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工降水,又稱人工增雨,是指通過人為幹涉形成的降水。這項技術目前已經誕生了半個多世紀,早已非常成熟,但是今天卻看不到有哪些國家使用人工降雨去治理沙漠,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想要了解更多自然科學知識,請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冷科普」專欄,帶你了解更多科技趣聞。
其實人工降雨並非是人工造雨,若想進行一場人工降雨,還是要看當時的氣候條件。
由於地球表面積的70%都是被水覆蓋,而在太陽的照射下,大量的水汽就被蒸發到空中。
來自地表的水汽在上升到一定高度後遇冷形成了非常微小的水滴,這些水滴直徑只有0.01~0.02毫米,最大也只有0.2毫米,又小又輕,可以被上升氣流託在空中,這就是我們看到的雲。
當雲層的體積和重量達到一定程度之後,裡面的小水滴也在不斷地融合,直到這些小水滴增長100萬倍後,上升氣流再也承受不住水滴的質量,這些水滴就開始下墜形成降雨。
由此可見,降雨的根本在於雲中水汽的多少,只要水汽達到一定的量度,便有可能產生降雨。
而人工降雨則是指根據自然界降水形成的原理,人為補充某些形成降水的必要條件,促進雲滴迅速凝結或碰並增大成雨滴,降落到地面的過程。
也就是說人工降雨的本質是讓空中已有的水汽掉下來,而不是憑空製造水汽。
通常情況下,人工降雨會根據不同雲層的物理特性,選擇合適時機,用飛機或者火箭向雲中播撒催化劑,使雲層中的水滴凝聚,形成降水。
例如如果當時的雲層溫度在零度以下,屬於冷雲層,就需要播撒乾冰、碘化銀等催化劑,促使雲層中冰晶體積增大,進而形成降雨。
而如果當時雲層溫度在零度以上,屬於暖雲層,就需要播撒鹽粉、尿素等吸溼性催化劑,促使水滴的形成。
想要了解更多自然科學知識,請打開西瓜視頻,搜索西瓜視頻創作人「冷科普」專欄,帶你了解更多科技趣聞。
中國最早的人工降雨試驗是在1958年,當年夏季吉林省遭受到60年未遇的大旱,當地氣象部門便通過人工降雨成功地緩解了乾旱。
至於人工降雨費用,以發射火箭為例,一枚人工降雨火箭大約2000-4000元RMB,而一輛火箭發射車的造價為20萬。此外還要進行各類數據分析,今天的人工降雨還需要GPS定位,這些東西都需要花不少錢。
如此算下來,進行一次人工降雨的費用甚至可達萬元,看似不低,但相比於人工降雨所產生的收益,這點錢還真算不上什麼。
除此以外,還有一種更加便宜的人工降雨方式,就是在地面布置一座燃燒爐,通過加熱周圍空氣形成上升氣流,將催化劑帶入雲層,這種方式是比較便宜的。
不過這種人工降雨方式對天氣比較挑剔,不能颳大風,否則催化劑就吹跑了。
時至今日,人工降雨已經成為中非常成熟的降雨技術,但是這只是一種人為幹預降雨的技術,進行人工降雨的前提必須是當地雲層中含有大量水汽,若沒有雲層或雲層內水汽不足,則根本無法進行人工降雨。
因此在沙漠之中是不可能進行人工降雨的。
早在幾百年前有就有測出了地球的質量,他是怎麼做到的?
半導體到底是什麼東西?它有什麼作用?
一顆原子彈的威力到底有多大?
欲知更多自然科技小知識,請上西瓜視頻搜索創作人「冷科普」專欄,這裡有更多科技趣聞,期待您的解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