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07-31 08:54圖文來源: 南京日報
150多年的明孝陵和現在有什麼不同?石象路百年前就是網紅打卡地,連米老鼠都被吸引而來。為了給中外遊客提供更好的出遊服務,清朝時守陵人就在樹下開出了「奶茶店」。
石象路當年就是網紅打卡地,清朝文保告示用上六國外文
看百餘年前明孝陵的國際範兒
南報網訊 為了紀念明孝陵成功列入《世界遺產名錄》17周年,不久前,南京出版社出版了《舊影新說明孝陵》一書,通過150多年來,不同國家的人拍攝於不同時期的歷史「老照片」,回顧了對明孝陵文化文物百餘年來的傳承與守護。
150多年的明孝陵和現在有什麼不同?石象路百年前就是網紅打卡地,連米老鼠都被吸引而來。為了給中外遊客提供更好的出遊服務,清朝時守陵人就在樹下開出了「奶茶店」……與其說這是一本文史類書籍,它更像一本網紅體的《明孝陵那些事兒》,不僅視角新穎,而且通俗易懂、趣味十足。近日,記者專訪了該書作者,明孝陵博物館研究部主任、副研究員王韋。
150多年前的明孝陵啥模樣?
英國淘回的老照片告訴你
一隻孔武有力的「神龜」,背上馱著一塊巨大的石碑,上書「治隆唐宋」四字。旁邊還放置著碑的底座,上面雕刻的花紋十分精美。附近站著兩名身著清朝服飾,梳著長辮子的百姓。這張珍貴的碑殿蛋白老照片,源於2015年明孝陵博物館的一次徵集,照片尺寸為 207mm×261mm,由英國淘回。蛋白照片又稱蛋白印相工藝,是早期攝影採用的最為普遍的技術。
王韋說,碑殿在明朝是享殿前面的一道過門。清朝在殿內陳設康乾御碑,稱為「御碑亭」。今殿內陳設五方石碑:中部三塊立碑,後部東西各一塊臥碑。中部正中立碑刻有清康熙三十八年(1699)康熙帝御書的「治隆唐宋」四字,碑座龜趺頭部約在清同治八年(1869)損壞,於是將原龜頸改刻為頭,故呈「縮頭烏龜」狀。現中部東西各有一塊乾隆皇帝謁明孝陵的題詩碑。
「這張老照片之所以珍貴,很大程度上是因為它承載的歷史信息,照片拍攝時間應在1866—1869年之間,是目前已知明孝陵最早的照片。此時畫面中仍可看到『治隆唐宋』碑龜趺原貌,以及今天無存的碑額、乾隆御碑的原位置,甚至東臥碑當時的損壞情況等。」王韋在書中這樣寫道。
他說,太平天國戰爭期間,明孝陵一度成為清軍與太平軍激烈交火的戰場,明孝陵部分木結構建築毀於戰火中。從這張老照片上來看,碑殿建築已蕩然無存,四周荒蕪,地上放置著幾塊碑和碑座,以及殿宇被毀的柱礎。「治隆唐宋」碑的碑體上甚至還有塗鴉,題有「御書」的碑額如今遺失。這張照片也給如今的我們留下了不少歷史「謎團」:從老照片看,東西應各有兩碑,而現在東側空有兩碑座,另外兩塊碑去了哪裡?又是誰敢在「治隆唐宋」碑上塗鴉?
美國讀者被「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震驚
寫信來寧求證
書中還收錄了兩張民國時期陽山碑材的黑白老照片。一張是爬到碑材頂部俯拍的,能清楚地看到橫斷面,還有四周光禿禿的山體;另一張是碑身立面的「全身像」,十分壯觀。
王韋說,明孝陵現存的「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是南京體量最大的古碑。其坐北朝南,通高8.78米、寬2.26米、厚0.80米。碑建有正方形碑亭,每一邊長26.86米,四面各有券門一個,明朝時頂部為重簷歇山樣式,形制與北京明長陵碑亭相同,因碑亭之頂於清朝已無存,故民間俗稱「四方城」。「一般墳墓前,哪怕是平民,都會有塊墓碑,記載墓主姓名、籍貫、生卒年、事跡等信息,帝王陵墓自然更少不了這個,明朝稱之為『神功聖德碑』。2013年,管理部門按原形制,將其加頂保護。」
「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碑文由朱棣親撰,長達2746字,除去歌功頌德之詞,還記述了朱元璋起兵奪取天下的經過,以及開國後的施政措施等,因而具有較高的史料價值,其中關於朱元璋相貌之語與朱元璋子女名字更可補史料記載之不足。
「不過,這麼大體量的碑還不是朱棣屬意之物,他最初相中的石料是今南京江寧湯山西北的陽山碑材。」王韋寫道,為此朱棣不惜動用萬餘名工匠開山鑿石,欲成絕世巨碑。陽山碑材是尚未完工的半成品,有碑座、碑額、碑身三部分,如果組裝起來,總高度將達75米,重達2.6萬多噸,堪稱世界第一。這在傳統社會,顯然無法運輸,成為「爛尾工程」也是其必然的歸宿。
1972年,一位美國遊客至明孝陵遊覽,為「大明孝陵神功聖德碑」所震撼。回到美國後,他在一家報紙的「信不信由你」專欄裡發表了遊記,根據目測,介紹這一石碑高達20英尺(實為29.09英尺,即8.78米)。一位艾奧瓦州的讀者不相信世界上有如此巨大的石碑,還特地致信向南京旅遊部門證實。倘若這位老外得知更加「偉岸」的陽山碑材,不知會不會親自來驗證?
