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說,下圖能讓大多數人產生戳一下的衝動...
↓
是不是一看到這個就控制不住手指頭?
在微信群中聊天時,
最期待的就是一場說來就來的紅包雨了,
雖然叫做「拼手氣紅包」,
但是微信搶紅包的金額真的跟「手氣」有關嗎?
近日,北京大學師生通過研究發現,搶微信紅包的金額可能並非隨機分配,而與用戶註冊時間有一定關聯。
他們對數據展開收集和整理,並進行了統計分析。研究結果表明,平均而言,新註冊微信的用戶和使用年限很長的微信用戶,領到的微信紅包金額較低;微信註冊時間在30到40個月之間的用戶,則能領到更大的紅包。
同時,研究結果還發現,用戶是否使用蘋果手機,與領到紅包的金額沒有顯著影響。
這一想法萌生於2016年暑假期間的一個偶然。在北京大學普林斯頓大學「當代中國社會」研討課中,作為課程的插曲,普林斯頓大學教授、美國科學院院士謝宇不時邀請一名學員共進午餐。邀請方式就是在課程的微信群中發紅包,領到金額最高的學生與教師共進午餐。
紅包遊戲進行了10次後,出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在15名普林斯頓大學本科生和12名北大本科生中,領到金額最高者絕大多數都是北大學生;只有兩位普林斯頓大學的學生領到過最高金額。
領到最高金額者的共同點是,他們的註冊微信時間都較早。大多數北大學生註冊微信帳號的時間較早,而大部分普林斯頓學生都是7月初抵達北京之後才註冊的微信帳號,只有幾名華人學生是之前就註冊過微信,而那兩位幸運兒正是在華人學生中誕生。
所以,非常巧合,「最大包」都被註冊微信時間較長的黃皮膚學生奪走。
在謝宇的指導下,北京大學元培學院經濟學專業大三學生李星宇對數據展開收集和整理,並進行了統計分析。
研究結果表明,平均而言,新註冊微信的用戶和使用年限很長的微信用戶,領到的微信紅包金額較低;微信註冊時間在30到40個月之間的用戶,則能領到更大的紅包。同時,研究結果還發現,用戶是否使用蘋果手機,與領到紅包的金額沒有顯著影響。
「標準化金額」與用戶經歷之間的趨勢線,圖片截取自李星宇的論文,下同。
研究人員繪製出領取到的「標準化金額」與用戶經歷之間的趨勢線。由這條趨勢線可以看出,標準化金額與用戶經歷之間是一個先增後減的關係,大致以35個月為轉折點。轉折點之前,用戶經歷越長,領到的紅包金額傾向於變多;轉折點之後,用戶經歷越長,領到的紅包金額傾向於變少。
幾天前,李星宇在「思考者iThink」微信公眾號上發表了這篇名為《微信紅包的分配秘密》文章,發布了研究論文的全文。如果沒有統計學的基本知識,讀者很難完全讀懂這篇文章,但這絲毫不妨礙這篇研究論文獲得很大反響,尤其是在學術圈。
實驗引發了以下兩個問題:第一個問題是該實驗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健性如何?第二個問題是假設該實驗結果基本可靠,那麼問題可能出在哪個地方?
