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1美元改變科學:1美元紙片離心機之後,「節儉科學家」又出手了

2021-01-12 科技與生活視野

Saad Bhamla( 圖片來源:CRAIG BROMLEY | SCIENCE)

還記得三年前登上《自然》子刊的紙片離心機嗎?這個成本只有一塊錢,由紙片、繩子和塑料做成的「玩具」能在一分半的時間內將血液根據成分離心分層,對條件簡陋的偏遠地區有著非凡的意義,並且成功地將「節儉科學」又一次帶入了公眾的視野。

讓人驚喜的是,這個紙片離心機的主要發明人之一、論文一作 Saad Bhamla 並沒有停下他造福低收入人群的腳步——在本周發表於PLOS ONE 的論文中,他帶領自己的團隊推出了「節儉科學」的最新作:1 美元助聽器。

成本1美元

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化學與分子生物工程學院的助理教授 Saad Bhamla 出生在印度孟買,15 年前他還是個本科生時,想幫年老耳背的外祖父母買一副助聽器,卻無奈地發現雖然自己買得起筆記本電腦和手機,但是根本負擔不起這個小小設備的昂貴价格。

目前全球約有 2.3 億 65 歲及以上的老年人存在衰老導致的聽力障礙,比如難以區分電子蜂鳴聲或者「嘶」「滋」這類的高頻語音。這不僅會造成交流障礙,還會加速老年人的認知能力下降。但是根據使用者的具體聽力定製的、能夠放大特定頻率聲音的助聽器十分昂貴,每副將近 5000 美元(約合人民幣 3.4 萬元),對於中低收入國家的人群來說幾乎屬於奢侈品。現在市場上也有相對便宜的助聽器,它不能根據個人情況定製,但也需要花費大約 500 美元。

這給了 Bhamla 開發廉價設備的想法和動力,他和同事們拋棄了現代助聽器使用的數位訊號處理器,選擇使用現成的低成本零件組裝成了一副簡易助聽設備。首先,他們將微型麥克風焊接到一個小電路板上,用來捕獲周圍的聲音。然後將濾波器和放大器組裝進來——這個核心部件可以將頻率大於 1000Hz 的聲音音量放大,幫助佩戴者聽清高頻音。最後,用 3D 列印給它做了個外殼,裝上音量控制按鈕、電源開關以及耳機插孔和電池座,這個名為LoCHAid的助聽器就完成了。

它看上去有點像二十多年前的隨身聽,可以被掛在脖子上或者放在衣服胸前的口袋裡。最重要的是,只要能看懂 LoCHAid 的組裝圖,就算不是科學家也能用一把烙鐵將這些零件在 30 分鐘內裝起來——Bhamla 說,按照上述組件的批發價來算,LoCHAid 的製作成本只有 98 美分。

1 美元助聽器的部件和佩戴效果圖(圖片來源:論文)

在測試中,研究團隊發現LoCHAid 可以有針對性地將高頻聲音提高 15 分貝,同時保證低頻聲音的質量不被破壞,它還能過濾掉狗叫、汽車喇叭聲等突發性幹擾。在人工耳上進行的測試也表明,LoCHAid 能夠通過改善對話質量,提高個體的語音識別能力。研究者們在論文中表示,它符合世衛組織對於助聽產品提出的 6 條建議中的 5 條。

來自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耳鼻喉醫生 Frank Lin 在接受《科學》新聞採訪時表示,這項發明「非常具有說服力」。他還指出,如果這一設備能夠推廣,那麼它可能使很多處於認知能力下降邊緣的人受益,「理論上來說,聽力損傷得到改善後,老年人患痴呆的風險也會跟著降低。」

「節儉科學」傳道者

對於 Bhamla 來說,LoCHAid 的誕生又一次證明了他「節儉科學」傳道者的身份。2017 年他因為紙片離心機而獲得世人關注的時候,還是一名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後,整個發明的主意是由他的合作導師兼印度同胞、史丹福大學生物工程學教授 Manu Prakash 提出的。

Prakash 是一位推崇「節儉科學」並且腦洞巨大的發明者,除了紙片離心機,他還帶領團隊做出了可以和 iPhone 配套使用的摺紙式手持顯微鏡、可以檢測使用者是否感染寄生蟲的皮膚貼片、可拆卸組裝並且自帶 AI 識別系統的可攜式掃描顯微鏡……——全都是低成本用品。

