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南沙是國家新區+自貿區+廣州唯一城市副中心,地位非常高,位置非常好,經濟發展也很快。
為什麼咱們寫評測的能扯到南沙去呢?只因為今天的主角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來自斯泰克,總部位於廣州南沙。這是是一家集研發、製造、銷售於一體的專業電源製造企業,下面一起來看看這款產品吧!
一、外觀展示
作為一款氮化鎵充電器,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的體積並不小,初步判斷這款產品會在性能上發力。外觀上繼承了斯泰克家族風格,以白色為主,整體過渡圓潤,側面中間印有「STIGER斯泰克」的logo,整體顏值不低。
充電器有2C2A四個接口,兩個USB-A和USB-C1的舌片都是綠色,最下方還有一個閃光燈,整體排列從大到小,比較順眼。四個接口的搭配足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非常方便。
通電後,環形閃光燈亮起,在夜晚起到提示作用,效果不錯。
側面印有參數,摘錄如下:GaN 130W 2C2U Fast WALL Charger極速充電器型號:P66-130W-2C2U輸入:100V-240V -50/60Hz 1.8A MaxUSB-C12輸出:5V3A或9V3A或12V3A或15V3A或20V5A(100W Max)USB-C1+2:5V3A或9V3A或12V3A或15V3A或20V3.25A(65W Max)USB-A1/2:QC 18W3.6-6V 3A或6-9V 2A或9-12V 1.5ASCP:4.5V5A或5V4.5AUSB-A1+2:5V4AUSB-C1+C2+A1+A2:PD65W+PD45W+5V4.5A總輸出:130WStiger International Trade Investment Co,Ltd
充電器還帶有可摺疊插腳,外出時可將插腳收納進殼體內避免刮蹭其他物品,出差旅遊更加方便。
充電器還配備了多國轉換插腳,用戶可以通過替換插腳來適應不同國家地區的插座形狀,方便差旅用戶使用。
而且,這款充電器屬於斯泰克新一代系列氮化鎵充電器,先來個家族合照,後面我們會一一評測。
將硬幣靠在充電器側面,可以看到充電器厚度比硬幣直徑略厚。
將其與蘋果96W充電器進行對比,兩者整體相差不大,甚至蘋果96W會寬一些。下面進行實際測量。
使用遊標卡尺實測充電器厚度約32.03mm。
不含插腳寬度約為68.91mm。
長度約為87.16mm。根據三圍尺寸可以計算出體積為192.38cm。功率密度方面,如果以100W計算,功率密度達到0.52W/cm;如果以130W來計算,功率密度達到0.66W/cm。
充電器淨重約為271.2g。
二、快充協議檢測
1、USB-A1
使用ChargerLAB POWER-Z KT002檢測USB-A1口輸出協議,顯示支持Apple 2.4A、Samsung 5V2A、DCP協議,以及QC2.0/3.0、QC4.0+、AFC、FCP、SCP以及PE2.0這些快充協議。
2、USB-A2
使用ChargerLAB POWER-Z KT002檢測USB-A2口輸出協議,顯示同樣支持Apple 2.4A、Samsung 5V2A、DCP協議,以及QC2.0/3.0、QC4.0+、AFC、FCP、SCP以及PE2.0這些快充協議。
3、USB-C1
使用ChargerLAB POWER-Z KT002檢測充電器USB-C1口輸出協議,顯示支持Apple 2.4A、Samsung 5V2A、DCP協議,以及QC2.0/3.0、QC4.0+、AFC、FCP、PD3.0快充協議。
PDO報文顯示USB-C1口還具備5V3A、9V3A、12V3A、15V3A、20V5A五組固定電壓檔位。
4、USB-C2
使用ChargerLAB POWER-Z KT002檢測USB-C2口輸出協議,顯示同樣支持Apple 2.4A、Samsung 5V2A、DCP協議,以及QC2.0/3.0、QC4.0+、AFC、FCP、PD3.0快充協議。
PDO報文顯示USB-C2口還具備5V3A、9V3A、12V3A、15V3A、20V5A五組固定電壓檔位。
快充協議測試小結
首先可以看到充電器的四個接口支持的協議非常齊全,可以說在主流的快充協議中,除了OPPO系,其他快充協議幾乎全部支持。其次,充電器的兩個USB-C接口支持盲插,兩個USB-A接口也支持盲插,非常強悍!
