師於鵬。在他和同事們努力下,這次嫦娥五號發射任務的測試流程與之前相比,縮短了整整2天。

「這是文昌航天發射場9次實戰任務中最順利的一次!我們的火箭更加成熟,我們的探測器更加成熟,我們的團隊也在走向成熟。」 透過眼神,記者看到了他的自信。

中國探月故事,正是由一個又一個像他們這樣的中國航天人所書寫,並結集彙編而成的中華民族奔月新傳奇。

探月工程的「中國特色」

夜空下,長徵五號運載火箭巨大尾焰,劃出的絢麗軌跡。航天測控人的目光,緊緊追逐著長徵五號在蒼穹中邁出的「每一步」。

20年前,也是一個11月。《中國的航天》白皮書出臺,其中那句「開展以月球探測為主的深空探測的預先研究」正式向世界披露:中國,要探月了。

經過3年多研究論證,2004年的大年初二,中國探月工程第一期正式啟動。

中國探月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曾說:「航天技術孕育著科學新突破,這件事除了自己咬牙幹,沒人能幫你。」

孫家棟院士特別強調:「在一窮二白的時候,我們沒有專家可以依靠,沒有技術可以借鑑,我們只能自力更生、自主創新。今天搞航天的年輕人,更要有自主創新的理念,要掌握核心技術的話語權。」

如今,我們已經成功走完探月工程「繞、落、回」中的前兩步,第三個目標也即將實現。中國探月工程呈現給世人的最大亮點是「自主創新」。

此次嫦娥五號飛天,北京航天飛行控制中心關鍵測控崗位上的負責人大多為「80後」。

13年前,正是他們依靠自主創新的測控技術,創造了世界探月史上一個個奇蹟:不依託大型運載火箭,在變軌多達8次的漫漫航程中,精準無誤地將嫦娥一號送入月球軌道!

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克服了常人難以想像的困難,在月球探測領域創造了「中國速度」——

嫦娥一號開啟了中國深空探測新領域;嫦娥二號首次實現我國對小行星的飛躍探測;嫦娥三號的「玉兔號」月球車,在月球表面留下新車轍;嫦娥四號首次實現探測器著陸在月球背面。

探月工程,從啟動開始,就對一系列核心技術展開「正面攻堅」——

12年前,嫦娥一號獲取了世界上最完整的一幅全月圖。

7年前,落月探測器嫦娥三號在月球軟著陸,其著陸器成為世界上在月面工作時間最長的太空飛行器。

2020年這個冬天,我們期盼著,嫦娥五號任務能創造出5個「中國首次」:一是地外天體的採樣與封裝,二是地外天體的起飛,三是月球軌道交會對接,四是攜帶樣品高速地球再入,五是樣品的存儲、分析和研究。

20年前,對中國人來說,登月只是一個暢想。如今,中國人有了更多仰望星空的能力,夢想開始照進現實。

不論是嫦娥四號首登月背,還是嫦娥五號「集群式」突破,都有賴於中國航天科研戰線的自主創新。嫦娥五號發射前夕,在高大的發射架下,負責財務和工程審計工作的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主管王正偉為記者「揭秘」——中國的探月工程到底花了多少錢?

「從零開始做起的嫦娥一號工程,僅花了北京一兩公裡地鐵的價格。嫦娥四號花的錢跟修一公裡地鐵差不多。」

與國外動輒數億美元的探測器相比,中國的探月工程性價比極高。「花小錢辦大事」「把每一分錢都花在刀刃上」,中國航天人通過技術創新,謀求效益最大化。

精打細算,鋪就探月之路,送「嫦娥」上天,採月壤返回,是嫦娥工程的又一個「中國特色」。

比如,嫦娥二號、嫦娥四號,分別是嫦娥一號、嫦娥三號的備份。一號和三號發射成功後,如果備份不用,就只能放進庫房。中國航天人充分利用備份產品,對二號和四號進行重新論證、調整任務目標,在保持探月工程總經費不超的情況下,獲得了豐碩成果。

發射任務完成後,記者來到指揮控制中心大樓門前的大路上。遙望不遠處的發射塔,它們像是漂浮在海岸之畔的兩座燈塔,為中國航天夢照亮新的徵程。

這條路,科技人員為它取名「長徵」。發射場技術部宴政博士說,這條路見證了中國航天人一次次迎著朝陽出發,披星戴月而歸。

記者相信,這條路也一定會見證,中國航天人用一枚枚火箭和太空飛行器贏得下一次「長徵」。

月球上的「中華印記」

一輪圓月,一雙足跡。發射平臺上「中國探月工程」的標誌圖案,充滿東方意韻,吸引了大家的目光。

這,是誰的腳印?