或許是受到了 Prakash 的影響和鼓舞,Bhamla 在史丹福大學完成博士後研究、成為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助理教授後,沒有放棄對開發廉價科學設備的追求。其實在今年年初,他就發表過另一個可以媲美三年前紙質離心機的低成本「新作」:造價 23 美分的細胞電穿孔儀。

對於從事分子細胞生物學研究的人來說,電穿孔儀可能是他們最熟悉的實驗設備之一。它可以向細胞施加電擊,暫時擊穿細胞膜或細胞壁,從而使化合物、DNA 或 RNA 等小分子進入細胞內部,幫助研究者完成轉染實驗。顯而易見,這種精細的設備不便宜,單價通常是數千乃至上萬美元。Bhamla 和同事們為了找到電穿孔儀的核心替代部件,把打火機裡的壓電晶體卸了下來當作細胞的電擊源,創造出了一種能夠產生超過 2000V 短脈衝的簡易電穿孔儀,並且利用它給大腸桿菌成功轉染了一段綠色螢光蛋白基因。雖然用來做複雜精細的分子生物學實驗還是有些勉強,但是他們認為這可以幫助中學生和偏遠地區的人們進行分子生物學、甚至是基因編輯研究。

用打火機改造的電穿孔儀(圖片來源:Christopher Moore, Georgia Tech)

如果說紙片離心機和打火機電穿孔儀能夠「拯救」貧窮實驗室,那麼這次的 1 美元助聽器 LoCHAid 的目標則是幫助更多的普通人。此外,Bhamla 也像自己曾經的合作導師 Prakash 一樣,收穫了節儉科學的「新門徒」——研究論文的第一作者、同樣在印度長大的 Soham Sinha 在喬治亞理工讀本科時就加入了 Bhamla 的團隊,現在是斯坦福的博士生。Sinha 出生時就患有聽力障礙,直到高中時才得到了助聽器的支持,他認為這個項目既為自己提供了一個學習機會,也讓他找到了機會去幫助更多和自己處於同樣窘境的人們。

仍不完美

但是,Bhamla 和他的團隊還沒有取得最後的勝利:LoCHAid 存在不少問題還沒有得到解決。首先它無法針對使用者的個人需求進行微調,也無法適用於其他聽力問題。儘管設計者考慮到了防水和減震的問題,但研究者們預計它的使用壽命最多只有一年半。另外,過大的體積也會「勸退」部分用戶。

發明者們還面臨著更嚴峻的挑戰:只有完成臨床試驗,LoCHAid 才能在大多數國家獲批上市——這將極大提升這款廉價助聽器的開發成本。Bhamla 表示,他希望獲得一項類似老花鏡的生產許可,讓這款只有 1 美元成本的助聽器擺上普通貨架。

LoCHAid 的組裝過程(圖片來源:Craig Bromley)

此外,Bhamla 指出,衰老導致的聽力下降而佩戴助聽器在很多國家和地區被汙名化了。「很多人並沒有意識到自己存在聽力障礙……在中低收入國家,只有 3% 的因衰老導致的聽力障礙者佩戴助聽器,即便在美國,這個數字也只有 20% 左右。」

現在,團隊正在研究如何將 LoCHAid 改造得更加小巧精細,這將會使它的製造成本提高到 7 美元,並且還需要尋找一家經驗豐富的製造商來進行組裝。這個來自喬治亞理工學院的團隊不打算參與這個設備未來可能出現的商業化推廣,Bhamla 表示,他們只需要專注「節儉科學」就夠了。

