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古人讀書刻苦,什麼懸梁刺股都是那時候傳出來的,可是古代人的眼睛難道不會近視的嗎?會,不過小編想古人患近視眼的概率肯定沒有我們現在多。為什麼?因為他們沒有電腦,沒有手機,不用像我們一樣一天到晚盯著屏幕看,而且他們沒有遊戲機,不用擔心孩子在網吧裡幾小時甚至幾天不出來,再說那時的學生讀的書沒有現在的學生多,以前只有四書五經,一本《論語》要讀好幾年。
當然也一定是會近視眼的存在,可是古代並沒有眼鏡,那他們近視了怎麼辦,是怎麼讀書的呢?在《祭十二郎文》中韓愈稱:「吾年未四十,而視茫茫。」而歐陽修也曾在《讀書》說:「眼力雖已疲,心意殊未倦。」可見,在古代就已經有人是近視眼了,只不過當時他們並不懂得近視是怎麼一回事,只當是把眼睛熬壞了。
古人認為糾正視力的最好辦法是讓眼睛得到充分休息。劉禹錫建議減少閱讀以保護和恢復視力,他在《閒坐憶樂天以詩問酒熟未》詩中提出:「減書存眼力,省事養心王。」因為古人認為眼睛之所以會被熬壞,原因就是用眼過多,就是在說要讓眼睛休息,存點眼力。這個說法是不是也挺新鮮的!
再就是老少鹹宜的方法:外洗法。外洗法就是打一盆熱水,用雙手將水灑在緊閉的眼睛周圍,據記載蘇軾本人因寫作過勞所患的目痛,「沃之而愈」,邵興宗長期堅持洗目,「令昏目復明,遂能讀小字。」其有沒有效果不好說。至少從講衛生這一點上,方法是不錯的。
古人還通過醫藥手段,如通過針灸、服藥來恢復視力。而最常見的就是針灸,用針刺激眼部穴位,使眼部血液循環,從而視力變好。也有人用熟地、黃連、菊花、決明子、沒藥等等對眼睛有益的藥材,敲打到它爛了,然後敷在眼上,同樣也是可以刺激眼部血液流通。
當然,在眼鏡之前,中國人民已經發明了讀書必備利器:放大鏡。這一樣是不錯的方法,通過把自己放大來閱讀,從而減輕眼鏡壓力。古人有這麼多辦法對抗近視,看完是不是長知識了呢。而且小編認為古代人看書眼睛與紙張有較遠的距離,也沒有手機電腦可玩,所以基本能做到勞逸結合,即使近視也是一種輕度或中度近視,不像現在的學生,整日面對課本,連小學生都早早的戴上厚厚的眼鏡了。所以,我們要更好的保護我們的眼睛不是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