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說仲夏正是颱風季,
但此時因為風雲變化,
海也是最有看頭的時候。
特別是休漁季一過,
大東海上百舸爭流萬艦齊發……
這麼近的舟山群島和並不遠的馬祖與花蓮,
就算無法立刻前往,看看可以開心成怎樣!
這麼近 舟山
01 到底該不該信呢,這個神奇的故事?
第一次到舟山前,我讀過豐子愷先生的散文,那是他去過普陀山後的回憶,講述了不肯去觀音院的來歷。
不肯去觀音院是普陀山上的第一座寺院,論起源與一位日本高僧有關。公曆900年左右,日本一位叫慧鍔的高僧乘帆船來華,在五臺山請了觀世音菩薩像,想要載回日本供養。可帆船開到中途忽然不動了,慧鍔法師就向觀音菩薩禱告:「菩薩如果不肯到日本去,隨便菩薩要到哪裡,我和尚就跟到哪裡,終身供養。」
禱告完,帆船神奇地開動了,隨風飄泊,一直到了普陀島的潮音洞旁邊。慧鍔法師便捧著菩薩像在此登陸。此時普陀全無寺院,只有居民。有一個姓張的居民捐了幾間房屋,給他供養觀音像。又替這屋取名叫 「不肯去觀音院」。慧鍔法師就在此終老。
我年紀小時,不懂禮佛的意義。初登島便輕狂地嚷著拜佛不重要,先找個地方吃海鮮,沒想到海鮮吃上了,晚上回房間就開始發燒嘔吐。普陀山有約定俗成的規矩,清晨六點要去普濟寺先拜,我生著病雲裡霧裡混著拜過便回去了。
第二年上島,碰上大雨,一年沒生病的我又突然感冒發燒。第三年再去,吸取教訓擺正態度,甚至記得帶了外套保暖,也不下海玩浪,結果還是發燒頭疼。
連續三年上島即發燒的故事至今找不到合理解釋,甚至連那些記憶都快模糊了,回想起來只覺得神奇。
普陀山是舟山群島最富盛名的島嶼,旅遊設施也是最完備的。你很難在熙熙攘攘的人群裡找到所謂的寧靜,但若是在傍晚沿著環島路散步,路上遇到穿紅袍的僧人便與他們同路,看遠處夕陽落入地平線裡,也有著別樣的詩意。
或許也是因為普陀山的「靈氣」,加上處於熱帶季風氣候的海島,我每次上島都能看到很美的日出日落,或者被大霧完全籠罩的海岸線。無論哪種,都是一道畫中風景。
大霧天
不管是傳說中禮佛需連去三年,願望實現需要還願的說法,還是舟山群島獨有的潮溼空氣,如入仙境的美景,普陀山都是值得一去再去的地方。
了解更多
休漁時間:5月1日至8月1日。休漁期有很多海鮮都吃不到,儘量避開這段時間去!
去普陀山在半升洞碼頭或者朱家尖碼頭坐船,購票搜索微信公眾號「舟山海星輪船」,上島記得帶身份證。
東極島、桃花島、枸杞島、嵊泗島這些有名又好玩的島,地理位置也在舟山群島哦。遠道而來的朋友可以留出時間,把這些島也打卡了!
舟山群島坐船地圖
02 枸杞島的陽光,這裡才是東極!
韓寒的《後會無期》,讓更多人認識了東極島。別被「東極」矇騙,實際上遊客能到達最東邊的海島,是它北邊不遠處的枸杞島——在海面迎接太平洋第一縷陽光,是這裡才有的奇遇。
上海出發每天僅一艘輪渡往返,除去返鄉居民、運載的生活物資及前往沿別途島的人,要搶到珍貴的車+船聯票,就只有在清晨和黃牛在的南浦大橋集散中心鬥智鬥勇。陸上,沿著向東海延伸的長達25公裡的東海大橋一路深入海中,直至沈家灣碼頭,見到洋山港堆積如山的貨櫃,忙碌的吊車和卡車在朝陽下充滿生機。乘輪渡四小時的航程中,海水越發碧藍,到達盡頭由一橋相牽的嵊山島和枸杞島。
「東海漁場」、「貽貝之鄉」是嵊山島的美名,但它的美卻在於沿途前行的每一步,深入阡陌交通的市井村莊、漫步小徑分叉的花草林間,偶然回首看山海之間被各種色彩填滿。
靠岸後沿唯一的山路稍前行,就能看到午後陽光灑在海面,漁船千帆競發、養殖貽貝的網整齊的鋪在海面。繞山行走,沿途的村民編織漁網、或在梯田上播種,有的在修補小型船隻、或站在船上整裝待發。
未尋得碧海金沙,卻能夠隨時走上沙灘歇腳。駐足在最大的大王村沙灘,東海洶湧的海浪直接拍向灘上散落的礁石,浪潮退去被海風吹散,在沙的畫布上留下波紋形的筆觸。在如此般無人的海邊,發呆都是一件樂事。
