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人近視沒有眼鏡,是怎麼看清東西的?看完長知識了
隨著當今社會的發展,近視年齡越來越呈現低齡化,近視已經成為當代一個很普遍的問題。那麼古代人刻苦讀書,就沒有近視的麼?當然不是的,只是數量少一些而已,因為古時醫療水平遠不如現在,就算是近視也很難診斷出來。那麼落後的醫療水平不能拯救近視的世界,是什麼伴著近視眼的人度過了漫長的歲月呢?
小時候我們剛入學會被幼兒園老師教導,寫字看書身子要直,坐姿要正。這樣眼睛才不會近視。那麼近視是在什麼時候發生的呢?一般都是在眼睛勞損過重的時候。白天我們讀書,光線充足,對眼睛當然沒有什麼傷害,但是夜讀就很損傷眼睛了。古時候夜讀的照明工具大多是蠟燭和油燈。蠟燭成熟形態大約出現在唐朝,可是因為造價高,生產少,只能為少數貴族所用,普通人家只能用燈油來照明,燈油一般是植物油,植物油用來食用和做燃料,自然是消耗品。宋代文人酷愛讀書,經常夜以繼日,那麼平常人家這樣的照明都供不起的時候,就出現晚上在月光下看書的情景。當然鑿壁偷光的事也是有的,這種情景下,眼睛的視力會大大受損。
白居易、宋代詩人楊萬裡、黃庭堅、陸遊這些我們熟知的詩人,其實都是重症眼疾患者。大家韓愈也曾在《祭十二郎文》中寫到自己年齡雖然還不到四十歲,可是已兩眼昏花,看不清東西了。
那麼古人是怎麼保護眼睛視力不受損害呢?古人認為糾正視力的最好辦法就是讓眼睛得到充分的休息。劉禹錫認為要從源頭入手,減少閱讀來保護和恢復視力。古代人對恢復視力做了更多的探索。如用枸杞子榨油來做燃料照明;如黑豆和枸杞也是治眼病的首選,《冷廬醫話》記載一人患上病目之後專服黑豆,並佐以洗目法,半年而愈,「因服小黑豆勿輟,凡二十餘年,迄今目光如舊,燈下可作細字,未始非此方之力。」這是用藥補的方法來恢復視力。當然老少皆宜的方法是外洗法,《蘇沈良方》卷七「治諸目疾」條,記載了一種外洗眼目法:「上盛熱湯滿器,銅器尤佳,以手掬熨眼,眼緊閉勿開,亦勿以手揉眼,但掬湯沃,湯冷即已。若有疾,一日可三四為之,無疾一日兩次,沃令眼明,此最治赤眼,及瞼毗癢。」方法就是打一盆熱水,用雙手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有沒有效果很難界定。至少從衛生上講,是不錯的。當然流傳於世的還有針灸、服藥等方法。
說了這麼多,似乎效果都不如一副眼鏡來得快,那麼,古代真的沒有眼鏡嗎?當然不是,從史料上看明清兩代皇帝都有不少戴眼鏡的就知道了。眼鏡出現之前,勤勞勇敢智慧的中國人民已經發明了讀書必備利器:放大鏡。國內現已發掘的最早的鏡片是東漢王室劉荊的墓中出土的金圈嵌水晶放大鏡。
看了這麼多,還是要提醒大家要好好保護眼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