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dinia超大陸演化新模式:劇變之始與華南之難

2021-01-15 首師大地理
1912年魏格納提出大陸漂移時,受到當時大多數科學家的嘲諷。然而,二戰之後,海底探測及地震學的證據表明大洋在不斷擴張(圖1)。隨後科學家快速的建立了板塊構造學說。

圖1. 不同板塊邊界示意圖。圖中同時展示了地幔柱及其前部形態的地幔熱點,新的洋殼在洋中脊處形成,並不斷向兩側運動,在大洋俯衝帶消亡。全球火山、地震集中分布在洋中脊和俯衝帶附近。


這些證據同時表明,魏格納等早期提出的Pangea超級大陸(圖2)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圖2. 古生代冰川沉積、熱帶植物及沉積物以及其他古生物化石的證據表明,石炭紀-三疊紀存在一個統一的超級大陸,魏格納命名為Pangea。


1991年三位地球科學家(Moores,Hoffman, Dalziel)分別在Science及Geology上發表文章,認為新元古代時期(1000-542Ma)地球上存在過另一個超大陸Rodinia。然而,由於不像Pangea超大陸重建中各方面證據那麼完善,Rodinia超大陸的演化過程一直都存在著巨大的爭議(Li et al., 2008)。但現有研究表明,Rodinia超大陸的形成和裂解時期也是地球系統發生劇變的時期,因此研究Rodinia超大陸的演化將指導我們更好的理解地球系統的劇變。


大約18-8億年被科學家成為地球的中年期,或者「無聊的十億年」(Cawood and Hawkesworth,2014)。這一時期,地球上氧氣稀薄、生物進化遲鈍、缺少被動大陸邊緣、缺少冰川沉積和鐵礦建造、缺少磷酸鹽及造山帶相關金礦等。然而,大約從8億年左右開始,地球進入了劇烈變化的時期。這一時期從地球上消失十多億年的大規模條帶狀鐵礦(現今世界60%以上的鐵礦來源、中國90%的鐵礦來源)又重新出現;大洋與大氣圈進一步氧化,氧含量逐步達到現今的水平;真核生物的多樣化和動物的快速演化(Ediacaran生物群、藍田生物群);出現多期極冷事件(「雪球地球」即整個地球被厚大上千米的冰層覆蓋;Kirschvink, 1992);出現多次整個地幔及巖石圈相對於地球磁場的快速旋轉事件(拉伸紀及埃迪卡拉紀震蕩真極移事件,Jing et al., 2020; Robert et al., 2017);地球內核的形成等(Bono et al., 2019)。



超大陸的重建,就像拼圖遊戲一般,放錯一個板塊就會使得遊戲變的更加困難。相反,放對一個板塊的位置,將極大的提高遊戲完成的概率。

根據造山帶的形成時間、裂陷帶沉積地層序列、大火成巖省的分布及少量的古地磁數據等,華南在Rodinia重建中被放在了各種各樣的位置(圖3),這些位置顯然只可能有一個是對的,因此利用可靠的方法尋找華南正確的擺放位置對於完成Rodinia超大陸的拼圖,理解Rodinia超大陸演化與地球系統劇變之間的聯繫,都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圖3. 成冰紀全球古地理古板塊重建圖:A, 750~635 Ma全球古板塊構造重建(Johansson, 2014);B, 680 Ma全球古地理重建(Li et al., 2013);C,680 Ma全球古板塊位置重建(Merdith et al., 2017):一方面缺少成冰紀早期的全球古地理重建,另一方面各個重建中大部分板塊的位置存在明顯的差異,如華南板塊。


最近,首都師範大學青年教師景先慶在執行國家基金委重點項目工作中,對華南新元古代澄江組及蓮沱組地層詳細的古地磁及地質年代學研究表明,地球在810-760Ma期間可能存在三期震蕩真極移事件(也就是整個地幔及巖石圈相對於地球磁場的快速旋轉),並在這一真極移格架下,對華南及Rodinia超大陸進行了重建(圖4)。考慮到古地磁極存在南、北「半球模糊性」,華南可能位於Rodinia超大陸的西北(圖4C)或西南部(圖4B),並於800Ma從Rodinia超大陸裂解。

