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23歲天才科學家,5G技術「最年輕」的研發者,21歲讀博

2021-01-19 閒憶史

"有志不在年高,無志空長百歲"——《甘羅十二為使臣》

老一輩是我們一輩子的楷模,那新一輩就是我們國家的希望。在華夏千年發展歷史中,年輕人始終扮演著推進歷史的角色。正是如此,在《少年中國說》中才有"故今日之責任,不在他人,而全在我少年。"歷久彌新,當今時代,少年扮演的角色更為重要。所謂"少年智則國智,少年強則國強。"若是少年以追星、遊戲為樂,國家當陷入危局。

但我輩少年,不乏天才英豪。有少年幼童之姿斬獲大賽金牌;有少年年少成名,一路高歌猛進。而我們要說的這位少年,也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天才,是我們國家之希望、未來所在。

要說現在什麼技術最牽動人心,那5G技術首當其衝。從最開始的5G建設,到如今5G網絡,5G幾乎牽動著所有人的心。因為這項技術不單單代表了更便捷的生活水平,更是一項技術革命。所以但凡參與到5G建設的科學家,幾乎都是赫赫有名之輩,而申怡飛就參與其中。此時的他,不過22歲,所以他也被譽為5G技術"最年輕"的研發者。

1997年,申怡飛出生於邯鄲。若說年少成才值得讓人羨慕,那申怡飛就是讓所有人羨慕的那一位。2012年,尚不滿15歲的申怡飛被素有中國三大少年班之一的吳健雄學院錄取。吳健雄學院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世紀八十年代初,作為一個以培養拔尖創新優秀人才的學院,吳健雄學院小而精,故能考上這所學院,代表著非凡的天資。

申怡飛進入這所學院後,不過15歲,相較於多數大學生來說,他就是一個"小孩"。所以初上大學,他顯得自負了些。所以在大一的學習生涯中,申怡飛採取以玩為主、以學為輔的模式。這種心態持續到大二上學期,申怡飛遭遇到了人生最大的滑鐵盧——他期末考試掛了兩門。

作為一名天才,申怡飛有著自己的驕傲。這看似平常的掛科,讓他自尊心受到了打擊。痛定思痛之後,他轉變思維,決心搞好學習。原本的玩樂,被摒棄。從那個時候開始,申怡飛的休息時間幾乎用在了學習上。若是周末、節假日,在圖書館四樓的249號,一定能見到他。除了必要的吃飯、睡覺,他會在這裡從早上一早,待到晚上十點。

學霸想學習,那幾乎勢不可擋。努力之後,在大三上學期的期末考試中,方見成效。九門考試,申怡飛無一例外全在90分以上,其中8門都是滿績點。即便是最難的《電磁場與電磁波》,他依舊輕鬆拿下。但這並非全部的申怡飛,在生活中他更是一個熱心的朋友、同學。

作為一名學霸,身邊總是有很多的求知同學。面對他們的每一個問題,申怡飛都會認真回答。在解答的過程中,同學們豁然開朗。而他,則通過這種方式,進一步鞏固了自己的知識體系。所謂"查漏補缺",這種方式無異於是最快捷、有效的方式。

正因為熱心幫助他們解答,申怡飛在東南大學還創造了不少神話。有人曾撞見他在24小時ATM機前,給同學講題講到兩點。也曾給同學梳理知識點,長達五小時。這放在多數大學生身上,都是一件不可思議的事情。即便是90分鐘的課堂,多數人都會拿出手機看上無數眼。而申怡飛卻能枯坐一天,講題五小時,這無疑證明了他的學霸之名不單單來源於天賦,更多的還是靠努力。

但人生努力依舊不夠,還得拼。申怡飛面對自己的人生,就是一個敢於拼搏的人。2004年,申怡飛和同學參加數學建模比賽。從來沒有接觸過MATLAB的他,僅僅一天就成為了能夠熟練使用的老手。而橫亙在申怡飛和同學面前的,還有6天之內必須完成的課題。