三、充電兼容性測試
1、USB-A兼容性測試
使用斯泰克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的USB-A接口為華為P40 Pro充電,功率為4.97V 4.68A 23.31W。
魅族 17Pro的功率為9.18V 2.43A 22.36W。
iPhone 12的功率為5.19V 2.36A 12.28W。
為了讓大家更方便查閱,我們將充電器USB-A接口充電兼容性的測試數據放在表格當中。四臺iPhone功率都在12W左右;安卓機型中華為和魅族的表現最好,四臺旗艦從19W到23W遞增。
為了更直觀的表現,將數據放在柱狀圖當中,華為和魅族排名自然最高,排在最後的是OPPO和vivo的旗艦,功率都不超過10W。
2、USB-C兼容性測試
使用充電器的USB-C接口為iPhone 12 Pro Max充電,功率為9.01V 2.53A 22.82W。
一加 8T的功率為9.02V 2.87A 25.92W。
iPad Air3的功率為14.98V 2.35A 35.24W。
MacBook Pro 16的功率為19.85V 4.59A 91.23W。
將充電器USB-C接口充電兼容性的測試數據放在表格當中。可以看到大部分設備都符合預期,iPhone 12系列除了mini功率都超過22W;除了Air2,其他三款iPad功率都超過30W。安卓機型除了一加 8T,其他都乏善可陳。Switch與其底座都達到正常水平,三款筆記本都接近各自的峰值功率。
將數據放在柱狀圖當中,一款100W級別的移動電源排名最前,緊隨其後的是三款筆記本電腦,然後是iPad,隨後便是安卓旗艦與iPhone 12混雜。
四、多口同時輸出
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由於性能強大、接口眾多,所以多口同時輸出排列極多,所以我能單獨用一章來描述。
1、雙USB-C
使用USB-C1為iPad Air4充電,功率為14.82V 2.04A 30.28W;使用USB-C2為iPad Pro 11充電,功率為14.91V 2.06A 30.86W
2、雙USB-A
使用USB-A1為小米9充電,功率為4.92V 1.49A 7.38W;使用USB-C2為三星S20 Ultra充電,功率為4.99V 1.78A 8.93W
3、USB-C1+USB-A2
使用USB-A1為小米9充電,功率為8.94V 1.86A 16.69W;使用USB-C1為MacBook Pro16充電,功率為19.51V 4.52A 88.2W
4、USB-C1+USB-A2+USB-A1
三口同時輸出,使用USB-C1為MacBook Pro16充電,功率為19.5V 4.51A 88.08W;使用USB-A1為小米9充電,功率為4.95V 1.5A 7.43W;使用USB-C2為三星S20 Ultra充電,功率為4.99V 1.78A 8.92W。
5、USB-C1+USB-C2+USB-A2+USB-A1
四口同時輸出:使用USB-C1為iPad Air4充電,功率為14.81V 2.23A 33.06W;使用USB-C2為iPad Pro 11充電,功率為14.91V 1.95A 29.08W。使用USB-A1為小米9充電,功率為4.94V 1.49A 7.41W;使用USB-C2為三星S20 Ultra充電,功率為4.99V 1.78A 8.93W。
6、同時為兩部筆記本充電器
使用USB-C1為MacBook Pro13充電,功率為19.74V 2.92A 57.82W;使用USB-C2為華為MateBook充電,功率為19.74V 3.03A 59.88W。
五、全程充電測試
模擬生活的使用場景,使用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的USB-C1為MacBook Pro 16充電,來看一下充電全程的變化。經過短暫開機時間,功率到達了20V 5A的功率檔位;大功率輸入持續了約52分鐘,隨後後電流和功率開始階梯式下降直至1小時42分;隨後功率隨著電流的逐漸下降而下降直至結束。最高功率為19.7V 3.98A 78.48W。
充電測試數據製作成表格,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半小時為MacBook Pro 16充入32%電量,1小時充入64%電量,全程耗時約2小時30分。
六、「鐵人三項」
1、最大輸出功率
使用EB程控電子負載測試充電器的最大輸出功率,以0.1A為電流步進幅度,10秒為時間間隔,最終錄得最大輸出為18.93V 5A 94.7W。
2、一小時滿載穩定性測試
按照額定功率20V 5A 100W滿載對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進行穩定性測試,測試時間為一小時,測試過程中電壓值呈水平直線,無明顯波動情況,長時間滿載比較穩定。