石象路百年前就是「網紅」,米老鼠也來打卡
石象路一直是南京的標誌性風景之一。每到深秋季節,飽經滄桑的神道石刻與紅色的楓香、黃色的烏桕、金色的銀杏、紫紅的櫸樹、常青的圓柏,交相輝映,融合出五彩斑斕的色彩。因而在各種南京秋景的相關評選中,石象路均雄踞榜首,被網友譽為「最美600米」。
1991年,迪士尼在不丹發行了一套懷舊風格的世界風景名勝郵票,其中有一張顯示南京元素的,背景是大報恩寺塔和明孝陵石象路。畫面上,米奇老鼠正調皮地向萌萌的石象背部扔石子,女朋友米妮則在一旁開心地看著。這枚郵票,為我們傳遞了一個信息,石象路不僅深受南京市民的喜愛,老外也對其非常青睞,將其視為南京的標誌。
而朝石象背部扔石子這一風俗,早在100多年前就有了,那個時候,石象路就已經是「網紅」景點了。王韋說,在19世紀70年代到20世紀三四十年代的明孝陵老照片中,都不難發現石象背上有石子。還有一張照片中,一位西裝革履的男士似乎剛扔完在看石子有沒有掉下來。「迪士尼的郵票不是憑空想像的」。
這一風俗的起源已無從考證。「最初也許只是孩童的無心玩樂,或者郊遊男女的遊戲之舉,結果被人效仿,漸漸被賦予各種吉祥寓意的傳說。如只要把石子扔在石象背上不掉下來,就可以願望成真之類。開埠通商後,洋人紛至沓來,入鄉隨俗,把扔石子當中國文化跟著學了起來,扔完還要拍照留念。」王韋說。
中國第一套明信片發行於1897年,印有蟠龍和萬年青圖案,左上角印「大清郵政」,下印「郵政明信片」。清朝末年,很多「歪果仁」來明孝陵旅遊的時候,都會給遠方的親友寄上幾張印有明孝陵美景的明信片,其中就有石象路上的石象、石馬等,可以說是相當「時髦」了。
清朝文保告示用了六國外文,盡顯「國際範兒」
1899年,南京經奏準,自開金陵關通商,來此的外國人逐漸增多。工作、商務之餘,他們拿著相機,四處遊玩,中國的風光人物、風土人情是照片的常見題材,明孝陵也成為他們心中的旅遊勝地,其中最受青睞的非神道石刻莫屬,吸引了各國遊客來此觀光「打卡」。
出於文物保護的需要,當時政府還特別用日、德、意、英、法、俄六國外文,刻了一塊 「特別告示碑」,其「國際範兒」絲毫不輸當下。碑文大意如下:「鑑於明孝陵內御碑及附近古蹟歷年破壞、受損情況嚴重,端方總督大人下令豎立圍欄,對其加以保護。遊人越欄參觀或可能對前述御碑及陵區古蹟造成損壞之行為,一律禁絕。」落款署名:「兩江洋務總局:汪道臺。江寧府:楊知府。1909年6月。」
王韋說,在「文武方門」及碑殿門角下,今天還能看到兩塊一模一樣、不大起眼的立碑,其中碑殿門角下的為現代複製品。「文武方門」那塊是當初清政府為保護明孝陵文物豎立的「特別告示碑」,而且是專門寫給外國人看的,因使用了六國外文鐫刻,故又稱「六國文字碑」。
有趣的是,為了方便前來造訪的中外遊客,100多年前明孝陵就開出了時尚的「奶茶店」——內紅門茶攤。「明朝滅亡後,明孝陵仍有留守的守陵太監。守陵戶就住在門外兩側。同治十二年(1873),清政府重建了守陵戶的房舍,在門旁兩側張貼禁止樵牧的保護告示,並種植梧桐數株。守陵人順勢在樹下開起了『奶茶店』,供遊客休憩。內紅門茶攤,算得上明孝陵最早的休閒服務設施了。」
南報融媒體記者 李子俊
作者簡介:
王韋,副研究員,畢業於南京大學歷史系中國古代史專業明清史方向,現任明孝陵博物館研究部主任。長期從事世界遺產明孝陵、鐘山文化、南京明代歷史文化的研究工作,先後主持或參與《明孝陵之謎》《世界文化遺產文化明孝陵叢書》《鐘山文化之旅》《舊影新說明孝陵》等書籍的撰寫、編輯與出版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