相關焦點

  • 發明1塊錢紙片離心機的科學家又出手了,這次是1美元助聽器
    還記得三年前登上《自然》子刊的紙片離心機嗎?這個成本只有一塊錢、由紙片、繩子和塑料做成的「玩具」能在一分半的時間內將血液根據成分離心分層,對條件簡陋的偏遠地區有著非凡的意義,並且成功地將「節儉科學」又一次帶入了公眾的視野。
  • 看「節儉科學家」的低成本死磕
    2017年1月10日,一款用這樣普通的材料設計出的紙片離心機的物理研究和測試結果,發表於《自然》雜誌上,薩阿德·巴哈穆拉是該論文的第一作者,當時他是一名史丹福大學的博士後。  靈感來自古代玩具  要檢測如瘧疾、愛滋病和肺結核等疾病,離心機必不可少。它類似洗衣機的甩幹功能,由於血液各成分的比重不同,在離心力的分層作用下,可以得到分離開的血漿或血清。
  • 發明了1美元顯微鏡、20美分離心機之後,他又一次拯救了貧窮實驗室
    轉載請先聯繫keyanquan@huanqiukexue.com繼發明 1 美元的摺疊顯微鏡、20 美分的紙質離心機、10 美元的寄生蟲檢測貼片後,這位提倡「節儉科學」的印度裔生物物理學家 Manu Prakash 開始對人工智慧下手了。
  • 1美元快速檢測新冠——這次靈感來自哪個玩具?
    本文來自微信公眾號:X-MOLNews還記得那個發明了1美元可摺疊紙基顯微鏡 [1-2] 和20美分不插電高速離心機(Nat. Biomed. Eng., 2017, 1, 0009, 點擊閱讀詳細)的大神麼?
  • 發明1美元顯微鏡、20美分離心機後,他又一次拯救了貧窮實驗室
    美元的摺疊顯微鏡、20 美分的紙質離心機、10 美元的寄生蟲檢測貼片後,這位提倡「節儉科學」的印度裔生物物理學家 Manu Prakash 開始對人工智慧下手了。首先,技術人員將血樣塗在載玻片上,進行染色處理,然後通過顯微鏡慢慢識別含有瘧原蟲的細胞,之後用手持記錄儀記錄一共觀察到了多少只寄生蟲。這項過程通常需要耗費 30 分鐘到一個小時。在瘧疾肆掠的烏幹達,一個健康中心一天可能要接待幾十個病人,醫學檢驗人員不得不連續十幾個小時盯著顯微鏡,並且一刻都不能分心。
  • 薯片桶聽診器、紙片顯微鏡,那些拯救世界的貧民窟英雄
    所幸,我們處在一個全球化的時代,有著越來越多的人願意向貧困的人伸出援手,科學家們亦是如此。更方便,更便宜,看我們「節儉科學」去醫院檢查時,很多人都吐槽過檢查項目收費昂貴。然而,在低收入地區,根本沒有使用那些昂貴的醫療器械的可能。
  • 【科學種子科技英語】Manu Prakash節儉的科學:在世界各地建立科學家的大軍
    「我兄弟不高興了,」Manu說,「可是那時改變了我的人生軌跡,我走向了科學。」Now, Manu is the co-inventor of a foldable paper microscope that costs less than $1 to make.
  • 美國初創公司真的能用離心機將太空飛行器「甩」上太空嗎?
    誰也不能否認,美國是一個經常誕生奇蹟的地方經常,會有那麼一幫科技「狂人」展開他們碩大無比的腦洞,將一些奇奇怪怪的念頭畫成PPT,然後拿到華爾街去遊說圈錢,搞到錢之後再請來科學家、工程師和畫匠,將PPT一部分變成現實,一部分變成更加漂亮的PPT。你還別說,他們中的一部分還真成了,比如說埃隆·馬斯克。
  • 科學家給太陽系最重小行星估值:用美元計算 1後面19個零
    太陽系最重小行星價值10000000000000000000美元【科學家給太陽系最重小行星估值:用美元計算 1後面19個零】1852年3月17日,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萊·德·加斯帕裡斯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將其命名為「靈神星」。
  • 科學家給太陽系"最重"小行星估值:用美元計算 1後面19個零
    28日,一項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稱,靈神星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天體之一,可能完全由鐵和鎳組成,其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該行星的價值如果用美元計算,1後面會有19個零(CBS)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
  • 科學家給太陽系「最重」小行星估值:用美元計算 1後面19個零
    28日,一項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稱,靈神星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天體之一,可能完全由鐵和鎳組成,其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該行星的價值如果用美元計算,1後面會有19個零(CBS)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8日報導,研究作者之一的行星科學家特雷西·貝克(Tracy Becker)稱,大部分小行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但靈神星可能完全由金屬組成,曾是一個「行星核心」,但在形成初期遭到其他天體撞擊,