「這是我們中國航天人的腳印啊!」一位笑容甜美的姑娘自豪地告訴記者。作為長徵五號火箭發射支持系統型號主管,33歲的航天人孫振蓮和她的小夥伴們一直奔跑「在路上」。

那是一條自力更生、艱苦奮鬥、大力協同、勇攀高峰的路。歷經長途跋涉,中國航天人一路風塵僕僕地走來,在徵服星辰大海的路上,留下了一串串長長的腳印。

近年來,中國走向太空的腳步越來越鏗鏘有力。「長徵」火箭從第一次到第100次發射,用了37年時間;從第100次發射到第300次發射,僅用12年時間,整體發射成功率,居世界領先地位。

最勇敢的腳步,都無路標可尋。

嫦娥五號不斷加速,逐漸擺脫地球引力,邁入廣闊而未知的太空,去探索月球的奧秘。

如果進展順利,嫦娥五號探測器會在20多天後,將約2000克的月壤「打包」帶回地球。

約2000克!這一重量,在中國探月科研人員心中的分量,重若千鈞。

1978年,中美建交前,美國總統派人給中國送來一份神秘的禮物——一塊從月球採回來的巖石樣品。

這塊月巖,只有指尖大小,重量僅有一克,要用放大鏡才能看得真切。

月球上這塊一克重的小石頭,在中國探月科研人的心頭,蕩起一圈又一圈越來越激烈的漣漪。

在葉培建院士的手機裡,一直保存著一張圖片。幾十年前,他在瑞士參觀世界智慧財產權中心,美國的展品是「一片月亮」——「阿波羅計劃」登月時帶回來的一小顆石頭。

多年以後,葉培建再次去參觀,美國的展品依舊沒變。「一直以來,我把這個當成激勵。」他期盼著嫦娥五號早日飛上月球,也能帶回一片「中國人自己的月亮」。

曾幾何時,國際天文學聯合會先後以1333個科學家的名字命名月球上那些環形山。其中,只有7位中國人的名字,古代5位,現代只有2位……

一個國家,一個民族,有實力才會贏得尊重。1970年,中國成功發射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一號」之後,月球環形山的命名表上,才第一次出現了中國人的名字。

16年前,當日本月球探測首席科學家聽聞中國的探月計劃取名為「嫦娥工程」時,不無羨慕地說,「這個名字真好,一聽就是中國的,還和月球有關。」

如果月球也出版一張旅遊地圖的話,現在我們真的可以在上面找到「廣寒宮」了。

如今,經過國際天文學聯合會確認通過,「玉兔」月球車跑了一圈的那塊地方,被命名為月球上的「廣寒宮」,附近3個撞擊坑分別命名為「紫微」「太微」「天市」。

中國的宇宙身份,就這樣由中國航天人重新定義!從嫦娥一號到嫦娥五號,種種變化濃縮著中國探月工程快速發展的步伐。

就像風箏,嫦娥五號探測器不管飛出多遠,絲線還牢牢掌握在中國航天人手上。「星河路雖遠,我有中國箭。」長徵五號火箭總設計師李東的這句詩,成為激勵許多年輕航天人的座右銘。

遙望星河,看似嬌弱的孫振蓮,說出這樣一句鏗鏘的話,深深地打動了記者:「航天文化最終沉澱為航天人的集體人格,而中國航天人走出的路,也將會成為中華民族要走的路。」

世界航天的「中國增量」

「發射成功,精確入軌。」消息傳來,身在大江南北的中國航天人無不歡欣雀躍。

「那種苦和累是無法形容的,那種快樂我們都懂——高興到飛起。」青年航天人仵亮是一名工藝員。此刻,他興奮得像個孩子,「千萬人之中,或許才有一個人能在有生之年參與到一個國家重大型號研製任務中。成為其中一員,我幸福,也知足。」

技術能手佟雪峰理著精幹成熟的板寸,年紀輕輕已是嫦娥五號探測器裝配集成領域的骨幹。

加入嫦娥五號團隊後,佟雪峰把飄逸的長髮剪了。為了使嫦娥五號鑽取採樣裝置不會把採集到的月壤灑出來,從沒拿過針線的佟雪峰當起了「裁縫」。他夜以繼日地練習縫合技術,甚至拉來從事外科手術工作的妻子,演示醫生手術時如何穿線、打結。

