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勁十足的中國探月計劃 火星、木星和小行星探測即將展開

2020-12-06 千龍網·中國首都網

資料圖:亮相2018年第12屆中國國際航空航天博覽會展會現場的月球探測器模型。(千龍網軍事頻道記者-馬群-攝)

50年前的今天,經過漫長的飛行,阿波羅11號飛船著陸器正式登陸月球,太空人阿姆斯特朗代表人類首次踏上了地球之外的天體,邁出了他的一小步、人類的一大步。

人類第一次登上月球,在月亮上留下存在的印記,對全世界人民來說,不僅是航空航天領域具有裡程碑意義的事件,更是屬於全人類的一份永恆的記憶。登月帶來的豐碩的技術成果至今仍在造福大眾,登月背後的科學精神和探索精神影響著無數後來者無畏前行。

50年過去了,如今中國的月球探測計劃「嫦娥工程」也已經進入第16個年頭。中國的探月起步雖晚,但後勁十足。

記者從國家航天局了解到,2019年初實現人類探測器首次月球背面軟著陸的嫦娥四號著陸器和「玉兔二號」巡視器目前已完成第七月晝工作,再次迎來月夜。7月9日9時,嫦娥四號著陸器按地面指令完成月夜模式設置,進入月夜休眠。隨後,「玉兔二號」巡視器於7月9日9時10分進入「夢鄉」。

在第七月晝,嫦娥四號著陸器上月表中子及輻射劑量探測儀、低頻射電頻譜儀按計劃開機工作,繼續開展科學探測任務。「玉兔二號」巡視器在此期間按既定路線繼續移動,並在多個探測點進行相關探測工作,紅外光譜儀、全景相機、中性原子探測儀、測月雷達獲得了大量科學探測數據。

50年前,阿波羅11號任務著陸區被命名為「靜海基地」;50年後,嫦娥四號任務的著陸區被命名為「天河基地」。月球上有資格以「基地」命名,且獲國際認可的,僅此兩處。

經過嫦娥一號、二號、三號和四號任務的成功實施,中國在軌道設計、高精度測控、月面軟著陸的就位探測和巡視探測等眾多深空探測技術上,取得了長足的進步和發展;在月球科學研究領域取得了一系列基礎性與創新性成果;培養了一支年輕的、科學技術素質與能力全面發展的人才隊伍。希望中國人登上月球的那一刻能早日到來。」中國科學院院士、我國首次探月工程月球應用科學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說。

此前,在國務院新聞辦公室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就嫦娥四號任務情況及我國後續深空探測計劃進行了介紹。他表示,中國將繼續實施月球探測工程,突破探測器地外天體自動採樣返回技術,實現區域軟著陸及採樣返回,探月工程將實現「繞、落、回」三步走目標。