3、溫升測試
得益於氮化鎵功率器件成功量產商用,大功率充電器小型化得以實現,讓消費者可以享受這種新時代科技,很多讀者非常關心氮化鎵充電器發熱量,所以我們加入了溫升測試,但首先要明白幾個溫升測試小知識。
充電器熱量跟功率密度、效率值、內部方案設計、環境溫度等等有關,功率密度低的產品因為體積大有足夠的空間讓元件布局隔開,表面溫度會較低,但體積往往十分巨大。而功率密度高的產品,內部往往採用了立式插板元件堆疊等設計,儘可能地將充電器做小方便用戶攜帶,理論上溫度會比功率密度低的產品熱。
另外單口充電器與多口充電器因為電路設計上不同的發熱也有區別,單口充電器屬於AC to DC直接輸出方式,多口充電器則是AC to DC to DC,經過二次壓降發熱量相對單口充電器會高一點。
作為參照,滿載一小時測試中,低功率密度的氮化鎵充電器滿載溫度一般在60-70度之間,而高功率密度的單口氮化鎵充電器一般在70度左右,高功率密度的多口氮化鎵充電器溫度一般都會超過70度。
對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的溫升進行測試,測試條件為在溫度約為25℃的恆溫箱中以20V 5A 100W的功率持續輸出一小時的溫升情況進行測試,一小時後,當前最高溫度為70.4℃,溫升上升了45.4℃。
再來看另一面的溫度,最高溫度為67.8℃,溫度提高了42.8℃。
溫升測試小結
一小時滿載溫升環節是用來測試充電器在極限使用的情況下的發熱情況,用戶日常使用中很少會遇到這種長時間滿載的情況。手機、平板、充電寶等數碼設備功率不大,溫升會較為緩和,而筆記本充電則會隨著電量逐漸飽和而降低功率,發熱也會同步降低。目前國家標準中對充電器表面溫度要求是,不高於95度。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測試最高溫度符合標準。
七、充電器的「內功」修煉
1、紋波測試
充電器在220V 50Hz交流輸入的情況下進行了紋波測試。空載情況下:五個檔位輸出的紋波峰峰值從12mVp-p到195mVp-p不等。
重載情況下:十個檔位輸出時紋波峰峰值從28.8mVp-p到96mVp-p不等。
充電器在110V 60Hz交流輸入的情況下進行了紋波測試。空載情況下:五個檔位輸出的紋波峰峰值從4.8mVp-p到196mVp-p不等。
重載情況下:十個檔位輸出時紋波峰峰值從29.6mVp-p到94.4mVp-p不等。
紋波測試小結
國家標準中充電器紋波要求是不高於200mVp-p,在110V 60Hz、240V 50Hz輸入電壓下,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所有輸出功率紋波峰峰值雖然均低於200mVp-p這個標準,但在20V空載時接近200mVp-p。
2、轉換效率測試
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在220V 50Hz交流輸入的情況下進行了轉換效率測試,測試結果如下:將充電器在各個電壓檔位(20V5A、15V3A、12V3A、9V3A、5V3A)的輸出功率拉滿進行測試,測得插線板AC端輸入功率和USB端輸出功率,通過計算,可得充電器的轉換效率從73.99%到91.18%不等。
在110V 60Hz交流輸入的情況下進行的轉換效率測試,通過計算,可得充電器的轉換效率從73.81%到90.17%不等。
轉換效率測試小結
充電器本質上是一種轉換設備,過程中會有損耗,以熱量的形式散發出來。轉換效率指的是充電器輸出功率和輸入功率的比值,也就是對電能的利用效率,轉換效率越高越省電。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在220V 50Hz和110V 60Hz交流輸入的各個電壓檔位下共測試出十個數據,從73.81%到91.18%不等。
充電頭網總結
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的體積並不小,甚至可以用碩大來形容,外觀上繼承了斯泰克家族風格,以白色為主,整體過渡圓潤,側面中間印有「STIGER斯泰克」的logo,整體顏值不低。充電器有2C2A四個接口,最下方還有一個閃光燈,整體排列從大到小,比較順眼。
性能上,充電器的四個接口支持的協議非常齊全,可以說在主流的快充協議中,除了OPPO系,其他快充協議幾乎全部支持。其次,充電器的兩個USB-C接口支持盲插,兩個USB-A接口也支持盲插,非常強悍!
多口同時輸出,四個接口的搭配可以有各種各樣的搭配,驚人的是充電器可以同時為兩部筆記本實現65W級別的快充,相信足以滿足絕大多數人的需求,非常方便。
總而言之,大而全且強,這句話用來形容斯泰克130W 2C2A 氮化鎵充電器是再合適不過了,有需要的同學可以嘗試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