  • 科學家給太陽系最重小行星估值:用美元計算 1後面19個零
    28日,一項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稱,靈神星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天體之一,可能完全由鐵和鎳組成,其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該行星的價值如果用美元計算,1後面會有19個零(CBS)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8日報導,研究作者之一的行星科學家特雷西·貝克(Tracy Becker)稱,大部分小行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
  • 「巨鯨」灰度再出手!比特幣三天大漲1000美元突破17000美元關口
    最新數據顯示,比特幣短線上漲,突破17000美元關口,現報17000.01美元,日內漲幅達到3.34%,再次刷新年內高點。從9月9日的10100美元起,比特幣漲超50%,但連續兩個月的上漲期後,比特幣似乎進入了新一輪盤整期,近幾日都在16500美元上下浮動。
  • 這家追求「虛擬生物學」的公司緣何獲1億美元D輪融資?
    近日,Synthego 宣布獲得了由惠靈頓管理公司、RA 資本管理公司和 8VC 牽頭的 1 億美元 D 輪融資,致力於「虛擬生物學」。參與的其他投資者包括 Founders Fund,Menlo Ventures 和 Intel Capital。
  • 字母哥白嫖網站會員 1美元一個月的會員嫌太貴
    字母哥一年賺將近3000萬美元,卻因為網站1美元一個月的會員費和記者開始了網上砍價。TheAthletic網站駐雄鹿的跟隊記者埃裡克·內姆最近在推特上為他供職的網站打了個廣告,表示公司現在搞促銷,體育迷們如果訂閱成為付費用戶,如果包年訂閱,每個月的價格只有1美元。
  • 這家公司讓基因測序成本從1億美元降到1000美元
    那是2009年的1月份,Illumina的研究人員正準備做第一次人類全基因測序。這個測序項目在公司內部被命名為「Jaynome」,在給Flatley測序之前他們已經徵得了他的私人醫生的同意,如果測序發現了和疾病相關的信息就會通知他的醫生。這項基因組測序工作花了整個實驗室數個星期的時間,耗資也達到了數萬美元。
  • 科學家用美元估值靈神星:靈神星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
    【科學家用美元估值靈神星:靈神星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1852年3月17日,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萊·德·加斯帕裡斯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將其命名為「靈神星」。28日,一項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稱,靈神星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天體之一,可能完全由鐵和鎳組成,其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 據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28日報導,研究作者之一的行星科學家特雷西·貝克(Tracy Becker)稱,大部分小行星主要由巖石和冰組成,但靈神星可能完全由金屬組成,曾是一個「行星核心」,但在形成初期遭到其他天體撞擊,失去了地殼和地幔。
  • 科學家用美元估值靈神星:靈神星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
    【科學家用美元估值靈神星:靈神星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1852年3月17日,義大利天文學家安尼巴萊·德·加斯帕裡斯發現了一顆小行星,並將其命名為「靈神星」。28日,一項發表在《行星科學期刊》上的最新研究稱,靈神星是太陽系內質量最大的天體之一,可能完全由鐵和鎳組成,其價值約為1000萬萬億美元。
  • 昨晚,美元活過來了,華爾街成群結隊改變戰術
    我們認為,以貿易加權匯率計算,美元有可能在年底前再下跌3-5%,歐元/美元令人信服地突破1.20,美元/日元達到100,美元/離岸人民幣6.40。第三次時間快進到今天,德意志銀行再次放棄看跌美元的觀點,且將對美元的策略轉向中性。德意志銀行在報告中是這樣說的:一年過去了,人類幾乎已經改變了病毒的發展方向。
  • NASA耗資1億多美元!前往星球,探索價值1萬萬億美元的寶藏
    不過在太陽系中還有一顆黃金星球,價值萬萬億美元不在話下,一旦人類可以掌握該行星的寶藏,那麼地球人都將是億萬富豪,黃金行業更是一夜之間黯淡失色。據英美媒體7月10日相關報導,美國NASA計劃耗資1.17億美元建造「普賽克」小行星探測器去往黃金星球,預計2022年8月可以藉助美國太空探索技術公司(SpaceX)的「獵鷹」重型火箭發射升空,大概2026年可以到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