機構抱團會瓦解嗎 優質公司或將持續得到資金配置

2021-01-14 股城網

本周二,A股三大指數全線大漲,滬指再次站上3600點。2500多隻股票上漲,大市值個股回調後仍在上漲。對於投資者而言,機構抱團會不會瓦解自然是比較在意的。那麼,機構抱團會瓦解嗎?下文小編就給大家簡單的介紹一下相關的信息吧。

機構抱團會不會瓦解

新年以來,指數攀升,滬指年初至今已經上漲接近4%。時隔5年,上證指數重回3600點,創業板指也站上3180點。資金方面,外資繼1月8日206億元湧入A股,1月12日又淨流入120億元,7個交易日裡主要斥巨資購買東方財富、牧原股份、海螺水泥、招商銀行以及上汽集團等龍頭企業。

有報告指出,不認為公募基金持續加倉將導致極端的泡沫,反倒是中國資本市場定價成熟的表現。爆款基金的發行反映了儲蓄入市,並且通過具有定價能力的公募基金參與資本市場。該方向將在未來10年中持續,A股進入機構化的時代,優質龍頭企業將持續得到資金配置。

相關焦點

  • 萬字長文復盤A股著名的4次抱團!9點啟示耐人尋味 真正瓦解前都有1...
    2017年,也就是七年後,當資源品價格再一次大幅上漲時,機構投資者面對每天大漲的螺紋鋅和稀土,選擇了淡定的加倉消費。3、堅定的抱團消費因此,2011年二季度開始,投資者終於決定重新買回將原來拋棄的消費股,並在2012年一季度對消費的配置比例達到31%,創下了歷史新高,再次超過可能要等到今年的二季度了。
  • 萬字復盤A股4次抱團:9點啟示耐人尋味 真正瓦解前都有1-2次假摔
    2017年,也就是七年後,當資源品價格再一次大幅上漲時,機構投資者面對每天大漲的螺紋鋅和稀土,選擇了淡定的加倉消費。3、堅定的抱團消費因此,2011年二季度開始,投資者終於決定重新買回將原來拋棄的消費股,並在2012年一季度對消費的配置比例達到31%,創下了歷史新高,再次超過可能要等到今年的二季度了。
  • 抱團鬆動了嗎?A股歷史上那些「抱團」最終怎麼...
    招商證券統計顯示,在本輪「抱團」行情之前,A股共經歷過4次非常著名的「抱團」,每次抱團具體品種也各不相同。招商證券分析認為,抱團出現的主因是由於機構投資者具有定期業績考核機制、排名壓力、產品發行運作機制以及相似的價值投資理念,導致機構投資者總是會識別發現業績增速最高的板塊並逐漸調整到集中持股。
  • 瑞銀策略:買龍頭,基金抱團行情短期不會瓦解
    「基金抱團何時會瓦解?「如果貨幣政策出現明顯的緊縮會是比較大的風險。另外從更長線的角度看,是有新的板塊和公司取代原有的龍頭股,例如2020年異軍突起的新能源板塊。但這個取代過程並不是很快能發生。01基金抱團短期不會瓦解龍頭公司在2020年的股價表現遠遠跑贏大盤及指數。劉鳴鏑表示,在可選消費、必需消費、通信服務行業,外資與內資的投資邏輯差別不大。有業績、有成長、有品牌、有規模的企業,其估值就會提升。近期,公募基金抱團不斷推高龍頭企業股價的現象引發爭議。
  • 中國A股創下近三年新高,機構抱團散戶難賺錢
    機構「抱團取暖」有市場分析人士認為,這樣的結構性牛市,主要源自機構投資者的「抱團上漲」,不同於熊市下跌中的「抱團取暖」,基於企業業績和行業發展方向的確定性,對於白酒、新能源等行業的龍頭公司,機構資金蜂擁而入,接力拉抬讓這些百元股屢創新高。貴州茅臺成為A股市場首隻股價突破2000元人民幣的個股。
  • 機構抱團股瓦解?多個指數估值堪比2015年,全球流動性拐點來了?
    機構抱團以公募基金為主。不過,一旦基金抱團的公司股價漲幅不及預期,反饋到基金上,就是基金淨值的大幅縮水,進而導致投資者贖回,高估值的機構抱團股股價也勢必會逐步回落至合理區間內。部分悲觀的投資者認為,抱團股是當前市場最大的灰犀牛或黑天鵝,機構過度抱團投資,不是一個正常投資者應有的投資行為,其中容易滋生金融風險。
  • ...核心大票「以大為美」風格延續 小票天地板只需3秒 抱團何時瓦解?
    資金繼續抱團鋰電、光伏、軍工等主線,受益漲價的鋰、鈷等有色資源股大幅走強。賺錢效應集中在局部行業龍頭、權重大票,比亞迪(002594),三一重工(600031)、恆立液壓(601100)、萬華化學(600309)等加速上漲,小盤股遭到擠壓。這個星期大票行情持續演繹,小票很慘,被市場遺忘,網友深感不易。
  • 私募持股分布逐漸清晰 化工板塊成為配置重點
    股票投資 多位業內人士表示,私募持倉已經開始向化工、電氣設備、機械設備等行業傾斜,後續隨著市場機構資金佔比的不斷提升,私募抱團現象或更為明顯,化工各細分領域的龍頭企業也將成為多家私募的配置重點。千波資產研究中心分析稱,私募機構抱團的主要原因在於機構資金佔比大幅度提升。「以往,居民資金流入股市多以直接入市為主,而今年以來,市場演繹結構性行情,投資者更希望以認購基金的方式間接入市,因此機構資金持股比例增加。而機構的操作風格便是擁抱龍頭,因此可以看到私募持倉具有較高的重合度。」