嫦娥探月背後,離不開無數航天人用自己的方式默默託舉。

「我們做的事情,就是為人類航天發展做一個增量。」探月工程三期探測器副總設計師洪鑫常這樣說。

十幾年前,洪鑫還是一位年輕的博士。一次,聆聽葉培建等院士的報告後,他對探月工程充滿了憧憬。

這是一個許多中國航天人都熟知的故事——

「第一個飛向月球的,是中國傳說中的美女嫦娥。第一個踏上月球的,卻是一個美國男人,那就是我。」

32年前,美國太空人阿姆斯特朗應邀訪問中國。在歡迎儀式上,「登月第一人」用美式幽默談笑風生。

阿姆斯特朗的自信,來自他身後強大的航天科技力量,而航天技術則是衡量一個國家綜合實力的標誌。發生在上世紀現實版的「奔月」故事,甚至和中國沒有絲毫關係。

還有這樣一個數據:美國參與「阿波羅計劃」的科研人員,當時的平均年齡不到30歲。

人才,是航天的發動機;航天,是人才的推進器。從上世紀一路走來,一代代中國航天人奮起直追,接力前行,組成了一條生氣勃勃的「人梯」,也架起了一條不斷向上攀登的「天梯」。

在文昌發射場指控大廳,剛剛執行完嫦娥五號發射任務的01指揮員胡旭東,來不及和同事們慶祝,就轉入下一階段的準備工作。

胡旭東是長徵五號火箭2016年首飛任務的01指揮員,本次任務指揮著發射場數百個崗位的上千名工作人員。

「80後」胡旭東自嘲地說:「我應該算這整個大廳裡年齡比較大的了。」放眼望去,指控大廳裡,九成是洋溢著青春氣息的年輕航天人。

時光倒回到13年前,如果打開嫦娥一號五大系統領軍人物的花名冊,你會發現:總指揮、總設計師均是60歲以上的老一輩科學家,有的甚至年近八旬,那些分系統副總指揮、副總設計師則是清一色的年輕人,有的還不到40歲。在葉培建院士的帶領下,研製團隊短短3年攻克嫦娥一號衛星軌道設計等一系列技術難題,突破並掌握一大批具有自主智慧財產權的核心技術,把進軍深空探測的主動權牢牢掌握在中國人手裡。

如今,這種被中國航天人戲稱為「父子配、祖孫配」的人才梯次配置結構已經重組——

中國航天領軍人物陣容煥然一新,他們中有德高望重的科技大家,技藝精湛的技能大師,還有一大批朝氣蓬勃的青年骨幹。

發射任務成功之際,航天人邢立坤回憶起嫦娥五號探測器垂直組裝時的一幕——

在發射場廠房辦公室,一名白髮蒼蒼的院士問道:「小夥子,馬上發射了,心情緊張嗎?」

說實話,邢立坤的心裡有些緊張,但更多的是一種臨戰前的興奮。

但邢立坤什麼也沒多說,他穩了穩心神,響亮地向院士報告:「我們有信心,我們準備好了!」

(解放軍報文昌11月24日電)

