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10月,多抓魚全國第二家實體書店和第一家二手服裝店,將在上海安福路300號開業。
但「誰說開業了才能賣書」?
8月1日至8月9日,多抓魚在場地設計施工圖紙階段的這段空窗期,創造性地嘗試了一場「施工中」快閃書店。
01 誰說開業了才能賣書
7月15日,多抓魚一行人來到安福路300號時,工人們正扛著拆卸下來的板材,勾著背往樓下搬。老舊的圖紙顯示,七十年代,這裡是一家電影院,而上一個主人則這裡開了一家老相機博物館。
現在,三百平的空間,只剩下斑駁的牆壁與四根孤零零的水泥柱子,木材堆砌,木屑飛揚。窗戶是大大小小、形狀不一的,它們被貼上黃色貼布,把室外世界的阻隔。窗外,綠植濃鬱,周圍都是兩三層樓的建築,能看見完整的天空,陽光打在油綠的樹葉上,亮得反光。
「不如在這裡做個快閃店吧。」多抓魚企劃部負責人彎尼隨口一說。
2017年,二手書交易平臺多抓魚上線,以「開在微信裡的二手書店」聞名。用戶可將多抓魚同意接收的書寄出,平臺負責估鑑定、翻新、消毒、包裝,然後再次出售, 線上日均銷售圖書2萬冊。如今,多抓魚正積極向線下業務拓展。
安福路300號二、三樓共600平的空間,將在10月成為多抓魚的第二家實體二手書和二手服裝店。在8月初這個設計施工圖紙的空窗期,同事們決定在這個毛坯空間做一場為期一周的快閃店,取名「施工中」。
接下來的幾天,他們三五人像郊遊般踩著單車,穿過滿是綠茵的武康路,來到安福路。他們將場地大規模清洗,接上了電,租了兩臺立體空調,從崑山的倉庫調了 8000 本書運來。
赤裸的毛坯之地在7天的快速響應下,被大膽地改造成一家具有工業風的臨時書店。在8月1日-9日開放9天,每天從上午10點至晚上8點。網上可以買到10元的早鳥票,而現場購票則是15元。
8月1日周六,上海氣溫高達36度,「施工中」快閃書店開業了。人氣像天氣一樣火爆,早鳥票被一搶而空,周末兩天就賣出了活動的三分之一的書。這樣的高人氣持續了好幾天,加上倉庫裡充足的貨源,本在8月7日周五結束的活動又延長了一個周末。
彎尼看到一位朋友發了朋友圈說,「誰說開業了才能賣書」。彎尼說:「確實被這個空間既粗糲又頹敗的美所打動,感覺是時光的間隙,一個暫時的截面。想要把它的魅力分享給多抓魚的朋友。」
02 擺拍、驚喜和漏網之魚
因為沒有在網上搶到周末的早鳥票,8月5日,周三,我特地提早下班來了「施工中」書店。
書店就在上海話劇藝術中心旁邊,進入門面檢票後是一條長長的展廊,也是「施工中」的狀態,有一面牆壁糊著全是密密麻麻小字的書頁,再用黑色噴漆噴了一個大大的「禁止」符號。細心的讀者發現書頁來自《平凡的世界》,多抓魚補充:盜版的。
書店在二樓,通往二樓的是一條幽深的階梯,一個姑娘正在我前面拍照,嘴裡念著「好有意思啊」。其實在來實地前,我已經在微博上通過網友們分享撿到「漏網之魚」的興奮與時尚的擺拍提前感受了這場快閃活動。
這裡所營造的工業頹敗風格,契合了當下年輕人被多元文化和藝術自然吸引的潮流。主辦方運用了四個元素來呈現毛坯的糙感:引導動線的黑黃施工膠帶、貼滿牆面的盜版書頁、倉庫板材搭起來的的收銀臺,和用黑色噴漆寫在牆上的巨大提示。
進入二樓,整個書店空間便一覽無餘。場內的面積空間幾乎都用作了書架展示,齊腰的書架將空間等份切割,圖書放在推車的紙箱裡,推車高1米,三層。書量保持在8千冊。
書分類為「生活的」、「思想的」、「感受的」三大主題,二級目錄下還有經濟/歷史/思辨/藝術/小說/英文童書等,其中包含了大量原版書,包括原版畫冊、英文繁體的書。
我到的時間是周三晚上7點,書架二三層已經不見什麼書了。在場的員工告訴我,今晚之後就會補貨,這已經是他們第二次補貨。他們的數據顯示,每日來店人數約有一千人,平均每人帶走3.5本書。其中,「感受的」分類銷量最好,下分分類中文學作品賣得最好。
書的價格和線上售賣的價格一樣,每本書背後貼著二維碼,查詢價格需要掃碼。在多抓魚,同一個書名的書叫做同一種書,即同一種書下有不同的本。因為根據品相新舊,同一種書的價格並不相同,一般都在原價的1-3折之間。