趕在日落前不知不覺登上小山,是為數不多的景點「山海奇觀」,將島嶼美景盡收眼底的,夕陽彩雲在天邊,映出海面遼遠。在山頂聽到熟悉的鄉音,走去閒聊,兩位老鄉分別在島上從事電氣、旅館工作,生活已有十餘年。起初島上供電緊張,夜間常要摸黑出行,因此常早早睡去;淡水同樣緊缺,雨水和船隻運來的純淨水也都是珍貴資源,或正因此讓島上保有原始的風光和淳樸的民風。他們守護著小島的發展,送走早年來嘗鮮的戶外愛好者,迎接當今慕名而來的度假者。
下山之後,沿三礁江橋前往東面的枸杞島,匆忙爬山萬金山,據村民說這裡朝西,是看日落的最佳地點。雖未能趕上日落,但一路上的被野花簇擁也是難得的體驗。
夜晚,餐館和大排檔都不算熱鬧,向民宿老闆請教得知這裡的海鮮大多早被「預訂」,留在島上的漁民越來越少,只得將海產「出口」獲得更高的收入。接著討教第二天一早去最東端的「東崖絕壁」看日出的路線。人多包車約十幾分鐘的路程,獨自一人的我四點起床,凌晨的海面十分冰冷,右手邊路過一些破敗的小屋,左手山頭墓碑錯落,難得遇見民宿的燈光能給我一絲勇氣。
好在日出前趕到道路崎嶇的崖邊,木製步道綿延3公裡直伸入海,看日出的人們互相幫助登上最東邊的70餘米高的礁石,太陽緩緩升起,終與太平洋的第一道光相遇。
太陽愈發升高,升起霧,籠罩海島。村民也漸漸醒來,走回鎮上的集市吃一碗海鮮面,食材不比在上海吃到的豐盛,但足夠新鮮。飽餐之後動身前往網紅「綠野仙蹤」的無人村後頭灣。因地處偏僻交通不便,村民紛紛搬走。留下的房屋日久經年被青藤覆蓋,夏天綠意盎然,秋季仿佛鋪上了金黃色地毯,是自然鬼斧神工的傑作。
舟山群島處因海底平坦,又有多種水團交匯,是中國主要的漁場,大小黃魚、帶魚、墨魚,還有文蛤、貽貝等海鮮都是這裡的特色!「舟山海鮮」每天從這裡往全國各地,成為國內吃貨們心中的金字招牌。
貽貝
「貽貝之鄉」出產的嵊泗貽貝,受中國地理標誌保護,在舟山方言稱之為「淡菜」,更有著「海紅(東海夫人)」的美名。它個大、鮮嫩肉肥,清蒸就已是一道美味,加青椒簡單翻炒成為一道當地常見家常小菜!或是幹制被稱作「淡菜」或「蝴蝶幹」,將濃鬱的海鮮風味銷往各地。
墨魚
墨魚,與舟山大黃魚、小黃魚和帶魚齊名,可鮮食、醃製或曬鯗。鮮食肉質可口,讓它早在宋代已是著名的「舟山下飯(菜)」。整隻目魚醬燒燜鍋便是一道「大烤目魚」;更傳統的「烏賊混子」則用整個鮮烏賊曬乾,再蒸熟後抽掉背骨。「有蛋有凝又有烏賊肉,還有烏賊墨,混在一起,其滋味絕配之鮮美非常。」
黃魚
舟山大黃魚的名氣無須多言,清朝就已經是東海海鮮的代表,近年野生黃魚幾萬一條的新聞屢見不鮮,還常常出現在國宴。在舟山,人們常吃的是「黃魚鯗」,即鹹黃魚乾,是鮮黃魚剖肚鹽漬曬乾而成,若是背開鹽漬後又的則稱作「白鯗」或是「淡鯗」。將其與五花肉同烹,出鍋便是當地人盛情款待賓客的大菜「黃魚鯗烤肉」,將黃魚鯗加生薑清燉也十分鮮美。除了醃製,製成「大黃魚膠」軟糯滑嫩,可口開胃,小黃魚裹面油炸兩遍也是一道美味小食。
並不遠臺灣
01 馬祖大霧、螢光海和100隻梅花鹿
每年我總會獨自逃離上海,去過一下「嚮往的生活」,大多數時候都會選擇海邊。找一個民宿,過幾天誰都不認識的日子,看看日出日落漫天星星,發呆放空,把什麼都忘掉。鬼使神差地,去年春天我選擇了小三通去「馬祖」。
輪渡口
從地圖上看,馬祖鄉基本已經屬於「被忽略不計」的小了,經歷航班延誤3小時後,飛機落地福州,輾轉公車然後輪渡,經歷一天奔波,我到達「北竿」時已是夕陽西下,太陽在霧氣朦朧中照得整個海面一片橙黃,船隻遠遠地只有黑色的影子,好像印象派的畫幅中才會出現的樣子……
那晚我跟著船家去海上「追淚」,這種「海上藍眼淚」要在遠離燈火的地方才會更加明亮。那一晚,鳴著雷飄著雨,船家小小的快艇一路駛向漆黑的海,直到島嶼的光芒消失殆盡。小船在海中隨著浪搖晃著,周圍那些依稀可見的從海底冒出的巖石的輪廓,在黑夜裡好像形態各異的怪獸,那一刻的場景像極了一部恐怖片。
