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標題:從白蓮潭到什剎海的時光傳奇
什剎海畔銀錠橋。
乾隆年間《京師生春詩意圖》所繪什剎海一帶的滑冰活動。
電視劇《什剎海》日前在央視一套開播。風景秀美的什剎海是北京的著名地標、網紅打卡地,《帝京景物略》以「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來讚美什剎海的神韻,其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更是早已成為影響北京城市空間布局的重要節點。
百萬年前,奔騰澎湃的永定河宛如一條巨龍,穿越軍都山脈的崇山峻岭,在廣闊平坦的華北平原肆意擺動、宣洩,既造就了肥沃的土地,也留下了大量的湖沼和河流故道。兩千到四千年前,它的一條幹流由現在的老山、八寶山山南擺到山北,向東流經今天的紫竹院、前後三海,至亦莊東南。由於在這條河流故道中有後世的北海、中海、南海分布,故得名「三海大河」。漢代以後永定河繼續向南擺動至今北京城南,此後繼續向南,直至今天的位置。
永定河幹流移道南下後,在故道留下了一片蘆荻彌望、蒹葭蒼蒼的狹長水泊。從金代開始,隨著北京都城地位的奠定,人類活動對自然空間的影響力度不斷加大,這一片水域也經歷了從金代白蓮潭到元代積水潭,再到明清什剎海的演變,完成了由自然空間向人文空間的過渡。
舳艫蔽水的運河終點
金貞元元年(1153年)海陵王遷都燕京後,位於都城東北的這一狹長水泊開始被改造,並被賦予了「白蓮潭」這一詩意的名稱——許是水泊中盛長白蓮的緣故。《金史·河渠志》載:「金遷都於燕,東去潞水五十裡,故為閘以節高良河、白蓮潭諸水,以通山東、河北之粟。」講的是金代為了將山東河北的漕糧運到都城,開通了由中都城通潞水的漕運通道,叫作「閘河」,其主要水源就是高良河與白蓮潭。高良河即高梁河,而白蓮潭則是在「三海大河」故道上形成的水泊。可以說,白蓮潭是見於史籍記載的這一帶水泊最早的名稱。
13世紀初,北方草原蒙古族興起,鐵木真統一了蒙古各部,號稱「成吉思汗」,旋即南下伐金。在長達二十多年的蒙金戰爭中,中都城宮殿毀於戰火。元世祖忽必烈決定放棄金中都城,在其東北建一座新的都城。「逐水草而居」的遊牧民族生活習慣、新的帝國都城對水源的巨大需求,使得原永定河幹流所在的高梁河-白蓮潭水系取代了洗馬溝-蓮花池水系,成為新興大元帝國都城的理想選址。大都城興建之後,白蓮潭的水域被全部圈入城中,其南部水域,即日後的北海和中海,被圈入元大都的皇城之內,成為皇家御苑的一部分;而被隔在皇城之外的原白蓮潭的北部水域,改稱「積水潭」,當地人也親暱地稱其為「海子」。
為了保障都城對糧食的巨大需要,王朝政府必須從長江中下遊等地調運糧食抵京。元世祖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至三十年(1293年),郭守敬獻策並主持修通了通州至大都城的通惠河,引昌平的白浮泉「西折而南,經甕山泊,自西水門入城,環匯於積水潭。復東而折南,出南水門,合入舊運糧河。每十裡一置閘,比至通州,凡為閘七。」至元三十年(1293年)七月,運糧河全線竣工。經過大規模的疏浚,積水潭水面擴大,碧波蕩漾,浩瀚廣闊:東接今天的地安門外大街,北臨鼓樓西大街,南在今地安門西大街附近,西北到今紅聯村一帶。
南方北上的漕船,沿京杭大運河北上到通州後,順著通惠河可直接駛到積水潭。積水潭寬闊的水面上,停泊著密密麻麻的漕船,「舳艫蔽水」。積水潭從此成為京杭大運河北端的終點碼頭。
元代黃仲文《大都賦》描述當時盛況說:「揚波之櫓,多於東溟之魚,馳風之檣,繁於南山之筍。」由南方進京和離京南下的不少人也在京杭大運河最北端的閘口萬寧橋登舟或下船,萬寧橋一時成為水陸交通樞紐。
萬寧橋南北的路旁至斜街(今鼓樓西大街)一帶曾有許多茶樓酒店,不少文人才士時常到此遊覽。元代大書法家、詩人趙孟頫曾有詩詠道:「白水青山引興多,紅裙翠袖奈愁何。只從暮醉兼朝醉,聊復長歌更短歌。」海子畔的鼓樓附近交通便利,商賈雲集,是元大都城最熱鬧繁華的地方。
湖光山影的休閒勝地