圖4. A,大約810-760 Ma全球古地磁數據對比,圖中黃色和淺藍色大圓弧為華南和勞倫大陸擬合的真極移軌跡;B,華南該時期古地磁極「顛倒」極性模式下,Rodinia超大陸重建;C,華南古地磁數據傳統極性模式下Rodinia超大陸重建。


這些研究表明,新元古代地球的劇變是其整體狀態的變化,包括地球表層大氣和海洋化學狀態的變化、生物圈的快速演化、超大陸(巖石圈)的裂解、地幔及地殼相對於地核的快速旋轉、地核熱狀態的劇烈變化及內核的形成等。這些變化之間是否存在內在的耦合關係,是我們今後地球科學及行星科學研究的重點內容。

相關文章發表在國際頂級地球科學雜誌《Geology》及《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上。


點擊閱讀原文在線瀏覽論文原文

 

參考文獻:

1. Jing X, Yang Z, Evans D A D, et al. A pan-latitudinal Rodinia in the Tonian true polar wander frame[J]. Earth and Planetary Science Letters, 2020, 530: 115880.

2. Jing X, Evans D A D, Yang Z, et al. Inverted South China: A novel configuration for Rodinia and its breakup[J]. Geology, 2020.

3. Moores E M. Southwest US-East Antarctic (SWEAT) connection: a hypothesis[J]. Geology, 1991,19(5): 425-428.

4. Dalziel I W D. Pacific margins of Laurentia and East Antarctica-Australia as a conjugate rift pair: Evidence and implications for an Eocambrian supercontinent[J]. Geology,1991, 19(6): 598-601.

5. Hoffman P F. Did the breakout of Laurentia turn Gondwanaland inside-out?[J]. Science, 1991,252(5011): 1409-1412.

6. Li Z X, Bogdanova S V, Collins A S, et al. Assembly, configuration, and break-up history of Rodinia: a synthesis[J]. Precambrian research, 2008, 160(1-2): 179-210.

7. Cawood P A, Hawkesworth C J. Earth’s middle age[J]. Geology, 2014, 42(6): 503-506.

8. Kirschvink J L. Late Proterozoic low-latitude global glaciation: the snowball Earth[J]. 1992.

9. Robert B, Besse J, Blein O, et al. Constraints on the Ediacaran inertial interchange true polar wander hypothesis: A new paleomagnetic study in Morocco (West African Craton)[J]. Precambrian Research, 2017, 295: 90-116.

10. Bono R K, Tarduno J A, Nimmo F, et al. Young inner core inferred from Ediacaran ultra-low geomagnetic field intensity[J]. Nature Geoscience, 2019, 12(2): 143-147.

11. Johansson Å. From Rodinia to Gondwana with the 『SAMBA’model—a distant view from Baltica towards Amazonia and beyond[J]. Precambrian Research, 2014, 244: 226-235.

12. Li Z X, Evans D A D, Halverson G P. Neoproterozoic glaciations in a revised global palaeogeography from the breakup of Rodinia to the assembly of Gondwanaland[J]. Sedimentary Geology, 2013, 294: 219-232.

13. Merdith A S, Collins A S, Williams S E, et al. A full-plate global reconstruction of the Neoproterozoic[J]. Gondwana Research, 2017, 50: 84-134.

