颶風和颱風的名字,並不是隨便起的,
都是提前準備好的,且數量有限,先到先得。
順便先科普一下颱風和颶風的區別,它們都是熱帶氣旋,只是「產地」不同。生成於西北太平洋和我國南海的是「颱風」;生成於大西洋、加勒比海以及北太平洋東部的是「颶風」。
對於大西洋颶風,
世界氣象組織有一份每6年循環使用的命名表,每年準備了21個名稱。而今年的大西洋不太平,已經有
20個颶風形成,甚至出現了
「五法天女」共舞的情形。
△ 圖片來自@中國氣象愛好者
這張雲圖上從左到右分別為莎莉、泊萊特、雷妮、泰迪、維姬。如此盛大的颶風Party,確實罕見。正是因為多,所以才名字不夠了。因為按平時的經驗,大西洋一年只有12個熱帶氣旋,然而今年卻是僧多粥少。現在美國氣象局的備用姓名庫裡,僅剩一個名字「威爾弗雷德」可供使用了。相對而言,西北太平洋上的
颱風,「姓名庫」就豐富多了。
其實在1997年以前,颱風是沒有名字的,或者是它路過哪個國家,哪個國家就給它起一個名字。所以一個颱風,會有中文名、日文名、泰文名、韓文名……意思還完全不同。
為了避免混亂,受到颱風影響的14個國家和地區,包括中國、泰國、柬埔寨、韓國、越南、菲律賓等等,一起組成了颱風委員會,每個國家貢獻10個名字,組成了一份包含140個名字的名單,循環使用。
△ 圖片來自浙江新聞話圖俠,數據截止至2016年
中國大陸貢獻的名字「國風」十足,比如玉兔、風神、海神、悟空、電母、海棠、杜鵑。
日本則獨寵「星座」,天秤、圓規、摩羯、北冥、巨爵、蝎虎,10個名字裡有6個都是星座。而
泰國則為自己的熱帶水果實力代言,送選過諸如山竹、卡努、榴槤等水果名……
說到「山竹」,或許你會對它幾年前帶來的狂風暴雨有印象。不過,再也不會有下一個「山竹」了。因為一旦某一個颱風造成了重大的生命財產損失,它的名字就會被「開除」出颱風名單。
而充滿命運宿命感的是,山竹的「前任」是榴槤,正是因為榴槤被除名了,才有了它「上位」的機會,後來它也把自己吹翻車了……
從數量上看,登陸我國的秋颱風,明顯比夏颱風少。
但從強度上看,秋颱風算是一個「狠角色」。根據中國氣象臺的統計,
過去71年來,颱風強度TOP20中,有11個是秋颱風。因為秋颱風大多出生在西北太平洋洋面上,離陸地遠,「生長」時間更長,它體積不大,但結構很對稱,更容易成為颱風中的「能力者」。
同時因為常常有冷空氣的捲入,秋颱風可能會從「暖心」變成「冷心」,更容易帶來強勁的秋風秋雨,所以沿海的朋友們還是要加強防範。
-大坪時代店:渝中區大坪石油路龍湖時代天街C館G層
-江北茂業店:江北區觀音橋茂業百貨B1樓
-南坪上海城店:南岸區南坪西路百聯上海城購物中心2F