眼睛是每個人心靈的窗戶,眼睛出問題前面放兩塊玻璃就能解決看東西的難題,近視眼代凹透鏡,老花眼帶凸透鏡,現在社會得近視眼的人越來越多,當然眼鏡也成了必不可少的矯正視力的工具。說到這裡,有人就問了,古代肯定也有患近視眼的,他們是怎麼看東西的?
近視眼並不是現在社會電腦手機iPad影響而得的,古代社會近視眼率很低,但不是沒有。古代患近視最多的人應該是文人,皆是因為讀書用眼過度所致。北宋司馬光曾自述:「素有眼疾,不能遠視」。 從這句話可以看出他所說的眼疾就是近視,還有唐宋八大家之一的歐陽修是高度近視。在《石林燕話》中記載「歐陽修常時讀書甚艱,惟使人讀而聽之。」讀書看不見讓下人讀給他聽,可見近視的度數有多高。
清史家鄧之誠曾說過紀曉嵐「貌寢短視」,古代對近視眼統稱為「短視」,著名學者紀連海也指出紀曉嵐是近視眼,可以從一起案子看出。紀曉嵐去查辦一起殺人的案子,因為眼神不好竟然查錯了案子,最後導致家屬上告,無奈之下乾隆又重新派人審查,結果經過仔細屍檢,發現死者不是自殺而是他殺。乾隆生氣的說紀曉嵐「目系短視」。
當時紀曉嵐去查案子肯定沒有帶著近視眼鏡,因為當時沒有,看東西只能近距離靠眯眼,相當不方便。古代中醫也曾嘗試用針灸刺相關穴位調節視力,或者開具清肝明目的藥讓患者服下,收效甚微。
中國有近視眼,外國也有,據說法國有一位患近視眼的國君,一次偶然的機會發現透過水晶能看清東西,於是這位君主找來許多天然水晶供自己使用,當然這是君主,普通老百姓估計消費不起,這種方式並沒有得到普及。
義大利人13世紀發明了眼鏡,當時技術受限,用水晶磨製鏡片,耗費人力巨大,成本極高,普及率很低。到了16世紀初,近視人群福音來臨了,當時沒有鏡架,玻璃鏡片磨圓放到一個木片裡,用手拿著看書寫字,很不方便。後來又把兩隻鏡片用繩子或者皮條連上記在頭上。
據統計,中國人患近視的機率明顯高於外國,主要原因應是中國人教育傳統,學生作業繁重,眼睛得不到休息,長此以往就容易近視。想想過去得了近視眼,看書做事如此的麻煩和不方便,真慶幸生在現代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