剛開始都很容易解決,但是面臨最後一個問題,申怡飛團隊陷入了困境,但是比賽時間只有最後三天。在最後幾天時間裡,他們50多個小時沒有合過眼。餓了點外賣、困了塗風油精。最後問題被找到,並被解決。這次比賽,他們獲得了一等獎。藉此,他們參加了更高規格的國際建模比賽,並獲得二等獎。而就在回來的幾天後,他又再次投入到電子設計大賽中。

這股子衝勁,成為了申怡飛成功的秘訣。2005年,申怡飛毫無意外地以成績第一名保送為信息工程學院研究生。而他的導師正是國家技術發明一等獎獲得者、"中國4G技術掌門人"尤肖虎教授。也正是這次機會,讓他接觸到了更為高深的5G技術。

就我們普通人的認知,5G可以讓我們的生活更加便捷。在科學家眼中,5G技術卻是一次真正的技術變革。所以從2012年開始,歐盟就宣布將加快5G技術的研發,計劃推出成熟的標準。但是綜合現有的信息來看,中國在5G標準這條路上,著實走了很遠。

通信,在網際網路時代,和一個國家的命運息息相關。但中國通信的核心代碼一直引用自他國,這無異於受制於人。這對於我國的戰略布局等,都具有一定影響。因此我國在通信方面,向來不遺餘力。而5G技術,作為大國必爭的項目,自然更重要。而申怡飛能參與其中,甚至握有自己的專利,這無不揭示著申怡飛特有的天賦、出眾的能力。

2019年,申怡飛所在的團隊提供的方案被寫入5G行業標準,並被應用於5G平臺。而申怡飛個人在SIC上發表了論文一篇,國際會議論文兩篇,受理髮明專利達3項,這都說明申怡飛是一個真正的天才。

結語

愛國家,是我們必備的使命。作為天才科學家,申怡飛面對鏡頭,也曾說過"我們應該扛起責任,學好專業,增強本領,在青春時代不懈奮鬥。"作為萬千中國人的一員,我們當以中國夢為核心,努力提升自己。

