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日報重慶7月24日電(記者 譚英姿 鄧蕊 王壯飛)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教師團隊」起源於1982年我國知名傳熱學者辛明道教授創建的工程熱物理研究所。從團隊帶頭人廖強教授1987年進入研究所學習和工作以來,帶領團隊成員秉承教育教學與科學研究協調發展,踐行教書育人與創新強國的使命,以「立德樹人、開拓創新、甘於奉獻、服務社會」的團隊精神,瞄準國家可持續發展的重大戰略需求,聚焦於微生物能源轉化以及低品位餘熱高效回收和低品位燃料高效清潔燃燒技術開展了一系列創新性研究。
2003年以來,團隊面向國家可再生能源及生物質能利用技術發展的需求,進一步延伸至微生物制氫、乙醇及沼氣發酵、微藻能源等微生物能源轉化過程中關鍵熱物理問題研究領域,取得了國際先進水平的創新性研究成果,形成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優勢和特色。
2018年,團隊入選了教育部首批「全國高校黃大年式教師團隊」和科技部「重點領域創新團隊」。教師們懷著「心有大我,至誠報國」的黃大年精神,始終堅持教書與育人相統一,始終堅信「教師是立校之本,師德是教育之魂」。教師們在承擔繁重的院行政管理工作和科研工作之外,還長期承擔了本科專業基礎、主幹課程、研究生和博士生課程教學,擔任歷屆本科生學術導師、科技創新訓練計劃和多項學生競賽導師等工作,兢兢業業,忘我奉獻,教書育人成效顯著。先後建立了「自主定位、主動學習」和「因材施教」的能源動力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能動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並建成了能源與動力電氣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
李俊 重慶大學能源與工程學院副院長 (攝影 譚英姿)
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教師團隊」圍繞微生物固碳、生物質高效仿生預處理過程、微生物燃料轉化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攝影 譚英姿)
重慶大學「動力工程及工程熱物理教師團隊」先後建立了「自主定位、主動學習」和「因材施教」的能源動力類創新人才培養模式和能動專業學生綜合素質培養體系,並建成了能源與動力電氣國家級虛擬仿真實驗教學中心。(攝影 譚英姿)
近年來,團隊成員瞄準國家能源革命和可持續發展的戰略需求,依託於承擔的國家重大、重點研究計劃,針對現有微生物能源反應器體積大、佔地寬、成本高、產率和效率低等突出問題,圍繞微生物固碳、生物質高效仿生預處理過程、微生物燃料轉化展開了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原創性地提出多種高效微藻培養光生物反應器技術,其性能居於國際先進水平;同時,開創性提出採用中低溫太陽能對微藻進行熱水解,然後利用水解液進行發酵製取富氫甲烷等生物燃氣的新的技術路線,以提高微藻製取生物燃料的效率,推動微藻能源走向實用化。
目前,項目已突破關鍵的技術瓶頸,並建立600平方米的新平臺,這個一體化平臺集合了微藻培養和太陽光中溫轉化,並採用光伏電池轉化白天過剩太陽光,以供給晚上微藻光合作用需要的光,實現以太陽能投入微藻減排和能源化轉化。另外,團隊將此平臺推廣到工業減排、淨化廢水和農業生產等領域,建立了10m3規模中試多相流分區轉化厭氧發酵反應器,並於四川遂寧大英縣搭建了首個「養殖-糞汙處理-有機肥生產-生態農業生產」一體化系統,建成「一體化農業循環經濟技術」示範基地。上述技術對於我國開發能源藻類大規模培養和藻基生物能源產品製備技術,推進我國能源多元化進程,改善生態環境、緩解氣候環境保護壓力,保障我國能源安全和社會可持續發展均具有重大意義。
(編輯:富文佳 許聃)
來源:中國日報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