相關焦點

  • 除了火星,中國未來還將探測木星、小行星
    中國焦點面對面【除了火星,中國未來還將探測木星、小行星】中國國家航天局探月與航天工程中心副主任、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新聞發言人劉彤傑近日在接受中新社「中國焦點面對面」專訪時表示,中國行星探測計劃規劃了4次任務,首次火星探測天問一號任務是第一次,已經發射實施,目前其他任務正在論證中。第二次規劃的是小行星探測任務,預計在2024年前後實施。
  •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火星木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上了!
    中國探月三步走完美收官 接下來火星木星小行星探測都安排上了!是否載人登月要先技術攻關再規劃論證隨著嫦娥五號任務順利完成,中國探月工程「繞、落、回」三步走規劃如期完成。未來的探月計劃該如何開展?中國何時實現載人登月?吳豔華說,以嫦娥五號任務圓滿成功為起點,我國探月工程四期和行星探測工程將接續實施。
  • 我國探測更遠深空瞄準火星、小行星和木星
    中國證券網訊 出席全國政協十二屆五次會議的全國政協委員、中國航天科技集團火星探測器系統顧問葉培建1日接受專訪時表示,我國正在為探測包括小行星、木星等在內的天體做準備。  據新華社3月1日報導,「探索小行星的科學意義很大。」
  • 「十四五」期間,我國計劃進行木星系環繞探測、行星穿越探測
    12月17日下午,國務院新聞辦公室舉行新聞發布會,介紹探月工程嫦娥五號任務有關情況,並答記者問。國家航天局副局長、探月工程副總指揮吳豔華介紹,「十四五」期間關於行星探測的規劃也基本明晰,有待國家審批。第一個任務已經實施了,就是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天問一號」,今年7月23日在文昌成功發射,目前狀態非常好,累計飛行約3.7億公裡,目前距離地球超過1億公裡。如果按照預定的計劃,明年2月中旬到達火星,開始繞火探測。明年5月中旬,計劃著陸火星巡視探測。
  • 中國火星探測命名「天問一號」,透露一項更長遠太空計劃
    圖/國家航天局 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是我國行星探測的第一步。我國計劃通過一次發射,實現火星環繞、著陸和巡視探測三大任務,這在世界航天史上是第一次。火星探測任務將深化中國人對火星乃至太陽系的科學認知,推進比較行星學等重大問題研究。 值得注意的是,此次命名透露了中國深空探測一項更長遠的計劃。
  • 歐陽自遠院士:中國還要到火星和小行星上採樣返回
    其計劃在探月工程三期中完成月面取樣返回任務,是該工程中最關鍵的探測器,也是中國探月工程的收官之戰。中國預計11月底擇機發射「嫦娥五號」。值此航天發射之際,網易科技推出《月球,我們又來了》大型策劃報導IP,將對嫦娥五號探月進行全程報導和科普傳播。歐陽自遠院士是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參與並指導了中國月球探測的近期目標與長遠規劃的制訂。
  • 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航天事業不僅是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的研究和應用,遙遠的深空更有航天人的詩和遠方。  前不久,美國川普政府透露了重返月球的雄心。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不僅是月球、火星、木星,中國要探測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歐陽自遠詳細披露了中國雄心勃勃的太空探測計劃:首先是探月大計劃——包括探測車在月球背面降落、取樣、返回,以及載人登月、建設月球基地;然後,2020年實現中國的首次火星探測,2021年初到達火星;再之後的十年,要飛到地外小行星、探測木星;2030年以後,要飛的更遠——探測整個太陽系的星辰大海。
  • 中國火星探測進入倒計時:下一步會對土星、木星展開探測
    隨著火星探測窗口期的臨近,中國「天問一號」火星探測計劃也將馬上開展。按照目前公開的消息,目前發射前的準備工作正在有序進行,火箭將會在七八月間擇機發射。發射升空後,天問一號會在宇宙中飛行4-6個月的時間,進入火星軌道後開展探索任務。
  • 專訪 | 中國月球探測工程首任首席科學家歐陽自遠院士:嫦五的新挑戰和探月的新徵程
    探月的眼光絕不停在月球中國探月「嫦娥工程」分為「無人月球探測」「載人登月」和「建立月球基地」三個階段,嫦娥五號擔負的是第一階段的收官任務。接下來的嫦娥系列探測器,要為載人登月做好準備。在陶建中看來,研究推進力更大的重型運載火箭,是接下來包括嫦娥工程和天問計劃在內的中國深空探測在技術上需要突破的關鍵問題。
