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析肌電信號,用智能義肢控制單個手指,Nature子刊報導!

2020-12-04 大數據文摘

大數據文摘出品

來源:sciencedaily

編譯:啤酒泡泡、小七

看到漫威電影裡冬兵的斷臂之後裝上的「機械手臂」,比沒斷之前還要堅硬,文摘菌不禁在想,這除了不能用左手指紋識別,根本沒啥損失啊。

然而現實中並沒有這麼靈活自然的義肢可以提供給不幸截肢的人士,但是EPFL(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科學家正在努力。

他們開發新方法來改進對機器手的控制力,這種方法將結合每根手指的控制力和自動化來改善抓握和操控等動作的效果。這項結合了神經工程學和機器人工程學的交叉概念已經在三位截肢者和七位健康人士身上試驗成功。研究結果發表在了前些天出版的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雜誌上。

類似的這種義肢被稱為肌電假肢,可以通過控制機器人裝置和殘肢肌肉活動信息,幫助使用者恢復失去的身體機能。此類商業裝置可以讓使用者獲得高度的行動自主權,但是仍然無法表現出和人體完整手臂一樣的靈巧性。而在此,Katie Z. Zhuang等人提出一個新的控制機器手的方法,它結合了使用者的意圖和機器人自動化。

新的突破:人機協同控制義肢

這項技術結合了來自兩個不同領域的兩個概念。以前從未有過將兩者一同用於機器手控制的先例,這項技術也有助於神經義肢的新領域——人機協同控制的發展。

其中一項概念來自神經工程,即通過截肢者殘肢的肌肉活動來解碼其手指運動的意圖,以達到控制單個手指的目的,這個思路以前從未嘗試過。下圖為研究者們進行的肌電實驗及相關解讀:

源自論文:Shared human–robot proportional control of a dexterous myoelectric prosthesis.

a:在線實驗中,四名健全的受試者和三名截肢者使用他們的表面肌電信號控制虛擬機器人手。用MLP解碼信號以獲得單位數關節角度的預測。

b:三名截肢者的截肢程度不同,如上圖所示。

c:測試的運動包括單位數和多位數運動。除了沒有獨立進行食指和中指屈曲/伸展的受試者A2之外,其餘受試者都進行了全部運動。

另一項概念來自機器人工程學,即允許機器手幫助患者握住物體並且保持手與物體的接觸,以達到握緊物體的目的。

源自論文:Shared human–robot proportional control of a dexterous myoelectric prosthesis.

「當你用手握住物體的時候,物體就開始下滑了,你只有幾毫秒的時間去反應,」EPFL學習算法和系統實驗室的領導者Aude Billard解釋道,「這個機器手可以在400毫秒內做出反應。它的所有手指裝備了壓力感應器,可以在大腦感知到物體正在下滑前做出反應,握緊物體。」

圖片源自論文:Shared human–robot proportional control of a dexterous myoelectric prosthesis.

相關視頻連結:

https://youtu.be/L_jhQxMF8R4

人機協同控制是如何做到的

這個算法首先學習如何解碼使用者的意圖,並將其轉化為義肢的手指動作。截肢者必須做出一系列手部動作來訓練這個機器學習算法。安裝在截肢者殘肢的感應器會檢測到其肌肉的活動信號,算法將根據肌肉信號的模式和其對應的手部動作進行學習。一旦理解了使用者手指活動的意圖,這個信息便可用來控制義肢的單個手指。

「由於肌肉信號存在噪聲,我們需要機器學習算法來提取這些肌肉所傳達的有用信息,並將這些信息解釋成行為活動。」該論文的第一作者Katie Zhuang說道。

接下來,科學家改進了算法,當使用者試圖握緊物體時,機器自動化便可發揮功效。當物體和義肢表面的傳感器相接觸時,算法便告訴義肢去收緊手指。這項自動緊握技術來自於之前一項關於機器人手臂的研究——在不依靠視覺信號的情況下,僅通過握住物體感知到的觸覺信號來推測物體的形狀。

在被應用到商業化生產的義肢前,這個算法仍有很多的問題需要解決。目前,這個算法仍在一個由外部機構提供的機器人上接受檢驗。

「我們的這項利用人機協同控制理念來控制機器手的技術可以應用到很多神經義肢相關的應用上,比如仿生手義肢和腦機界面,這項技術可以提高這些設備的臨床效果和可用性。」EPFL轉譯神經工程領域的貝爾塔雷利基金會主席、聖安娜大學高級研究學院的生物電子學教授Silvestro Micera說道。