相關焦點

  • 你好,月球|中國人探月的故事
    不提「嫦娥奔月」「吳剛折桂」那些充滿浪漫色彩的神話故事,不提「月有陰晴圓缺」那些寄託情思的精彩詩篇,只說1克月巖,美國贈送給中國的禮物,只有指尖大小。這顆月球上不起眼的「小石頭」投入中華民族的大湖,泛起了一圈又一圈,越來越激烈的「漣漪」。
  • 從白皮書到軟著陸 中國探月故事還在繼續
    中國探月史本報記者 付毅飛近年,世界各國紛紛實施或公布了新的探月計劃。以我國為例,2018年我國先後發射了「鵲橋」中繼衛星和嫦娥四號探測器,在全球首次實現月球背面與地球的中繼測控通信,以及月球背面軟著陸與巡視探測,拉開了中國探月工程四期的序幕。作為我國探月工程三期收官之作的嫦娥五號任務如果取得成功,作為其備份的嫦娥六號探測器將被納入下一階段任務。
  • 16年:中國探月的腳步
    這,是一條具有中國特色的探月之路。一路荊棘,常人不知。嫦娥一號飛天之初,中國探月工程總指揮欒恩傑說:「既然是中國的探月,就要有中國特色。」83歲的龍樂豪院士先後任長徵三號甲、乙、丙三型火箭的首任總設計師兼總指揮。這三型火箭,成功將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送往月球。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上九天攬月:人類夢想之旅
    不知天上宮闕,今夕是何年」……人類對月球的探索,還常常具象為令人浮想聯翩的神話故事。嫦娥奔月、吳剛伐桂、玉兔搗藥……不但中國有許多關於月亮的傳說與典故,西方人也同樣對夜空中的這個銀盤充滿了想像。隨後,人類探月計劃再度「上馬」。美國「月球勘探者」號、歐空局「智能1號」月球探測器相繼登月,試圖尋找水和冰;2007年前後,日本、中國和印度先後發射了「月亮女神」、嫦娥一號和「月船1號」,掀起了「亞洲探月」的小高潮。近些年,人類對月球的探索再度升溫——美國提出重返月球計劃,並以希臘神話中的月亮女神「阿爾忒彌斯」為其命名。
  • 120秒視頻回顧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發射、落月、採樣精彩瞬間
    120秒視頻回顧探月工程嫦娥五號發射、落月、採樣精彩瞬間 視頻來源:央視新聞(02:00)央視新聞12月2日消息,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
  • 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歷程
    探月國家隊書寫《月背徵途》揭秘我國探月工程全歷程  2020年11月24日4時30分,我國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用長徵五號遙五運載火箭成功發射探月工程嫦娥五號探測器,火箭飛行約2200秒後,順利將探測器送入預定軌道,開啟我國首次地外天體採樣返回之旅,中國探月踏上新徵程。
  • 中國探月,六戰六捷!
    「嫦娥奔月」的神話故事,幾千年來埋在每一個中國人心底,如今,「欲上青天攬明月」的夢想已經變成中國科學探索的事實。2019年2月20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會見探月工程嫦娥四號任務參研參試人員代表時指出,在建成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徵途上,每一個行業、每一個人都要心懷夢想、奮勇拼搏,一步一個腳印,一棒接著一棒,在奮力奔跑和接續奮鬥中成就夢想。這正是中國探月工程的真實寫照。中國探索月球的藍圖謀劃長遠、落實精準,步子更大、邁得更穩。
  • 中國探月「四箭客」
    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至此,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完成。中國探月工程於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在嫦娥五號任務之前,探月工程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
  • <地心引力>的中國元素:是劇情需要還是討好中國觀眾
    原標題:的中國元素:是劇情需要還是討好中國觀眾  上圖:《地心引力》講述太空人最後依靠「中國空間站」順利返回地球。(資料照片)  原標題:是劇情需要還是討好中國觀眾  被《阿凡達》導演卡梅隆盛讚為「影史最佳太空片」的《地心引力》昨天登陸內地院線,引發中國影迷廣泛關注。一個重要原因是片中中國元素的大量運用:這部講述兩位太空人太空遇險故事的影片甚至被認為含有「史上最牛」中國元素,因為「中國空間站」和「神舟飛船」是片中女主角返回地球的「救命稻草」。
  • 聽恐怖故事小說為什麼只有前期的劇情故事比較精彩恐怖?
    這些小說前期給人一種恐怖有趣的世界氛圍,但到了後期就會被作者帶入到玄幻故事的世界氛圍中。所以懸疑恐怖故事小說我一般只看前期的故事到了後面就不看了。大家是不是也是這樣的?前期捉鬼後期修真,只看捉鬼不看修真!陰陽鬼術是一部由巫九寫作的網絡懸疑小說。本書男主角林曉峰天生紫薇帝王命,從小便跟隨師父學習鬼術,隨後回到重慶讀書,卻發生了一件又一件了靈異案件。