參考資料

《東南大學吳健雄學院申怡飛同學先進事跡》

相關焦點

  • 中國22歲天才科學家,5G技術"最年輕"的研發者,21歲讀博
    在近代社會中,由於中國長時間處於戰爭當中,因此,我國的發展水平相比於那些發達國家而言也有著一定的落後。隨著新中國的建立,現如今,中國社會的科技發展水平也在一些高端人才的幫助之下得到了提升。在中國社會中,有這樣一位二十二歲的天才科學家,他十五歲就考入了名牌大學,而二十一歲時更是開始了博士的學習生涯。
  • 我國22歲天才科學家,21歲便成了博士,5G技術「最年輕」研發者
    他們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推動了關鍵技術的發展,如今年22歲的申怡飛,他是我國5g技術的推動者之一,更是眾多研發員的一個。在這位少年的身上,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 一,少年天才展翅翱翔 少年天才申怡飛97年生人,他從小就展現出優於同齡人的天賦和才能。
  • 我國天才科學家,21歲便成了博士,5G技術「最年輕」研發者
    他們用自己的一己之力推動了關鍵技術的發展,如今年22歲的申怡飛,他是我國5g技術的推動者之一,更是眾多研發員的一個。在這位少年的身上,有著怎麼樣的故事呢?一,少年天才展翅翱翔少年天才申怡飛97年生人,他從小就展現出優於同齡人的天賦和才能。
  • 中國22歲天才科學家,5G技術「最年輕」研發者,21歲成博士
    一百年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梁啓超,曾說過一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少年強則國強。」老一輩的革命先烈用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年輕一輩的翹楚則承載著我們國家在未來的發展希望。每一個參與到5G技術研發的科學家
  • 中國22歲天才科學家,5G技術「最年輕」研發者,21歲便成了博士
    一百年前的中國先進知識分子梁啓超,曾說過一句讓人振聾發聵的話:「少年強則國強。」老一輩的革命先烈用熱血為我們換來了今天的美好生活,而年輕一輩的翹楚則承載著我們國家在未來的發展希望。
  • 中國天才科學家,21歲讀博士,是5G技術「最小」開發者
    這位可謂是中國的天才科學家,在21歲的時候就已經就讀於博士了,同時也是5G技術「最小」的開發者,他就是申怡飛。所以在後面的學習生涯中,還在讀小學的申怡飛乾脆直接跳級到了初中,後面也用了同樣的方式來到了高中。最後在15歲那年,申怡飛直接參加了高考,取得了優異的成績,進入到了東南大學去學習,未來前途一片光明。
  • 我國一位天才科學家,5G核心技術的研發者,年僅21歲成為博士
    科技強國,在這個21世紀的信息化時代,高科技人才的需求也就急劇增加。科技對一個國家的發展也顯得尤為重要。近幾年來,我國在科技領域迅速發展起來了,最主要的原因就是我國極其重視高科技人才的培養,一大批年輕的科學家出現在了我國的科技一線,為我國的科技發展做出了很大的貢獻,22歲的申怡飛就是其中之一。
  • 14歲讀大學,17歲讀博,31歲獲得菲爾茲獎,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
    他被媒體稱為世界上最聰明的人,新南威爾斯大學的米那卡·格羅斯教授在對其進行測試後發現,他的IQ高達230,遠超愛因斯坦、牛頓、霍金。他就是我們今天的主人公——陶哲軒,一路開掛的數學天才。他還未滿13歲時已贏得國際數學奧林匹克競賽金牌,至今還無人打破這一記錄。1989年,14歲的陶哲軒進入了林德斯大學的校園,16歲的陶哲軒又獲數學學士學位,僅僅一年之後再獲數學碩士學位。碩士畢業後,在數學領域有著更高追求的陶哲軒獲得了兒時結識的數學家埃爾德什的親筆推薦信,赴普林斯頓大學讀博。
  • 那個14歲上大學、17歲讀博、24歲成教授的天才神童,如今怎樣了?
    ,一年取得碩士學位;17歲進入美國的普林斯頓大學讀博,21歲博士畢業,24歲即成為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UCLA)史上最年輕的教授;31歲那年榮獲麥克阿瑟基金會頒發的「天才獎」和有著「數學界諾貝爾獎」之稱的菲爾茲獎,被譽為「數學界的莫扎特」。
  • 15歲考上東南大學,21歲讀博士,5G核心技術的研發者
    在漫長的研發事業當中,有無數的「天才」,為了這項技術默默奉獻著他們的青春,但值得慶幸的是,他們的努力沒有白費。隨著5G技術的公開,參與到這一項目中的科研人員的名字,也開始漸漸為公眾所熟知,並得到了他們應得的榮耀。這批人裡,有勤懇踏實,為5G技術打下堅實基礎的前輩,也有銳意進取、天資縱橫,不斷在技術上取得突破的天才。
