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日的上海,春風拂面,騎行在徐匯濱江的自行車道上,眼前是一片片盛開的櫻花和玉蘭花,沁人心脾的感覺,久違了。作為一名騎行愛好者,趙慶華終於迎來了和騎友們出行的日子。
圖說:趙慶華和騎遊們在在徐匯濱江騎行 受訪者供圖
春節至今,趙慶華在法華鎮路經營的捷安特自行車專賣店遭遇新冠肺炎的衝擊。危機之中求生存,挑戰之中找機遇,如何滿足騎行愛好者的需求,趙慶華動足了腦筋。他的店不僅早早復工,而且在這場有溫度的戰「疫」中,傳遞健康生活的理念。
零收入並非零回報
因為疫情,趙慶華開店營業的計劃被一推再推。春節過後,一些車友想趁街上空曠無人,去戶外騎行鍛鍊,但苦於無處保養自行車,便向趙慶華求助。「我很理解他們,天天悶在家裡不動也不好,保持鍛鍊能增加抵抗力。他們覺得既然馬路上人不多,只要戴好口罩多消毒,出去騎幾圈問題不大。如果我不提供幫助的話,他們就沒辦法運動了。」
圖說:趙慶華在檢修自行車 受訪者供圖
二月的法華鎮路,沿街店鋪大多閉門,趙慶華的店卻開門了。但他並沒有營業,而是為騎友提供免費的自行車檢修、加油和打氣等便民服務。漸漸地,附近居民也聞訊而來,由於街上找不到自行車攤,避免乘坐交通工具轉而以自行車代步出行的居民們,也來找趙慶華打氣,甚至連路過的行人也請他檢修車輛,趙慶華來者不拒。
零收入,卻並非零回報。騎友們時不時送來防疫物資,趙慶華說:「疫情期間,我沒買過一隻口罩、一瓶消毒水,全部都是大家送的。」這讓新上海人趙慶華覺得,這個城市處處湧動著暖流。
圖說:趙慶華在給自行車打氣 受訪者供圖
換思路改賣騎行臺
然而,作為一名創業者,疫情期間沒有收入來源,是一個很現實的問題。危機中如何求變?
趙慶華想到了2003年非典期間通勤自行車成為爆款,前來購車的市民排隊排到馬路上,於是這次他也進了一批低價通勤自行車搞促銷。「這批車從崑山運到上海很不容易,我加班加點組裝完畢。」沒想到只賣了一半。趙慶華發現,現如今市民更傾向於騎共享單車出行,他們會帶好全套消毒工具,因此並不需要特地購買一輛自行車。
趙慶華換位思考,問自己,如果我是消費者,我成天窩在家裡,最想幹什麼?
轉變思路,他意識到,智能騎行臺是個不錯的替代品。「作為戶外運動愛好者,我起初也不理解,在家裡騎車究竟有什麼樂趣。直到我親身試用了智能騎行臺,才發現愛不釋手。」趙慶華介紹說,高科技的智能騎行臺可以選擇路線進行仿真騎行,不僅能模擬彎道、坡度,還能看到電視屏幕上的真實場景,騎行結束後的數據分析能讓訓練更科學。更重要的是,不受天氣限制,隨時隨地在家騎行,還可在網絡上同朋友約騎,且不需要準備一大堆戶外裝備。
圖說:趙慶華在家裡的智能騎行臺上鍛鍊 受訪者供圖
想到就去做,趙慶華找到一家青島企業,將供應給上海的配額全部拿下,通過線上銷售的模式推薦給騎友,兩三天裡就一售而空,「由於此前工廠停工,下一批產品還沒到貨,我已經下了訂單,智能騎行臺將成為自行車愛好者的新寵。」趙慶華說。
重防護約騎不大意
春天終於來了,越來越多的企業復工了。在趙慶華組建的城市獵人騎行團裡,騎友們紛紛詢問,什麼時候重啟騎行活動?
趙慶華不敢大意,在疫情沒有全部結束前,群體活動依然有風險。他想到了一個辦法——周末「約騎」。「每次只接受十來名騎友報名,不群聚出發。設定好路線,讓騎友在中途加入,每輛車保持5米間隔騎行,口罩、頭盔、消毒水、騎行眼鏡等防疫配套物資齊全,自帶瓶裝水,騎完不聚會、不合影。」趙慶華告訴大家。
圖說:趙慶華與騎友周末「約騎」 受訪者供圖
特殊時期的「約騎」規則,得到了廣大騎友的認可,大家紛紛為趙慶華點讚。為此,趙慶華特意準備了一批騎行鏡,以成本價賣給騎友。同時,作為長寧區志願者協會理事,他將剩餘的眼鏡捐給街道防疫工作者。趙慶華說:「我選擇的路線人煙稀少。騎行相比較其他團體運動,更安全,因為騎行時大家沒有接觸。」
前灘的油菜花已經盛開,徐匯濱江的櫻花和玉蘭花如此嬌豔,趙慶華感慨,悶在室內近兩個月的我們,在健身騎行中體會到了久違的幸福感。「疫情期間,我也曾有過焦慮。既為生意犯愁,也為自己的健身需求無法滿足而煎熬過,同時還想著為社區做點事情。」趙慶華坦言,「我克服了這種情緒,為大家做點事情也好,大家給我提供的幫助也好,讓我對取得這場戰疫勝利越來越有信心。」
今年元旦,「環松江」業餘自行車賽成為疫情前趙慶華和朋友們組織的最後一場賽事。現在,他依然躊躇滿志,為下一場業餘賽事緊鑼密鼓準備著。(新民晚報記者 陶邢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