想想當時的我也是膽大,但當船家拿出網兜在水裡撈了一下時,一切的恐懼瞬間散去,一片藍色再海水裡亮起,那一刻我真相信《少年派》裡的螢光海是真實存在的。其實那是一些螢光藻類,在受到刺激的時候就會發出亮眼的藍色光芒,在黑夜裡真的猶如夢境版的美。但是他們不是一年四季都有,大多出現在春夏交接的時候,和氣溫洋流也都有密切的關係,能不能看到,真的很看「人品」。
馬祖當年是軍事要地,現在還殘存著很多「據點」、大炮和軍械庫。這些據點在當年為了瞭望,大多佔據了島上居高臨下的位置,現如今已是和平年代,每一處都是風景最好的觀測點。巖石上還留著彈痕和防止登陸留下水泥鑲玻璃的隔離帶,幾十年風吹日曬後,玻璃掉落,但是水泥的斑駁痕跡依舊。
我居住的北竿橋仔村是當地廟最多的地方,在這個小小的村裡,香火興旺,真要細數一下的話,此處廟裡供奉的神比當地的人還要多……
橋仔村不遠是「芹壁聚落」,整個芹壁宛如石頭城,都是由粗獷的石塊建築而成,據說瓦上壓著密實的石塊是為了防止強烈的海風吹襲,窗戶都設在較高的位置,呈「內大外小」的射口型是為了防溼冷的海風與盜匪。
距離馬祖北竿5分鐘船程,有一座叫「大丘「的小島,這是一座無人島,上面生活著100頭梅花鹿。其實這座小島上早年是生活著一些人家的,但因交通不便,漸漸地都搬走了,而這裡的鹿據說是當時戰爭年代的儲備物資,就這樣世世代代佔據了小島。如果你帶著食物登上小島,遠遠地回看見小鹿向你狂奔而來……這可能算是中國版的奈良了吧。
另外,馬祖不可錯過的還有「馬祖老酒「,當地買非常便宜,等我回程在免稅店看到的時候,價格幾乎翻了一倍,真是有點後悔。
馬祖的夏天最精彩,如果想要把南竿和北竿都玩下大來,大約需要4-5天。在這裡除了可能看到迷人的「藍眼淚」,還有可能看到「神話之鳥」黑嘴端鳳頭燕鷗!這種鳥類據說全球僅有50隻了,沒準好運的你就能遇到。除了我所遊玩的北竿,馬祖還有南竿、東引、東莒、西莒等幾處可以搭船去遊玩,但除南竿外船的班次比較少,很多都無法當天來回,需要提前查詢預訂並留宿。在南竿你可以看到全世界最大的媽祖像,北海坑道裡也能看到藍眼淚,八八坑道,原來是部隊用的坑道,現在改為藏酒用的地窖。另外馬祖的繼光餅和老酒蛋面和黃金地瓜餃一定要試試。
02 花蓮探海
之前因為工作原因去過花蓮,當時住在一間叫「山間傳奇」的名宿(對,當時在臺灣,感覺不住民宿就是白來了,即使公差也要求住了民宿)。老闆娘叫文靜,大概所有的臺灣姑娘都是這樣的吧,說話輕輕柔柔,搞得我都不太好意思大聲對她講話。
山中傳奇的硬體其實非常一般,最特別就是它是建造在小山上,在民宿的花園裡可以直接看到七星巖的那片海,於是每天早餐都會搬著餐盤坐在花園裡吃(餵)早(蚊)餐(子)。
清水斷崖是花蓮必遊的點之一,但99%的遊客都是在蘇花公路上的觀景點,咔咔拍兩張照片就完事兒了,其實在清水斷崖,可以滑獨木舟,泛舟海上。
這是一個季節限定的項目,只有每年5-9月可以出海,這個項目目前是一些戶外俱樂部在經營,每天有4個時間段可以選擇,凌晨3點左右的拂曉團、早上5點的日出團、9點的上午團和15點左右的下午團,大家量力而行,大晴天的時候下午團還是會太熱了,最推薦的還是日出團。
不同俱樂部的教練和遊客的配比不太一樣,一般在1:8左右,有些比例會更低,如果配比更低的話就不太可能要求教練幫忙拍照了,只有自力更生。可以帶教練基本都有緊急救援證件,所交的費用裡面也包含了保險費用。如果選擇日出團,在海平線上直接跟太陽肩並肩,就算起得再早,當下再困,都能一掃疲態,這樣的體驗也算難得。
乘風破浪可以去到人跡罕至的清水崖桃花源,伸手就能觸摸到太平洋冰涼清澈的海水,用最特殊有趣的角度觀賞這個海濱秘境,從海平面上直接感受這個磅礴的斷崖山勢。
公路到不了的地方,那就劃獨木舟去一探究竟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