  • 【科技日報】深空探測:2020年開啟火星之旅
    航天事業不僅是近地軌道太空飛行器的研究和應用,遙遠的深空更有航天人的詩和遠方。  前不久,美國川普政府透露了重返月球的雄心。我國也公布了一系列深空探測計劃。從月球、火星到小行星、木星,在不久的將來,中國航天的腳步將不斷邁向深邃的太空。  月球: 邁向深空第一站  月球是人類邁向深空的第一站。
  • 中國將向小行星探測發起挑戰
    (中國空間科學學會供圖)  新華社廈門11月4日電(記者張逸之、喻菲)中國正在開展小行星探測關鍵技術攻關,將通過一次發射探測兩個小天體:一顆名為2016HO3的近地小行星和一顆名為133P的主帶彗星。  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小天體探測項目技術負責人黃江川在近日於廈門舉行的第一屆中國空間科學大會上介紹,中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進行論證工作,擬完成近地小行星伴飛、附著、取樣返回和主帶彗星近距離繞飛。
  • 我國的星際路程:下一站火星和小行星,載人登月即將進入倒計時
    嫦娥五號探測器,又被大家親切稱作「五姑娘」,作為中國探月工程大的收官之作,嫦娥五號也是不負眾望,成功在月球上採集到了土壤樣本後,又成功返回地球,如今帶回的「土特產」也都陸續展開研究了。
  • 我國最新深空探測任務—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任務
    國家航天局等七部門7月29日發布《關於開展嫦娥七號和小行星探測科普試驗載荷創意設計徵集活動的通知》,通知顯示,探月工程四期嫦娥七號任務和行星探測重大工程小行星探測任務正在啟動實施。根據規劃我國探月工程基本明確三次任務:一是嫦娥六號計劃在月球南極進行採樣返回,根據嫦娥五號的採樣情況來確定月背還是正面;二是嫦娥七號對月球的地形地貌、物質成分、空間環境進行一次綜合探測任務;三是嫦娥八號除了繼續進行科學探測試驗以外,還要進行一些關鍵技術的月面試驗。
  • 中國火星探測計劃歷程
    中國探月成功後,啟動了探索火星的計劃。2016年1月11日,中國正式批覆火星探測任務;2020年4月24日,首顆探測衛星命名為「天問一號」,後續依次編號;2020年7月6日,百度APP與中國火星探測公司推出「追蹤火星計劃」;2020年7月23日,也就是今天12時41分,
  • 講述「天問一號」探測火星的故事 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
    近日,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首次火星探測任務工程總設計師、西電傑出校友張榮橋回到母校,在西安北校區大禮堂為全校師生帶來航天金課《初戰告捷 任重道遠——中國首次火星探測工程介紹》。7月23日,「天問一號」探測器發射成功,「探火」正式啟程,此後「天問一號」在漫漫長途中向著目標堅定地前行,預計於2021年2月中下旬抵達火星。「籌劃10年,攻關6年,初戰告捷,來之不易」。
  •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我國計劃2030年對土星木星穿越探測 或在生命發現等方面獲得突破我國在地外探測方面的日程越來越清晰。近日,我國將在7-8月執行首次火星探測的消息吸引了不少關注。據中國科學院院士、航天科技集團科技委主任包為民表示,之後還計劃在2030年再次發射火星探測器,並在火星採樣返回後,使用環繞器繼續飛行,對其他小行星進行環繞探測。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獲獎之後,於登雲近日接受新京報記者專訪,解讀了嫦娥四號工程所獲得的工程與科研意義,並前瞻了計劃今年實施的嫦娥五號月球採樣返回和首次火星探測任務。據他介紹,嫦娥五號技術方案最大亮點,是在月球軌道自主進行多次分離和交會對接,這也將為載人登月做一定的技術驗證。而我國首次火星探測,將一次實現「繞落巡」三個步驟,屬於全球首次。
  • 探月副總師詳解未來深空探測:有必要全面探測八大行星嗎
    這三位中國科學家分別是中國探月工程總設計師、中國工程院院士吳偉仁,中國探月工程副總設計師、中國航天科技集團有限公司科學技術委員會副主任於登雲,嫦娥四號任務探測器系統總設計師、航天科技集團所屬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研究員孫澤洲。
  • 登陸小行星、月球和火星哪個難度最高?中美日這三項探測告訴你
    在這兩年世界上最重要的一些對地外天體的探測事件中,比較突出的就是日本隼鳥二號登陸小行星,我國嫦娥四號登陸月球背面,以及美國洞察號登陸火星了。通過這三者的探測行動比較,我們也能大致明白探測小行星,月球和火星到底哪個更困難一些?所需要的技術能力也更高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