明初大都改稱北平,將北部城牆向南移五裡,於是積水潭西北部被隔在了城外。宣德年間又將元代皇城東牆外的一段水道圍在皇城內,從此使通州來的漕船不能直接駛入積水潭。昔日汪洋一片的積水潭逐漸變為細流相連的西海、後海、前海三片水面。積水潭的名字在這一時期逐漸變成了什剎海。
現在積水潭也是元代積水潭遺留。元代積水潭分解以後,西北角留下來的,保留了積水潭的名字,南面大片水域的名稱則被什剎海取代了。
什剎海水面雖然比元朝時減少很多,但在北京城內,能有這樣一大片水面仍是十分難得。漕船不能直達,什剎海雖少了繁華,但也少了喧鬧。有水則秀,有水則活,有水則有靈氣,什剎海又成為都人遊賞的休閒勝地。
明清時,什剎海畔廣植柳樹,寺廟林立,名園密布,有水田數百畝,風光綺麗,富有江南水鄉之秀。明代蔣一葵在《長安客話》中描述:「草樹青蔥,鷗鳧上下,亭榭掩映,列剎相望,煙雲水月,時出奇觀,時都下第一勝區也。」什剎海與北海、中南海雖然水脈相連,卻沒有皇家園林那種人工構築的富麗堂皇,依然保持著幾分自然淳樸的性格。
明清時不少人把這裡比作西湖,讚譽她具有「西湖春、秦淮夏、洞庭秋」之美,《燕京歲時記》中說:「綠柳垂絲,紅衣膩粉,花光人面,掩映迷離,直不知人之為人,花之為花矣。」隨著人文底蘊日漸濃厚,什剎海在明清出現了更多的名稱。除了承襲舊的積水潭、海子等名外,還出現了一些新名。如西湖、北海子、西涯、北湖、蓮花池、淨業寺湖等。周邊一帶明清時期還出現了「西涯八景」之說,即銀錠觀山、譙樓更鼓、西涯晚晴、景山松雪、白塔晴雲、響閘煙雲、柳堤春曉、湖心賞月。
其中銀錠觀山尤為有名,「銀錠」指位於什剎海前海和後海之間的銀錠橋。在橋上遙望西山,山虛水實,虛實相依的意境,為詩人所讚美,被譽為「城中水際看西山第一絕勝處」。清人吳巖《沿銀錠河堤作》寫道:「短垣高柳接城隅,遮掩樓臺入畫圖。大好西山街落日,碧峰如障水亭孤。」
底蘊深厚的民俗淵藪
什剎海南有壯麗皇城,東鄰繁華街市,加上自身景色秀麗,吸引了都城各階層市民前來踏青、遊玩、宴集。與警衛重重的皇家園林和門扉緊閉的私家園林相比,什剎海是北京城內難得的開放性休閒空間,無論達官貴人還是文人墨客,抑或是販夫走卒,什剎海一概來者不拒,可謂「最親民」區域。
自元、明、清以來興起的各種時令習俗加之定期舉辦的廟會,在此相繼展開,使什剎海充滿了煙火氣息。每到正月十五元宵節,什剎海畔都會舉辦燈會,此外,上巳春禊、浴象洗馬、盂蘭盆會、觀蓮賞荷等活動也都成為傳統民俗。什剎海地區湧現了眾多飯館、酒肆、古玩店。現存銀錠橋畔的中華老字號飯館「烤肉季」,便是從什剎海岸邊擺攤發展起來的。
夏季北京天氣炎熱。什剎海水面寬闊,樹木眾多,風光秀麗,遂成為別具一格的廟會式消夏場所。清代文獻《天咫偶聞》中說:「都人士遊蹤,多集於什剎海,以其去市最近,故裙屐爭趨。長夏夕陰,火傘初斂,柳陰水曲,團扇風清。幾席縱橫,茶瓜狼藉。玻璃十頃,卷浪溶溶。菡萏一枝,飄香冉冉。想唐代曲江,不過如是。」
民國時,每到夏季什剎海的集市更加熱鬧,餘棨昌在《故都變遷記略》中稱讚什剎海「昔日荷花最盛,為消夏第一勝地」。20世紀30年代,北京城內形成了兩個最熱鬧的遊樂場所,一處是天橋,另一處就是什剎海的荷花市場。每到荷花盛開前後,長堤兩側席棚鱗次櫛比,眾多商販和雜耍曲藝藝人聚集於此,叫賣和喝彩的聲浪飄滿了什剎海。很多高搭的席棚下設有座位,出售飯食茶點和各種小吃,有餡餅、褡褳火燒、灌腸、蓮子粥、荷葉粥等熟食和菱角、白藕、蓮子、雞頭米、豌豆黃、驢打滾、酸梅湯、雪花酪……品種繁多的食品和雜耍使得遊人流連忘返。
冬季這裡又成了冰床等冰上娛樂活動樂園。明清以來什剎海等處冬至後均有冰床出租,供遊人遊嬉或代步。《燕京歲時記》稱:「冬至以後,十剎海、護城河、二閘等處皆有冰床,一人拖之,其行甚速。長約五尺,寬約三尺,以木為之,腳有鐵條,可坐三、四人。雪晴日暖之際,如行玉壺中,亦快事也。」甚至,「積水潭常有好事者聯十餘床,攜都藍酒具,轟飲冰凌中以為樂,誠豪俠之快事也。」(《倚晴閣雜抄》)
數百年來,什剎海作為北京內城最大的一處對市民開放的水域,是集風景、民俗、遊樂、休閒於一體的重要場所。這裡曾是上至皇親國戚、下至黎民百姓心中共同的樂園,直到今天,仍是京城審美文化的中心和多元文化的集萃地。(王洪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