  • 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
    探月曆程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當年探月工程三步走是如何制定的?嫦娥五號到底要經歷多少挑戰?在中國探月曆程當中又有哪些不為人知的故事?總臺央視記者獨家專訪了探月工程規劃制定者之一、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今年已經80歲高齡的欒恩傑院士。我們當時確定的繞落回的三步走,是在論證階段,有的還是在啟動之後才規劃的?中國工程院院士 探月工程首任總指揮 欒恩傑:論證的時候。
  • 文昌:中國探月新母港
    這一刻,似曾相識,意義卻格外不同。這是文昌航天發射場第一次將「嫦娥」探測器發射升空。 火箭的尾焰,映亮了發射場工作人員楊昆的臉。「這一幕真像一幅美麗的圖畫!」他說,在文昌航天發射場,每條路都有名字,每棟樓都有故事。 這些名字、這些故事,都被楊昆的同事包成啟用畫筆記錄了下來。在這位文藝愛好者的畫中,發射工位的樓體覆蓋著淡淡的灰色,大片的玻璃倒映著藍天白雲。
  • 只狼背景及任務劇情介紹 故事內容也是相當精彩的
    在只狼其硬核的遊戲性下,劇情往往被忽略掉,其實其故事內容也是相當精彩的,只是隱晦的隱藏在了各種片段裡,那麼只狼背景及任務劇情怎麼樣,小編帶來了只狼背景及任務劇情分析詳解。 只狼背景及任務劇情分析詳解 只狼大體劇情分明暗兩條線,明線一條不用多說,是葦名城興衰的主線;而另一條則是靠支線講述為什麼會不死緣起和泛濫,加女一族的源之宮,仙峰寺,還有其他NPC。
  • 中國探月「四箭客」 成功率100%!
    11月24日凌晨,長徵五號遙五火箭在中國文昌航天發射場起飛,成功將嫦娥五號探測器送入地月轉移軌道。至此,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的所有發射任務全部完成。中國探月工程於2004年1月立項並正式啟動。在嫦娥五號任務之前,探月工程已連續成功實施嫦娥一號、嫦娥二號、嫦娥三號、再入返回飛行試驗和嫦娥四號等5次任務。
  • 命運石之門手遊故事劇情介紹
    本作品是以時間旅行為題材,到處都充滿了驚險劇情的冒險遊戲,與通常冒險遊戲所使用的「選擇分支」不同,取而代之的是稱為「手機觸發」的獨特系統。通過場景中收取的電子郵件、與登場人物通話的時機等因素引發故事分支。僅僅一封電子郵件,一個電話,就能引起劇情的變化。故事結局完全由你決定!玩遊戲更有機會獲得遊戲製作人等親筆籤名的周邊!
  • 解放軍報探月特刊|風暴洋:中國探月新地標
    雖然中國探月工程起步晚,但每一步都穩紮穩打,每一個選址都頗具考量。中國地質大學(武漢)行星科學研究所肖龍教授參與了嫦娥五號採樣點的選址工作。他表示,著陸點要遠離以往的著陸採樣區,要有與以往不同的樣本,能回答以往尚沒有解答的科學問題。
  • 2020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正式發布
    )工程攜手全球知名餐飲品牌麥當勞,聯合發布「中國探月x麥當勞MISSION MOON探月系列」。該系列特別邀請中國獨立設計師CHEN PENG設計,於今日在麥當勞官方微信小程序「i麥當勞」正式發售。點亮童真夢想,飛得更遠更高探月,是人類浪漫的夢想。2004年,中國探月(CLEP)工程項目正式開啟,從「嫦娥一號」第一次月球探測到「嫦娥五號」即將升空,中國人對月球的探索從未止步,從繞月、落月到採樣返回,中國探月事業穩步向前。
  • 「嫦娥之父」談探月
    今天是中秋佳節,說到月亮的故事,最著名的就是嫦娥奔月了,我國探月工程就命名為在中秋節前夕,《集郵》雜誌記者隨同北京市郵政分公司集郵與文化傳媒部總經理趙蓉,《中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發射成功五十周年》《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發射成功》郵票的設計者於雪等共同拜訪了天體化學與地球化學家,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席科學家,被譽為「嫦娥之父」的歐陽自遠院士。歐陽自遠院士向大家簡要的介紹了「嫦娥工程」和「天問一號」探測器的相關情況後,話題就轉到郵票與集郵。
  • 好看到炸裂的末世小說,劇情精彩無槽點,適合一口氣看完
    好看到炸裂的末世小說,劇情精彩無槽點,適合一口氣看完《限制級末日症候》作者:全部成為F 998萬字 完結一本第一人稱流的末日文。講述一群弱者抱團取暖迫於現實的強逼,不得不站出來努力成長成為強者的故事。故事劇情可以說是神展開,單獨的每一卷每一個事件都可以看作精品。近千萬字可謂量大管飽,大量的心理描寫給書蟲身臨其境之感,能夠享受這種風格的定會眼前一亮,大呼過癮。
  • 中國探月工程
    11月24日,中國探月工程最後一步「回」,嫦娥五號長徵八號是中國可回收火箭。並且的並且,目前,執行空間站建造階段四次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乘組已經選定,正在開展任務訓練。每個乘組是三個人,是由執行過飛行任務的航天員來擔任指令長。與此同時,探月工程組還在組織載人月球探測的方案,深化論證和關鍵技術攻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