在統計學領域,有一條重要的定理有效地推動了理論計量經濟學的發展:X和Y相互獨立是X與Y條件均值獨立的充分條件,X與Y條件均值獨立又是X與Y之間線性無關的充分條件。該實驗設計的這個微信紅包的實驗,也很好地體現了這條定理的逆否命題:如果我們發現分配金額(Y)條件於某個X(用戶經驗)的均值是X的函數(計量結果發現統計上具有顯著性),則說明Y和X之間不是獨立的,即分配金額並不是隨機分配的,而是和用戶經驗有關。
在我們看來,該實驗設計在以下兩個方面有進一步改進的空間:
尤其注意:每次領微信紅包的順序
第一,選取的X(用戶經驗)可能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解釋變量。這項建議主要基於對電腦程式實現「隨機分配」的思考。由計算機產生的「隨機數」,其實只是「偽隨機數」(pseudo random number),因為它仍然來自確定性的序列(由遞推公式產生)。以Stata為例,它產生隨機數的方式可以用以下公式表示:
其中,mod表示餘數。根據每一個餘數的值,電腦程式可以進一步分配一個比例,用這個比例乘以紅包總金額,即為每個人能夠搶到的金額。基於上述原理,我們認為需要尤其注意每次領取微信紅包的順序(每次微信紅包發放後可以查詢)。根據我們的觀察和幾個相關領域的學者群反饋,我們認為這個順序很有可能是相對穩定的,即前一次微信紅包發放時搶在前面的人在隨後的紅包發放中仍然排在前面,並且搶到紅包的順序和金額也可能有相關性。
有幾個因素可能造成上述現象:
(一)人們對微信紅包的熱情。熱情高的人每次搶紅包時都會集中精力,更容易排到前面;
(二)對微信紅包應用的熟悉度。對這個應用越熟悉的用戶,越容易搶到前面。
(三)移動運營商的網速。假設中國移動的網速比中國聯通快,那麼使用中國行動網路的同學在其他條件不變的情形下更容易搶到前面。
(四)是否有輔助應用的幫助。安裝了輔助應用(比如「紅包神器」)的同學更容易搶到前面。如果參與人每次搶紅包的順序相對固定,則恰好與「偽隨機數」產生的餘數一一對應,導致的後果就是搶到較大金額的同學會集中在某個範圍內。更為關鍵的是,每次領取微信紅包的順序與用戶經驗可能是高度相關的,在一定的區間內,隨著用戶經驗的增長,對微信紅包的應用更為熟悉,深知搶紅包帶來的「快感」,越容易搶到前面。因此,用戶經驗的係數在統計上顯著的結果很可能體現的是更為深層次的結果:分配金額與搶紅包的順序顯著相關,而這個相關性是由電腦程式生成隨機數的方法決定的。基於上述邏輯,我們建議在回歸中控制每次搶紅包的參與人的順序,並觀察對應的「用戶經驗」是否仍然顯著。
建議進一步擴大樣本
第二,樣本的數量。我們注意到,參與人只有27位,雖然微信紅包的實驗重複進行了10次,相當於用Bootstrap的方法增加了樣本容量,但總共的觀察值也只有270個。更為重要的是,基於我們前面的邏輯,每次搶紅包的參與人的順序可能是比較穩定的,造成了10次實驗之間是高度相關的,無法滿足基本回歸中獨立同分布的假設。此外,擴大樣本容量能夠顯著增加每次搶紅包的順序的波動性,增加回歸結果的可信性。因此,我們建議進一步擴大樣本,觀察最初的發現是否仍然成立。
不過該實驗至少提出了一個很好的問題,並且至少表明紅包金額大小與微信用戶使用微信時間長短之間存在非線性的關係,當然這一結果的可靠性和穩健性還需要進一步檢驗。那麼接下來可能需要擴大樣本數量來進行該項實驗,並且考慮更多的控制變量來進一步證實「微信群聊中發放多個微信紅包的情形下,各個紅包的金額是否完全隨機分配」。如果騰訊研究院能夠提供大數據給謝宇教授實驗小組或騰訊研究院能夠自己來驗證,那就更好了,假設在現有技術與數據框架下依然得到「微信群聊中發放多個微信紅包的情形下,各個紅包的金額並非完全隨機分配」這一結論,那麼需要懷疑微信紅包產生隨機數的技術是否存在bug或更深層次的原因了。
謝宇教授的話
謝謝各位讀者朋友的熱情關注與討論!
我只是根據個人的經歷提出了個假設,而這一假設,後來發現與我們得到的數據不矛盾。當然,證明這一假設需要更多的數據,但我有很多更重要的工作去做。文章作者是李星宇同學。
我只是覺得有趣,提了個假設而已。其他各界學者會跟進的。
而騰訊公司也注意到了這篇論文。騰訊表示「騰訊歡迎各界對微信的研究。微信搶紅包的分配採用隨機原則,希望用戶拆開時獲得意外驚喜。」 也就是說,騰訊依然堅稱,微信紅包的分配機制是隨機的。
來源|思考者iThink(id:iThink_1)、作者:易行健(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教授、博士);邊文龍(廣東外語外貿大學金融學院青年學者、博士)、中國企業家雜誌(iceo-com-cn)綜合澎湃新聞、搜狐科技等
編輯:丸子
平度小大事 長按圖片識碼關注
微信號:pingdu360
傳播親近的平度信息,推薦有思想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