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類使用玻璃的歷史至少可以追溯到4000年前,時至今日,玻璃更是在我們的生活中無處不在,而如果有人問起一個看起來很簡單的問題:玻璃是固體還是液體?相信很多人都會不假思索地說出答案:「玻璃當然是固體了」。但事實真是這樣嗎?
「玻璃是液體」這種說法由來已久,最早起源於人們在觀察一些古老的建築時發現了一種奇怪的現象——這些建築的玻璃窗底部比頂部更厚。
於是就有人據此推測玻璃其實是一種非常黏稠的液體,而這些玻璃窗的底部之所以比頂部更厚,就是因為液體在重力作用下向底部流動而造成的。
玻璃為什麼就這麼奇怪呢?
著名的《科學》雜誌曾經在創刊125周年的時候,公布了125個「最具挑戰性的科學問題」,在這之中,「玻璃態物質的本質是什麼」名列第47名,由此可見這個問題其實相當的不簡單。
而在現實中,真有固體和液體很難區分的物質,比如說瀝青就是液體,但是這種物質擁有極高的黏度,以至於它看上去和固體一樣。
為了驗證這個現象,昆士蘭大學的物理學家託馬斯.帕內爾曾設計了一個著名的「瀝青滴漏實驗」,將瀝青置入一個漏鬥中,然後再觀察它的流動情況,但由於瀝青流動的速度慢得令人髮指,從1927年實驗開始一直到現在,該實驗中的瀝青只滴落了9次,並且這9次都沒有被人親眼見證。目前該實驗仍然在進行,被稱為「人類科學史上歷時最長的實驗」。
那麼問題來了,
玻璃到底是固體還是液體呢?
科學家又是如何破解這個難題的呢?
答案在下面的視頻中,
一起去探索發現吧。
每周六傍晚6:00,杭州電視臺影視頻道
《科學朋友圈》陪你漲知識!
不論是通過電視,還是通過手機;
都歡迎大家多多收看《科學朋友圈》
畢竟多學點知識,科學生活;
也是一件很酷的事情,不是嗎?
更多內容推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