低廉的價格震驚了很多第一次到訪的自然人流。一位物業大哥曾興衝衝地跑到收銀臺,反覆確認一本原價五十幾的書是不是真的賣四塊,得到確認後,激動地喊著「書這麼便宜一定要買,明天就來買「,走到門口又折回來,按耐不住現在就要買。最後,物業大哥拿了一本《武則天傳》對收銀臺的志願者說:「女人啊,就得學武則天,男人啊,得學秦始皇。」說完,抱著書蹦蹦跳跳地回去上班了。
除了誘人的價格,淘書永遠是書店活動最大的樂趣。我見到了很多顧客淘到一本書時的興奮。一個考古學博士向我講述了他手中一疊繁體書的作者生平,從民國到當代人物關係,將時代拉成一張巨大的網,語速飛快。
一位男生買了幾百塊書,其中有一本帶籤名的幾米繪本,收銀的時候很高興地炫耀,說這本就值回所有書價了。
思琪第一次跟著朋友來的,朋友是多抓魚的資深用戶,在上面賣出過一百多本書,竟然也在現場看到了自己的書,思琪找到了兩本絕版書,覺得這個地方好有趣,周三晚上又來了一次。
佘仔發現了一本郭敬明早年的散文《愛與痛的邊緣》,他和好友姚仔開玩笑:「看封面,好像是盜版的(編者註:此處為讀者調侃,多抓魚不接受盜版書的循環買賣),現在這樣的書不多見了,可以收藏。」佘仔不是多抓魚的線上用戶,因為看到朋友圈的分享,他便聞聲來探探,逛了近兩個小時,佘仔入手了14本英文原版書籍,「因為買英文書最合算」,這14本書一共花去他667元。
姚仔只挑了一本書《腐的品格》,她說:「如果是在線上的話,我永遠不會買一本關於食物發酵的書,因為我不會想到去搜這個書名,但是線下書店會有偶然性。食物發酵,讓我第一反應就是很有趣。」
在我隨機詢問的十多個顧客裡,幾乎沒有一個是多抓魚原本的線上用戶,他們或是因為公眾號的文章,或是路過,或是朋友推薦來到這裡的。
多抓魚也發現,這次活動的自然人流和網絡訂票的比例是四六開。這也許是得益於書店的選址。安福路是一條有活力的街區,整條街有很多與藝術時尚相關的文化產業店鋪,膠囊美術館、精品咖啡館、還有外國人聚集的社區餐廳,是一個人們會常常逛的街區。
彎尼認為:「我們覺得這裡聚集了觀念最前沿的一批人,大家對二手的接受程度和環保意識也更高一些。」
03 等到秋天到來時
為了籌備上海的實體店,多抓魚有十多名同事從北京搬到了上海生活,包括CEO。他們很快喜歡上了上海,這裡的街區尺度比北京小,城區很集中,會有不少圍繞街區的聚會、沙龍、街坊群,很多人在琢磨自己喜歡的東西,做自己喜歡的事。
這是多抓魚的第二家實體書店。2019年11月,多抓魚二手循環書店在北京開業。據悉,隨著疫情減緩,現在北京書店的客流已經逐漸恢復,周末店內甚至有些擁擠。為什麼選擇了全國最一線的兩個城市?理由很簡單,因為多抓魚北京、上海的用戶是最多的。
多抓魚的實體店定位為:「精品書店的體驗,二手書店的價格。逛起來輕鬆沒有壓力,有淘和發現的快樂」。多抓魚注重淘書時的現場體驗,在北京的書店,書架距離人的平面距離和高低距離、燈光的布置和音樂的密度輸出,都經過認真核算。
另外,多抓魚在線上、線下、快閃等渠道都有過一定經驗。在他們看來,線上二手書店是一個網際網路產品、電商的思路。因此書要全,能個性化分發,產品整體的體驗要好。
而實體二手店就是一個實在地製造品牌感受的地方,用戶來到了這裡是有成本的,因此需要非常精細的運營和一些感性的東西。店裡能陳列的書也是有限的,選品、前後臺系統、店員培訓都是一步步在摸索。
相比較,快閃活動簡單很多。主角是書,動線、燈光、音樂讓大家舒服,加上傳播和現場的維繫就可以了。
我記得我剛進入這個快閃空間時,耳邊是Bob Dylan在用嘶啞的嗓音靜靜彈唱,營業快至尾聲時,音樂變得愈發輕盈。
晚上7點48分,一對女孩手牽手衝了進來,此時距離關店只剩12分鐘,她們嘴裡念著「快點快點」。但此時店中仍有二三十人未離去,抱著紙盒穿梭於低低矮矮的書架間,地毯式地搜集心意的圖書。
距離關店只剩5分鐘,五六名店員開始整理貨架,但仍有十多名讀者不緊不慢地挑著書,音樂變得緩和,這二十多人安靜地共處這一毛坯空間。
8點已過,窗外,月亮爬上空中,原本亮得反光的樹葉在深藍色夜空下染成了嚴肅的墨綠,而在「施工中」,還未離去的顧客與員工一同度過了書店一天中最後的時光。
彎尼想著:等秋天來的時候,多抓魚上海店正式開業,再來看看,對比它的頹廢和新妝,臨時和永駐。
▽ 點擊閱讀原文,了解做書最新線上課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