相關焦點

  • 【名家講壇】趙國春院士:元古宙全球性地質事件及超大陸演化
    本次「名家講壇」的主講嘉賓是趙國春院士,報告題目為「元古宙全球性地質事件及超大陸演化」。本次「名家講壇」由研究生院院長韓作振主持,部分教師和研究生參加了講壇活動。  報告中,趙國春院士介紹了元古宙全球性地質事件,超大陸的研究背景、研究意義、識別超大陸的途徑等。闡述了超大陸的研究歷史以及東西方在這方面研究的差異,並分享了自己的部分研究成果。
  • 淺析「缺根少魂」的超大陸旋迴理論學說!
    作為人類生存的大本營星球,人類一直孜孜以求地探索地球演化的奧秘。期望在揭開地球演化神秘面紗的同時,也深入了解人類自身演化的歷史。要探尋地球演化的秘密,自然少不了古陸與海洋的演化。在人類不懈的努力下,已經形成了統一認識,現在地球表面分散的古陸板塊,是由史前超級大陸裂解演化而來。
  • 趙國春:重建超大陸的中國科學家
    就是這個在自己眼中不是「非常聰明」的人,率先提出全球大陸在20億—18億年期間相互拼合形成一個超大陸。在近40年的學術生涯裡,趙國春秉持著對地球科學最純粹的熱愛,憑藉著一以貫之的努力和堅持,潛心鑽研,勇於創新,在前寒武紀地質和超大陸演化研究領域,發出了屬於中國科學家的聲音。
  • 廣州地化所揭示哥倫比亞超大陸裂解到羅迪尼亞超大陸聚合的轉換過程
    超大陸是大陸地殼形成以後與下覆巖石圈地幔耦合成的剛性巖石圈板塊,在塑性的軟流圈地幔上由75–90%的剛性陸塊匯聚成的巨型陸塊。超大陸的聚合和裂解對地球的內部圈層及其水圈、大氣圈和生物圈具有極其重要的影響。而理解這些影響的重要一環即揭示古老的超大陸如何從裂解到聚合形成新的超大陸的過程。
  • 分久必合,合久必分各領風騷數億年的超級大腕:超大陸
    該大陸是最古老的,存在於36-28億年間(始太古代晚期-新太古代早期)。該大陸形成過程以及大小、形狀均不確定,純屬假設性。它的存在只是理論上,用網絡流行語來說「哥只是個傳說」。瓦巴拉超級大陸的名字來源於兩個古老的克拉通名字的後四個字母。一個是南非的Kaapvaal,另外一個是西澳大利亞的Pilbara。
  • (李獻華)超大陸裂解的主要驅動力 — 地幔柱或深俯衝?
    Veevers (1989)對 Pangea 超大陸的熱演化研究結果支持 Anderson的這個模式。Storey( 1995) 系統總結了岡瓦納古大陸裂解的過程並分析了地幔柱活動在岡瓦納古大陸裂解中的作用(圖 2)。
  • 解密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在大陸地殼生長演化中的角色
    我們認為控制地球動力學系統的主要因素是超大陸-超地幔柱旋迴,它控制了板塊運動和大陸地殼的形成和演化。深部地幔過程極有可能通過控制物質交換和熱源,進而影響年輕大陸地殼的形成及其後續演化。然而,巖石組合和大陸地殼的化學組分是非常不均一的,因此一個關鍵問題在於如何定義和識別年輕大陸地殼的特徵。
  • 演化之美,發育之魅
    作者:中國科學院大學華大教育中心 破壁者演化之美,各美其美;發育之魅,百魅橫生。生命之玄,玄之又玄。探索之妙,妙不可言。演化發育生物學可追溯到19世紀初馮.貝爾所創立的比較胚胎學。演化發育生物學,以物種為研究對象,以百萬年為基本時間單位。透過ATCG的序列揭秘驚心動魄,波瀾壯闊的物種興衰史。基因組是天書,是史書,亦是預言書,需要在演化發育的框架下解讀。疾病的底層邏輯是發育,發育的底層邏輯是演化。
  • 趙國春院士:南渡北歸重建超大陸—新聞—科學網
    在不同階段它們是怎麼演化的?地球這個星球在太陽系裡它現在處於什麼樣一個位置,如何變化及趨勢? 地球的青年期、壯年期、老年期...... 讓他感覺到宇宙的浩瀚和人類的渺小,他覺得地質學太有趣了,充滿了要探究的太多神奇。 「我非常感激長春地質學院我母校的許多老師,是他們激發了我對研究地球的興趣。」 趙國春說。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和進步的動力。
  •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李建華