  • 現實版「謝爾頓」,8歲讀大學,9歲讀博,父母卻因一場糾紛,差點毀了他
    一如美劇中的天才「謝爾頓」,勞倫特擅長抽象思維。情感方面,則有明顯短板。《小謝爾頓》截圖他最痛苦的是,一些課程需要讀浪漫愛情小說。對一個8、9歲心智的天才兒童而言,理解小說中的人物故事,十分困難。但他還是在9個月,完成了大部分大學課程。
  • 北大天才20歲哈佛讀博,31歲加州大學教授,34歲卻在法國意外離世
    「天才與瘋子之間,往往僅有一線之隔」,在我國的歷史長河中,湧現了一位又一位天才,他們憑藉著出色的天賦取得了常人難以企及的成就,讓我們只能望其項背。然而,天才的命運,似乎總是充滿舛途。詩人海子,寫出了「我有一所房子,面朝大海,春暖花開!」的優美詩句,卻在25歲那年臥軌自殺。
  • 他14歲考上中科大,21歲破解物理界107年難題,震驚世界!
    為什麼中國的高鐵速度能這麼快呢?其實這要歸功於一位物理天才——曹原。曹原,四川成都人,從小天資聰穎,智力就高於一般的同齡人。上課時,只要老師提出問題,他幾乎能馬上回答出來。在他很小的時候,他就對一些物理機械非常感興趣,平時沒事在家也很喜歡搗鼓家裡的電子產品,還喜歡看科技類的圖書,也喜歡買一些電子元件進行組裝。
  • ...22歲解世界難題,有望成最年輕諾獎得主,這位中國天才科學家牛!
    「中國潛在的最年輕諾貝爾獎獲得者」《自然》創刊於1869年,不僅是集世界範圍內廣泛影響力和高含金量內容於一身的著名學術期刊,更是評選諾貝爾獎、競選院士、展示大學和科研機構研究實力的重要依據。為此,無數科學家、能源公司一直在尋找能夠在常溫條件下實現「超導體」性能的材料,卻都以失敗告終。3年前,曹原推測,當疊在一起的兩層石墨烯彼此之間發生輕微偏移時,材料會發生劇變,有可能實現「超導體」性能。但當時,他的推測引起了許多物理學家的質疑。他們認為這不過是一個年輕小孩對世界的美好幻想。
  • 他21歲保研,22歲讀博,1年又達博士畢業要求,發表11篇SCI/EI論文
    21歲保研到電子科技大學,22歲成為國家青年特聘專家胡維昊教授的博士生。已發表SCI/EI論文11篇,受理專利6項,獲得行業旗艦會議最佳論文獎……作為學生第一負責人,他協助指導6位研究生正在進行導師的國家重點研發項目「分布式光伏與梯級小水電互補聯合發電技術研究及應用示範」;作為導師助理,他協助導師撰寫項目申報書3項,其中中英合作項目「Optimal Design and Schedule of Distributed Energy Sources and
  • 15歲讀研、18歲讀博,天才少年卻被美國列為潛在危險,讓其回國
    小時候的「外濁內清」真正的天才都不是一蹴而就的,也不是生下來就是天才。謝彥波小的時候是在鄉下和奶奶一起生活的,直到臨近上學年齡,才被父母接回城裡。或許是從小沒有和父母在一起生活的原因,對他們有些陌生,又或許是天生性格內向的原因,他總是不愛開口說話。
  • 14歲上中科大,28歲成為哈佛最年輕副教授,華人女天才的開掛人生
    是中國人1997年美國頒發的羅伯特·裡得獎獲得者蔡天西,22歲獲國際生物統計學協會頒發的極大成就&34;獎,28歲成為哈佛最年輕的女性副教授,香港、美國、著名學術刊物《Referee for professional journals》等審稿人.....
  • 他12歲考入中科大,31歲成為哈佛最年輕教授,看尹希的開掛人生
    有這樣一個人9歲,他連跳N級考進了智力超常實驗班,學著很多大學生都不一定看得懂的微積分;12歲,他考入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成為當時該校年紀最小的新生;17歲,他完成中科大的五年制本科畢業,他放棄了耶魯、哥大、芝大等多所世界名校,選擇了哈佛,他獲得了哈佛大學2萬多美元的全額獎學金,赴哈佛大學碩博連讀;31歲,他正式成為哈佛大學正教授,一舉創下哈佛最年輕華人正教授的記錄。
  • 11歲上大學,15歲讀研18歲讀博的中國天才,最終為何會淪為瘋子?
    如果按照世俗的眼光,謝彥波15歲讀研究生,18歲讀博士,這顯然是眾多家長心目中最有出息的子女的樣子了。可是對於謝彥波自己來說並非如此,他雖為神童,卻被人誤以為是瘋子。其中究竟經歷了怎樣的波折呢?    謝彥波是一位天才少年。小時候他跟著奶奶長大,父親是湖南醫學院物理教師,1歲那年他就被送去鄉下,由奶奶撫養長大。他的童年很單純,每天聽的就是鄉下的鳥叫蛙鳴,和奶奶的搖籃曲。
  • 「天才」尹希:8歲自學微積分,31歲成哈佛年輕教授,為何不回國
    從這句話裡面我們可以感受到一種殘酷的邏輯,那就是這個世界上從來不缺少天才,而且天才的厲害之處真的讓我們這些平凡人都感覺到難以企及,這似乎是一種以努力和智慧都無法比擬的天賦。例如我們本期要聊的主人公就是如此,他8歲就自學微積分,31歲居然就成為了哈佛最年輕的華人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