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國際文化書院主辦的「戰爭與文明」學術研討會在中國歷史研究院召開。會議分為七場,來自歷史學、法學、經濟學、國際政治學等領域的40餘名專家學者,圍繞戰爭的起源、戰爭形態的演變、戰爭與文明的關係、戰爭在歷史上的地位和作用以及百年未有之大變局下的戰爭認識等問題,展開熱烈而深入的討論。
中國社會科學院原副院長武寅研究員指出,戰爭的起源是發展不平衡和利益訴求不平衡所導致的,中國對於人類文明的一大貢獻就是提出了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理念。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所長、中國國際文化書院院長汪朝光研究員指出,此次研討會對於我們理解戰爭與文明的關係、戰爭中的正義與非正義問題、戰爭的意涵有著積極意義。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副所長劉健研究員認為,理解戰爭這一歷史久遠的命題在當今時代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於沛研究員認為,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今天,隨著新冠肺炎疫情在全球的蔓延,世界進入了動蕩變革年代。面對這一變局,中國給出的答案便是通過經濟全球化、政治多極化,共同助力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世界歷史研究所湯重南研究員在報告中強調,我們應根據戰爭所處時代、性質、地位、作用而對其有不同的認識,要更好地學習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關於戰爭的論著,反對錯誤思潮,結合具體實際情況,實事求是地運用馬克思主義唯物史觀進行考量。世界歷史研究所張經緯研究員對戰後秩序作了全面總結,認為二戰結束以來,世界秩序大局有序穩定,小局仍有混亂;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發生以來,國際秩序的大局和小局都到了十字路口,西方文明與東方文明的碰撞將會影響人類文明發展走向。
戰爭與國際體系演變之間存在著複雜而緊密的聯繫。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時殷弘教授指出,要把「好日子拉長了過」,把握好民族性格,借鑑歷史經驗,對於中國的長久健康發展非常重要。復旦大學國際關係與公共事務學院蘇長和教授強調,要圍繞馬克思的觀點來認識國際政治、國內政治與戰爭的關係及其影響。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劉豐教授認為,要從多維度考察國際體系變遷與戰爭形態演變的動力。
要了解戰爭,離不開對中西古代戰爭史的深入探討。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董曉佳教授圍繞公元382年和約,梳理了國內外學界對於晚期羅馬帝國發展路徑的看法,認為該和約並未造就哥特人的獨立王國,而且羅馬帝國軍隊並未因之蠻族化,不能說該和約帶來了災難性的後果。廣西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劉榕榕教授依據大量歷史細節,介紹了查士丁尼時代傳染病與戰爭的相互關係。中國人民大學清史研究所劉文鵬教授通過對清代驛站體系的研究,闡述了清代邊疆戰爭的原因和驛站對邊防體系的支撐作用。
在對近代以來世界範圍內戰爭的考察方面,四川師範大學歷史文化與旅遊學院許曉光教授從思想史角度,梳理了日本思想界以文明為幌子為侵略戰爭炮製的外衣,認為從思想上清算日本的侵略戰爭理論在今天仍然十分必要。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杜娟副研究員探討了拉美國家在二戰中為同盟國反對法西斯侵略而作出的貢獻。孟慶龍研究員表示,我們可以從戰爭對人的心理的影響來理解戰爭與文明的關係,並認為韓戰對於美國人的心理影響不可忽視。信美利博士梳理了兩次世界大戰之間中國與義大利的外交關係,認為可以分成四階段來認識義大利外交政策,當時兩國之間缺乏深厚的利益基礎,從而導致雙方外交關係的破裂。
圍繞戰爭與文明史書寫的話題,首都師範大學歷史學院劉文明教授指出,在湯因比的文明史書寫中,戰爭被他視為文明衰落的根本因素。中國社會科學院世界歷史研究所李文明副研究員圍繞1871年日本官版《法普戰爭志略》,介紹了日本軍事觀察團成員渡六之助記錄的普法戰爭基本進程和對法國戰敗的分析,指出該書在輿論上為日本走上普魯士道路發揮了嚮導作用。
多位與會學者從歷史與當代的視角,對戰爭的正義與非正義以及戰爭倫理問題進行了深度討論。吉林大學文學院盧兆瑜博士梳理了11—14世紀西歐戰爭觀念的演變,認為中世紀戰爭圍繞著一種正義戰爭的觀念展開,但是這種正義戰爭理論在託馬斯·阿奎那在世時發生了轉變,最終從奧諾雷·博內於1387年發表《戰爭之樹》起,戰爭徹底從「法律的工具」演變成「政治的工具」。對外經貿大學國際關係學院董青嶺教授立足於當今科技水平不斷進步的現實,認為人正在被重新定義,而現存國際秩序和規則尚不能適應數位化時代戰爭的發展,國際法體系有必要增加對智能武器的約束。北京師範大學歷史學院賈珺副教授著重從《不光彩的武器》一書談起,講述了貧鈾武器在戰爭中的使用情況及其破壞性。中國社會科學院國際法研究所黃晉副研究員討論了戰爭與國際法的關係,認為從國家產生起就有了國家間戰爭與和平的交往,新中國成立以來對於國際人道主義法的發展作出了巨大貢獻;隨著技術進步,戰爭形態也在發生巨大改變,我們應該重新思考國際法的適用性。
至於當今引人注目的大國關係,中國人民大學國際關係學院李巍教授認為,超級企業已成為大國經濟戰場上的新成員。他通過對代表性企業的對比分析認為,經濟全球化與經濟國家化將會齊頭並進,無關國家安全的企業會繼續全球化,而關乎國家安全的產業會以國家為界限,這一趨勢愈發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