  • 跟著「明星」去炒股:陳光明爆款基金重倉股亮相 機構抱團消費和大...
    從二季報數據來看,機構再次抱團消費和大金融,數據顯示,截至7月16日,前十大重倉股中含有中國平安和貴州茅臺的基金產品超過200隻,持有五糧液、伊利股份、招商銀行、格力電器、中信證券、美的集團、恆瑞醫藥、工商銀行、長春高新的基金產品數量均超過100隻。如果所有基金公司二季報公布完畢,這一數據還將繼續提升。
  • 機構抱團股會出現泡沫嗎?
    北向資金淨買入84.45億元。 隔夜美股收漲,道指漲0.19%,納指漲0.28%,標普漲0.04%。 機構抱團,這是這一兩年國內資本市場最熱門的話題。
  • 瑞銀證券:政策收緊、更好板塊取代龍頭 抱團自然瓦解
    A股的龍頭個股可能會是最佳選擇,股價有望持續跑贏其他市場。她認為A股龍頭主要集中於大消費、電信及消費電子板塊。此外,瑞銀證券預估2021年有2000億元和6450億-8400億元外資分別淨流入A股和在岸債券市場。2021年伊始,萬億成交量支撐起A股走勢長虹,一時間機構抱團股行情引爆市場話題。機構抱團分歧大,有評論認為「資本市場沒有永動機」。
  • 抱團資產分崩離析是何緣故?
    那麼,抱團板塊緣何突然崩盤?春季躁動是否將從5G開始呢?5G板塊狂飆12月29日,上證指數收盤報3379.04點,跌0.54%;深證成指報13970.21點,跌0.53%;創業板指報2813點,跌1.05%;創業板綜報2996.04點,跌0.65%;全天小幅縮量。股指波動不大,但盤面上卻兇險異常。總體上,資金做多意願不強,賺錢效應依舊較差。
  • 中金:如何看待當前機構「抱團」?
    近期市場上出現不少擔憂「抱團」的聲音。在這樣的市場環境下,主動股票公募產品是否仍可布局?以及若「抱團」解散,主動公募產品又將受到什麼影響?本篇報告將重點解答以上這兩個問題。◆摘要◆主動公募持股向新經濟及成長股側重持股市值創歷史新高。
  • 機構年末論策:看好跨年行情 堅守順周期主線
    機構看好2021年「春季躁動」  機構紛紛表示,看好2021年A股跨年行情。  中信證券策略團隊表示,2021慢漲「三部曲」的第一階段預計至少延續到春節前後,但歲末年初的多重擾動預計會導致市場局部投機性抱團瓦解。
  • 中國股市:新基金髮行正反饋效應,抱團行情能持續多久?
    目前市場關注的焦點開始從一線藍籌股逐步向二線藍籌轉移,投資者可積極挖掘二線藍籌中的頭部公司,逢低布局,未來市場板塊輪動的可能性在逐步加大。鋰電、光伏、白酒、軍工等抱團主線集體大跌,不過資金整體承接力尚可,部分資金流入半導體、國產軟體等科技板塊超跌個股,銀行、地產等低估值板塊亦有所表現。整體看,資金高低位切換,板塊個股分化明顯。
  • 晚間資訊|寒潮推動煤炭價格持續走高;多家上市公司預告年度業績...
    目前參與機構已開始儲備項目。首批試點參與不良貸款轉讓的銀行仍為18家:六大國有銀行、12家股份制銀行。試點參與不良資產收購的機構包括:五家金融資產管理公司(AMC,包括剛剛獲批的銀河資產)、符合條件的地方AMC、5家金融資產投資公司(AIC)。值得注意的是,住房按揭貸款、汽車消費貸款被從不良貸款試點剔除。
  • 券業首隻FOF參公大集合火爆登場,單日募資超33億,「抱團瓦解」助推...
    李少君在1月11日的一場直播中預判2021年市場會迎來均值回歸,要去找好資產、去找能夠通過盈利的快速增長來消化估值快速擴張所帶來的影響的資產。券業首支FOF參公大集合首日募資超33億據悉,1月11日開始發售的國君資管君得益三個月(FOF),首日募集資金33億元,第一天的銷量,就已經晉級市場上144隻公募FOF基金首發總規模的第6名。
  • 抱團瓦解,接下來怎麼玩?|1月11日熱點復盤
    一、 行情回顧早盤,兩市指數大幅震蕩,成交量較昨日沒有明顯變化,日內固態電池、智能駕駛、半導體相對強勢,軍工、鋰電池開始調整,個股跌多漲少,前期抱團的股票開始調整,短線賺錢不佳。午後,指數震蕩走低,前期強勢的抱團個股再度跳水,跌停家數增多,個股跌多漲少,賺錢效應較差,臨近尾盤,指數弱勢盤整。
  • 機構論市:市場延續抱團行情指數短期面臨方向性選擇
    整體看,目前市場資金在幾個高位抱團板塊來回切換,市場依舊延續抱團行情。疊加近期滬深股通流向周期板塊有持續性,以及遊資整體成交量級明顯回升至70-80億左右水平,表明高風險偏好資金仍是處於積極狀態的。機構抱團板塊方面,汽車類、電氣設備(新能源)、釀酒、家用電器等均處於高位偏強狀態。由於當前市場處於年底外部業績考核時間窗口,因此短期機構抱團板塊可能面臨年度業績考核結束後做多動力不足,甚至是階段性多殺多的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