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陝西省鹹陽唐建陵內,有一座尤為奇特的石馬雕像,因為在這匹石馬的脖子下面,存在一個特殊的石球。至於此物究竟是什麼?考古專家也難以回答。直至有人看到《虢國夫人遊春圖》後,才揭開其中的秘密。這究竟是怎麼回事?如果您想知道,就讓小編來為您揭秘:
(本文所有圖片,全部來自網絡,感謝原作者,如侵犯您的權利,請聯繫本號作者刪除。圖片與內容無關,請勿對號入座)
2020年8月24日,陝西省鹹陽市禮泉公安局等部門聯合發布懸賞通告,尋找十年前被盜的唐建陵石獅,賞金高達一百萬元。在2010年4月3日凌晨,唐肅宗建陵東門遺址處的一對古代石獅子失竊,它們歷經千年風雨而未損,飽受磨難而未傷,如今卻被蟊賊竊取,實在令民眾氣憤。
唐建陵是唐肅宗李亨與章敬皇后吳氏、韋妃的合葬陵,其地點位於鹹陽城西北50公裡處的禮泉縣建陵鎮涼馬村。建陵東與唐昭陵遙相對峙,西與梁山乾陵隔山相望,北有高山林立,南有沃野千裡,是一處絕佳的風水寶地。建陵陵園東牆長1524米、北牆長879米、西牆長1373米、南牆長1050米,面積達到了15萬平方米。與此同時,建陵陵墓內還存有唐關中十八陵中保存最完整、雕鑿最細膩石刻。
唐建陵的主人李亨,是唐代第七位皇帝,是唐玄宗李隆基的第三個兒子,其母親為元獻皇后。李亨最初被封為陝王,後又成為忠王,於公元738年被立為太子。後經安史之亂,唐王朝政權不穩之際,李亨登上皇位,命大將郭子儀和李光弼討伐叛軍,最終收復長安與洛陽兩京。李亨一生雄才大略,身體卻羸弱不堪,最終於公元762年崩逝,被葬於唐建陵。
前面我們已經介紹過,唐建陵之內,除被盜竊的石獅子之外,還保存著許多栩栩如生的石雕像。包括其他三門的石獅子、朱雀門外的石人10對、石馬5對、石鴕鳥1對、翼馬1對、華表1對,以及玄武門外的石馬3對等。3對石馬位於鴕鳥北32米處,每一對石馬南北間距為30米,其身長1.90米、身高1.80米、每匹馬前方左側各有牽馬石人一個,均系武士裝束。
不過有趣的是,正是在這些石馬的脖子下方,雕刻著一個特殊的石球,並且每匹馬脖子下的石球都具備同樣的規格。眾所周知,馬脖子下不可能出現球狀物體。為何建陵內的馬匹會如此奇特?不少考古學家認為,這些長在馬脖子下的石球,很可能是一些腫瘤疾病。但是這番提議很快便遭到了反對,因為李亨是一位帝王,皇室最注重威儀,尤其是對於馬匹的雕刻,更應該精細無比,工匠緣何會雕刻出如此令人生厭病馬呢?看來,石馬脖子下的石球,應該蘊含著另一種深意。不過這種深意究竟是什麼?反對者們也難以說出子午卯酉,兩派觀點也只能相持不下。
不過秘密總有被揭曉的一天,在一次偶然的機會中,參與討論的一位專家,終於找到了破解石馬頸下石球奧秘的原因,而這一靈感正來自於一幅名畫——《虢國夫人遊春圖》。《虢國夫人遊春圖》是唐代畫家張萱的畫作,其原作品已經失傳,如今所傳下來的版本為宋代臨摹本,屬於絹本設色畫,現存於遼寧省博物館內。
《虢國夫人遊春圖》中的內容,為唐玄宗寵妃楊玉環的三姐虢國夫人春季遊玩的場景。該作品通過勁細的線描和色調的敷設,將整副圖畫構建的疏密有致且錯落自然,並將人物與動物的形態完整勾勒,形成了一幅以春遊為主題的美好場景。
《虢國夫人遊春圖》以繪製人物為主,畫中人物有男有女共八人,每人騎乘一匹駿馬前行,女子之間相互打趣,映襯出了極度和諧的場景。不過值得注意的是,在這幅畫作之中,有幾匹駿馬的頸下,都同時繫著一個圓球形的紅纓裝飾,其形狀外貌與建陵內石馬頸下的圓球有異曲同工之妙。
在對《虢國夫人遊春圖》的鑑定過程中,考古專家們發現,該圖之內所反映的時間,正是唐天寶年間。如果按照年代推演的話,二者之間應系同一時期,因此建陵石馬頸下的圓球,可以被確認是當時繫於馬頸下的紅纓裝飾物。
此時一個問題接踵而至,馬頸下的紅纓究竟是什麼?它的作用又有哪些?據專家稱,唐人之所以會在馬頸下繫上紅纓,完全是為了彰顯主人的尊貴,同時,這種華麗的裝飾品還有另外一個名字,叫做「踢胸」。所謂「所騎之馬懸踢胸者貴」正是這個道理。
由此我們可以發現,古人的藝術創作都是來源於生活,而非天馬行空般的亂雕亂刻。更重要的是,通過建陵內的石馬,我們也學到了不少有趣的歷史知識,這無疑是一種巨大的收穫。
文瀾海潤工作室主編文秀才,本文撰寫:特約歷史撰稿人:常山趙子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