相關焦點

  • 意念加AI算法「復原」每個手指,智能義肢登上Nature子刊封面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張倩、杜偉、李澤南使用「意念」控制機械,讓肢體缺失的殘疾人過上正常人的生活,這聽起來像是出現在電影中的場景。最近,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EPFL)展示的新技術卻讓科幻變成了現實,他們的研究還登上了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的封面。近日,瑞士洛桑聯邦理工學院的研究人員開發出了一種全新的機械臂控制方法,它利用人工智慧為被截肢者提供前所未有的準確操縱能力。
  • 全球首款人工智慧模式仿生手、智能識別X光機在滬亮相
    原標題:超級義肢、智能X光機驚豔亮相  據《勞動報》報導,2019年全國大眾創業萬眾創新活動周將於6月13日至19日舉辦。昨日,記者在全國雙創周上海分會場探營看到,啟動儀式現場的各項工作已基本準備就緒,部分參展商已完成展區布展。全球首款人工智慧模式仿生手、智能識別X光機驚豔亮相。
  • 義大利仿生手登Science子刊封面
    在近期刊發的 Science 子刊 Science Robotics 上,仿生手 「漢尼斯(Hannes)」 的相關論文登上封面,研究由來自義大利理工學院和義大利國家工傷保險研究所 INAIL 假肢中心的科學家團隊完成,其中還有截肢患者、整形外科醫師和工業設計師等共同參與。
  • Nature子刊:太陽能電池效率或大幅提升!
    論文連結: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557-019-0297-7現代太陽能電池板採用工作原理基本一樣:一個光子產生一個激子,激子轉化為電流。然而,某些分子可通過單線態裂分使單個光子產生兩個激子,這類分子面臨的最大挑戰是,兩個激子的「存活時間」非常短(幾十納秒),科學家們很難將它們以電的形式收集起來。研究團隊通過新的設計規則,開發出了迄今為止最有效和技術上最有用的分子內單線態裂變材料。
  • IEEE彙刊報導ERP控制信號的腦-機接口系統
    IEEE彙刊報導ERP控制信號的腦-機接口系統 2018-05-02 10:11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全球首款成功的意念控制義肢誕生
    據國外媒體報導,芝加哥康復中心(Rehabilitation Institute of Chicago,簡稱RIC)歷時四年終於研究出了全球首款可以由意念控制的智能仿生義肢,目前該項研究成果已被《新英格蘭醫學雜誌》收錄。
  • 國內首發Nature子刊 Machine Intelligence論文:思想精妙,或對DNN...
    DeepMind的聯合創始人之一Shane Legg總結了數十種智能的定義,提出智能的通用衡量指標應該是在不同的環境中實現特定目的的能力。從這些定義可見,個體對複雜、動態環境的高適應性是智能的重要標誌;根據對環境變化的適應能力來評估智能水平也是不同領域學者較為統一的共識。 人類大腦顯然是高環境適應性的典範。
  • 日本團隊研發利用肌電信號控制的義肢
    日本電氣通信大學橫井浩史教授所帶領的研究團隊於2015年11月11日宣布,他們成功開發出利用肌肉收縮時產生的電信號來控制運動的義手。
  • 美企業發布3D列印義肢 搭載人工智慧控制系統
    【環球網科技 記者 樊俊卿】據外媒報導,總部位於美國紐約的人造義肢公司Unlimited Tomorrow在今年的國際消費電子展(CES)上展出了一套配備了肌肉傳感器和一套人工智慧控制系統,二者相互協同合作,可協助截肢兒童重新恢復抓取物體的能力。
  • 智能靈巧假手發布 酷炫機械義肢還能手隨心動!
    智能靈巧假手發布 酷炫機械義肢還能手隨心動!發布時間:2019-06-15 14:38:42 Sat  來源:杭州網杭州網訊 6月15日上午,杭州未來科技城學術交流中心「如魚得水」廣場,酷炫靈巧的機械義肢出現在了「天天新物種」發布區。
  • 《Nature》子刊:屏狀核通過控制慢波而產生意識
    1,昨日,《Nature》子刊! 大腦慢波活動是睡眠和休息狀態的特徵,日本RIKEN腦科學中心(CBS)的最新研究表明,大腦慢波活動由屏狀核(claustrum)控制,使大腦的沉默和活躍狀態同步。該發現支持了「屏狀核是大腦的『控制室』,注意力得到控制並產生意識的大腦區域」這一假說。這項研究發表在5月11日的Nature子刊《自然神經科學》上。
  • 肌電控制上肢假肢的優點及工作原理
    功能強大   無論前臂或上臂截肢,只需一對肌電信號就可以控制手頭、腕關節、肘關節的運動,而且還可以由肌電信號控制假肢的運動速度和力量大小。   5.外觀較好   可根據換著健側大小尺寸製作假肢接受腔,做到左右尺寸、外觀一樣、仿真手皮保證膚色一致。由於以上優點,肌電控制上肢假肢已成為全世界上肢截肢患者的首先假肢。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等開發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指尖的超算:MIT腦啟發晶片登上Nature子刊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小舟、杜偉想要運行人工神經網絡,我們還是需要神經形態晶片。這一研究的論文《Alloying conducting channels for reliable neuromorphic computing》今天已發表在自然雜誌子刊《Nature Nanotechnology》上,研究人員展示了一種頗具潛力的新型神經記憶憶阻器設計,其電路以一種模仿大腦神經結構的方式處理信息。
  • 登上Nature子刊封面:英特爾神經晶片實現在線學習
    機器之心報導參與:澤南、蛋醬神經形態晶片真的可以模擬人腦嗎?最近一期《自然機器智能》的封面研究向我們展示了這一可能性。這項研究發表在最新一期自然雜誌子刊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上,並成為封面文章。
  • Nature子刊封面:哈佛大學等研發的微型手術機器人
    Wood) 基於摺紙結構研發了一款超輕便,高精度的顯微外科手術機器人——mini-RCM,該項研究發表於nature旗下新子刊《nature machine intelligence(自然-機器智能)》,並登上該期刊8月份封面。
  • 相關研究登Science子刊封面
    在昨天剛剛刊發的 Science 子刊《Science Robotics》上,具有和人手同等能力的機械手登上了封面。Hannes 系統概覽Hannes 主要由三個相互作用的物理部件組成:肌電多關節假肢手,由差動欠驅動裝置實現;被動屈伸(F/E)腕關節模塊;肌電接口 / 控制器,包括兩個表面肌電圖 (sEMG) 傳感器、電池組和控制電路。
  •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Nature子刊:EBV編碼的microRNA BART1通過調控PTEN依賴的信號通路誘導了腫瘤轉移 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