    科技領軍人才之中國地質科學院地質力學研究所李建華 2020-12-23 18:34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媒體
  • GSA Bulletin:華北北緣中新元古代裂谷帶對超大陸的響應
    現今全球範圍內河流系統沉積物中鋯石結晶年齡的統計表明它們的峰值從老到新為27億年、18億年、11億年、5億年以及3億年,基本對應於地質歷史中主要的超大陸(或超級克拉通)的匯聚時期。Grenvillian造山帶可能是地球歷史中最大造山事件的記錄,形成於中元古代末期Rodinia超大陸匯聚時期。
  • 高精度地層研究揭示奧陶紀末大滅絕與復甦新模式
    最近,以中國科學院南京地質古生物研究所副研究員王光旭為首的研究團隊總結了全球各板塊奧陶-志留紀之交的底棲動物群宏演化序列,綜合其他生物及碳同位素地層數據
  • 幾個曾經存在的超大陸
    近些年,地質學家們提出 Pangea只是地質歷史時期中存在的一系列超大陸中距今最近的一個。這主要得益於地質(碰撞造山帶)和古地磁的研究進展幫我們發現了更為古老時期的板塊運動。1990年,Mark和Dianna在《動物的出現》一書中將10億年前的超大陸命名為Rodinia超大陸。
  • 是天罰之預兆還是國衰之象?
    古代相傳出現血月景象,就預示著國衰,也兆示人間正氣弱,邪氣旺 怨氣盛,而戾氣強,預示風雲正在劇變,山河悲鳴; 天下動蕩,; 故稱血月,天文景象之說,是古人總結出來的。不要認為古代的星象師是佔卜師。都是空穴來風,有關書籍如開元佔經上說:血月見,妖魔現,月已蝕而青者,為憂。
  • 藏寶大作戰《紅蓮之王》新模式隨機亂鬥
    久遊代理,SQEX旗下卡牌MOBA網遊《紅蓮之王》將於4月13日開啟套路測試,新穎的卡牌Moba玩法吸引了一大票粉絲駐足,專題站公布的新模式【虛空悖論】引發玩家好奇,就帶大家來探索一下新模式的基本玩法吧!以卡牌來代替技能的遊戲,當玩家沒有了卡牌會發生什麼呢?
  • 早期陸生維管植物起源和演化研究獲進展
    真正的根和葉子是隨後才在地球上演化出來的。事實果真如此嗎?北京大學地球與空間科學學院郝守剛教授領導的古植物研究組在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的持續支持下,通過長期不懈的努力研究,提出了與這些傳統觀念完全不同的觀點。 最近,該研究組發現了目前世界上最古老的根。這是一種發現於雲南4.1億年前(早泥盆世)的地層中裸蕨植物工蕨類的簇生根。
  • 21張繪畫完美演繹地球演化新說!
    我們生活的地球是宇宙中一個獨特的星球具有豐富的演化歷史超大陸形成裂解漂移碰撞火山噴發是什麼力量如此巨大一直推動著地球從誕生開始就無休止地不斷演化? 地球給我們留下了一系列至今未解的地質之謎。這些內部熱能造成地球升溫膨脹、擴容擠壓、抬升開裂,造成超大陸裂解。
  • 華南農業大學「僑胞之家」揭牌
    (廣東省僑聯網站)中國僑網1月8日電 據廣東省僑聯網站消息,日前,華南農業大學「僑胞之家」正式揭牌。廣東省僑聯黨組成員、副主席謝惠蓉,華南農業大學黨委副書記、紀委書記陳少雄,華南農業大學校黨委副書記、廣東省僑聯兼職副主席鍾仰進等領導和華南農業大學僑界代表40多人共同見證了廣東省高校首個「僑胞之家」的誕生。華南農業大學僑聯主席、生命科學學院院長陳樂天主持揭牌儀式。謝惠蓉對華南農業大學「僑胞之家」揭牌表示熱烈的祝賀。
  • 被宣布滅絕30年的生物都出現了,那麼野生華南虎會重新被發現嗎?
    在地球的演化歷史中,曾出現過許許多多的生物,但現在還存在的卻寥寥無幾,最主要的原因是人類的掠殺和生存環境的劇變。比如在2012年,《世界自然保護聯盟》就把華南虎列為野外滅絕。一般來說被宣布滅絕的生物就是永遠都從地球上消失了,而最近一類物種在被宣布滅絕之後又重新出現在了大眾的視野裡,那就是銀背鼠鹿。
  • 一拳超人:超大陸和假面是怪人的設定,會否影響整部作品的魅力?
    因為在最新兩話中,甜心假面找到了埼玉,邀請他成為「英雄的象徵」,並且在談話中透露了兩個重要信息:一、超大陸原來,人類並不是一開始就居住在這裡的,在遠古時代,由於戰爭禍害、瘟疫爆發、害蟲繁殖,人類只好把其他土地放棄,全部搬到了「超大陸」土地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