儀器信息網訊 2018年6月17日,由中國化學會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主辦,西北大學、南京大學承辦的「第十三屆全國分析化學年會」在西安曲江國際會議中心圓滿閉幕。本次會議主題為「分析化學進展與未來」,由大會特邀報告、主題邀請報告、口頭報告和牆報展講等環節組成,吸引2500餘位專家學者積極參與,促進分析化學及相關領域的學術交流與發展。
本次年會,來自全國各地的專家學者做了426場學術報告。15、17日兩天的大會報告環節中,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汪爾康院士、湖南大學俞汝勤院士、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綜述了分析化學發展新形勢。儀器信息網摘錄報告如下,觀分析化學進展與未來: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汪爾康院士
汪爾康院士說到,分析化學誕生至今的一百多年中,經歷了儀器化、電子化、計算機化、智能化再到今天信息化、仿生化的演變,已發展成一門由物理、數學、生物等多學科交叉的科學,與國民經濟、科學技術的發展密切相關。分析化學是測量和表徵的科學,社會和其他技術給分析化學提出問題,在一定程度上也促進了分析化學的發展。儀器設備是國民經濟的倍增器,儀器儀表產值雖然僅佔工業總產值的4%,卻關乎到國計民生的方方面面,發展分析科學的同時,也應重視儀器工具的研製創新。
湖南大學俞汝勤院士
俞汝勤院士指出,隨著數據海嘯式增長,數據密集型科學探索成為一個獨特的科學研究第四範式。作為在化學各門中以獲取與解析分析數據為己任的分析化學,理所當然地應特別重視迎接人工智慧時代數據密集型科學探索第四範式新的機遇與挑戰。需發揚信息化時代化學計量學/化學信息學在發展第三範式中的不俗表現,在人工智慧時代有新的作為,發展無愧於新時代、服務於化學及各相關領域的數據型科學,即現代分析化學,增進人類健康、環境及其他福祉。
南京大學陳洪淵院士
陳洪淵院士談到,分析化學邁入新時代,已逐漸向一門量測科學演變,包含更多的物性(理)內涵。分析化學的概念擴展到從物質的存在及其相互作用的測量,包括各種物理立場的作用和化學反應(含生物反應),包括大至天體宇宙,小至細胞,分子間等電荷遷移、能量轉換、物質運輸等相互作用。進入21世紀,分析化學的進步極大地促進了生命科學的發展,顯微成像分析、基因測序分析、質譜分析等手段將迎來更大發展空間。如何應對隨之而來的機遇與挑戰,陳洪淵院士認為訣竅在於創新。
第十三屆分析化學年會投稿情況統計
據統計,本次會議共收到論文投稿1671篇。從分布情況看,電化學內容的投稿論文數量最多,共330篇,佔總投稿論文的20%;其次是納米分析,投稿總計225篇,佔比13%;隨後是光譜與波譜分析,投稿196篇,佔比12%。從學術分會的日程安排也可看出,電化學、納米分析、光譜與波譜分析、色譜與分離技術、顯微成像與生物分析5個分會場的口頭報告數量都超過30個,人氣十足。
單分子與單細胞分析是本次大會的熱門之一,大會分設「單分子與單細胞分析」分會,投稿論文數量共48篇。單細胞內生物分子傳導中的生命信號是一個未知領域。如何更精準、更原位、更實時地測定單細胞內生物分子在生命運動過程中的定量變化,是分析化學發展的機遇與挑戰之一。
質譜方面,蛋白質組學、代謝組學等組學研究是當下熱點,常壓敞開式質譜、同位素質譜的關注度也居高不下。另外,國內近幾年在質譜儀器的基礎研究、應用拓展和產業化方面投入更多精力,國產質譜儀器不斷有成果問世。色譜的論文投稿集中在新型分離材料的研製應用;從投稿數量上看,光譜領域表面增強拉曼的研究方興未艾。
此外,年會新設「高新分析技術論壇」,湖南大學譚蔚泓院士領銜的15位學者介紹新時代的分析化學新技術。基金委化學部化學測量學項目主任王春霞在「基金論壇」上介紹化學測量學申請代碼與資助格局。
大會報告環節,中國科學院長春應化所董紹俊院士、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國家納米中心趙宇亮院士等33位專家學者也帶來精彩報告,就新技術、新方法、新儀器等內容展開交流,聯袂打造一場分析化學的饕餮盛宴。
6月15日大會特邀報告: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董紹俊院士
《開拓新型納米酶及應用研究》
中國科學院生態環境研究中心江桂斌院士
《細顆粒分析方法研究的一些最新進展》
香港科技大學唐本忠院士
《Bioanalyses by AIEgens》
華東理工大學田禾院士
《Luminescent Supramolecular Systems for Potential Sensing》
中國科學院物理數學研究所劉買利研究員
《1H-14N NMR方法及其生物學應用》
北京大學邵元華教授
《玻璃微、納米雙管的製備、表徵及在分析化學中的應用》
南京大學鞠熀先教授
《細胞表面糖基與細胞內蛋白質糖基化的原位分析》
北京大學劉虎威教授
《敞開式離子化質譜用於藍細菌活體表面脂質組學分析》
廈門大學任斌教授
《高時空分辨電化學拉曼光譜技術》
北京科技大學張學記教授
《納米診療一體化進展》
江南大學嚴秀平教授
《功能化長餘輝納米粒子的生物分析應用》
南京大學朱俊傑教授
《基於等離子體顯微鏡的納米生物傳感技術》
中國科學院上海應用物理研究所樊春海研究員
《基於DNA納米技術的有序界面構築與生物傳感應用》
西北大學亢曉峰教授
《仿生和天然膜蛋白的組裝及應用》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楊帆研究員
《分析化學-打造國際化精品中文科技期刊》
中國化學會郝臨曉博士
《中國化學會旗艦新刊CCS Chemistry 介紹》
6月17日大會特邀報告:
清華大學張新榮教授
《質譜流式細胞檢測方法研究》
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毛蘭群研究員
《活體電分析化學》
清華大學李景虹教授
《單體電化學:從單分子、單粒子到單細胞分析化學》
華東理工大學龍億濤教授
《納米孔道限域傳感分析》
國家納米中心趙宇亮院士
《納米生物效應及其化學生物分析方法》
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逯樂慧研究員
《聚多巴胺黑色素為載體的納米探針》
國家納米中心蔣興宇研究員
《結合微流控晶片和納米技術提高生化分析的效率》
南京大學夏興華教授
《表面等離子體共振增強光電分析》
湖南大學張曉兵教授
《高性能螢光生物成像探針的研究》
中國科學院高能物理研究所高學雲研究員
《基於團簇分子的臨床原發癌轉移風險評估》
廈門大學江雲寶教授
《基於Ag+-硫醇配位聚合物的光譜傳感》
武漢大學龐代文教授
《量子點:從生物標記、示蹤、成像到光電顯示》
復旦大學劉寶紅教授
《微納分析系統用於單細胞生物分子高靈敏度檢測》
廣州大學牛利教授
《面向生物分析應用的分析儀器設計》
天津大學盧小泉教授
《卟啉電化學與生物傳感研究》
西北大學楊小峰教授
《生物螢光探針的構建及應用研究》
島津企業管理(中國)有限公司劉麟博士
《未知化合物探索的解決之道-島津全新四極杆飛行時間質譜分析系統》
閉幕式上,大會頒發儀器信息網優秀牆報獎,華東理工大學龍億濤教授、儀器信息網市場拓展經理陳麗英為20位獲獎者頒發證書。
儀器信息網贊助優秀牆報獎頒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