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在的人很多都是每天離不開手機,所以用眼也是比較多的,平時在家中不是對著電腦,就是看電視或者低頭玩手機。就像生活中沒有手機就不行,可正是因為這些現象,現在近視的人也是越來越多,而且現在小學生近視的也是非常多,既然說到這些了,那麼問題就來了,現在近視的話可以戴眼鏡,或者是做近視手術。那古代的人近視了怎麼辦呢?他們是否有辦法解決呢?
在古代近視的概率沒有現在這麼大,因為當時沒有網際網路、也沒有Wi-Fi、更沒有所謂的電子產品手機、電腦、電視的,而且當時讀書的人也是比較少的。古人基本上以種田的農民居多,所以在田裡幹活工作的人多於學習的人,在田野裡比較寬廣所以也會避免近視。因為咱們今天的主題是古人近視了怎麼辦,所以咱們就會說,如果古代讀書人因為看書把自己的眼睛看近視了怎麼辦呢,而且那麼多人,每個人的看書方式不同,肯定會有人讀書近視的。
對於這個問題答案是非常的簡單,當時的一代文豪歐陽修就是一個近視眼。當時的歐陽修就會自己僱一個書童來幫他讀出書中的內容,如果真的是想自己看書的話,他就會用放大鏡來看。在當時我國就已經有了用水晶製作成的放大鏡,可以將物體放大五倍,所以歐陽修想讀書的時候,就用這個放大鏡來看書。
說到眼鏡我國的歷史可以從漢朝來說,當時在東漢劉荊的墓中,發現了帶有金圈兒鑲著的凹面鏡,在古代的宋朝,人們經常用水晶鏡片取火,或者是把這些水晶打磨成精美的裝飾品,雖然也有人用這種凸透鏡來看一些文字,但始終是沒有人作出眼鏡的。
當時近視鏡的發明是在西方12世紀的義大利,直到15時期才傳到我國,我國對眼鏡最早記載的歷史書上,說是一種可以摺疊的鏡片,從這些可以看出當時的眼鏡是比較簡陋的。在明清時期,對於近視所用的眼鏡就已經成為現在的名字眼鏡了。
古代有近視的大學者,也有近視的皇帝,當時的雍正皇帝就是眼睛近視的。雍正在平時的工作上是非常的辛苦,每天只能睡四個小時,而且還是自己親自去批奏摺。工作量很大的雍正當時跟眼鏡有了緣分。雍正在世期間,一共用了各種樣式的眼睛35副。
當時,雍正用的眼鏡需要非常精緻,不僅要材料好,而且對待每一個時間,有著不同的眼鏡,雍正也是不嫌麻煩,但是嫌麻煩的卻是每個時間段給雍正換眼鏡的太監。而且雍正還會把眼睛賜給有近視問題的下屬。當時眼睛最開始傳到中國的時候,是沒有鏡架,當時只是兩個能摺疊的鏡片,人們為了方便就把它用那種鐵絲連上,然後再帶到眼睛上。最後經過人們的修改才有了金屬做的鏡腿。
古人用眼鏡的鏡片最開始是老花鏡片,後來國家有能力了,才製作了屬於近視的鏡片,也就有了各種度數的近視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