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設一線上,建築工人們穿梭於鋼筋水泥之間,風裡雨裡節日裡,一錘一釘築起城市的高度;項目管理人員,肩負著責任與使命,兢兢業業,用自己的「辛苦指數」提升了工程的「質量與安全指數」……七夕佳節,記者走訪臨沂各建築工地,採訪他們的愛情故事,這裡沒有花前月下,有的是簡單樸實及情真意切。
周正彬、譚曉平
周正彬、譚曉平:「他去哪兒,我就去哪兒」
周正彬和譚曉平來自四川成都,結婚21年。從2002年離家到建築工地務工至今已有16年,作為木工、鋼筋工,他們一直在一起工作,譚曉平說:「他去哪兒,我就去哪兒」。
周正彬、譚曉平
譚曉平21歲時,遇見了內斂樸實的周正彬,那時的譚曉平只知道,和老實又貼心的周正彬在一起很踏實。相識半年後,兩人喜結良緣,一年半後,他們迎來第一個孩子,讓這個可愛的小家更加溫馨。
16年來,他們輾轉過多個城市,日照、南京、廣州、福建……建築工人幾乎全年無休,一年中僅有過年時才能回家看看,平時想家人了,只能通過電話和微信交流。「孩子今年19歲了,早已習慣我們的工作節奏,也早已學會照顧好自己」,周正彬低下頭,眼眶有些溼潤。譚曉平笑著拍了拍身旁的丈夫,「我家孩子可是大學生,學的是土木工程專業,以後可以為國家設計更高更好的樓房」。語畢,兩個人幸福地笑了。
周正彬、譚曉平
周正彬不是浪漫的人,唯一送過一次花是在2014年的三八婦女節,譚曉平一直記到現在。「送不送禮物其實早已不在乎了,我們兩個人互相照顧,一起努力,挺幸福的,我們正在攢錢買房,讓家裡人的生活越來越好。」
李石、趙亞琦
李石、趙亞琦:「無論多久,我都等他回家」
距離,是愛情中最大的絆腳石,但對於趙亞琦與李石來說,僅僅是甜蜜的負擔。高中相識,2009年兩人再次遇見,趙亞琦覺得,緣分這東西,很奇妙。
李石是臨沂市政集團有限公司的一名項目經理,需常年出差,少則幾月,多則兩三年,照顧孩子和父母的重任全部壓在了趙亞琦身上。遇上孩子學校有事,自己上班脫不開身時,趙亞琦希望李石能陪在身邊,但同樣身為建設人,她理解丈夫。「這麼多年習慣了,我們都是為了這個家,他在外好好工作,我等他回家」。
李石、趙亞琦
李石每月回總公司開兩次會,趙亞琦極為珍惜見面的機會,和丈夫一起輔導孩子學習,夫妻倆坐在一起說說心裡話,在一起的時間總是過得太快。
甜蜜總比苦澀多,在孩子上幼兒園中班的時候,所在的幼兒園曾搞過一個活動:讓幼兒園裡小朋友的爸爸給媽媽寫封信,借著那次活動,李石在信中對趙亞琦說了許多心裡話,寫了自己人生中的第一封情書。時隔三年之久,趙亞琦回憶起此事,臉上依然洋溢著幸福。
滕飛廷、王慶玉
滕飛廷、王慶玉:「我理解他,就如同他理解我一般」
滕飛廷是一名技術員,負責項目的投標工作,工作節奏十分緊張,經常加班到深夜。當他拖著疲憊的身體回到家時,妻子和兩個孩子早已進入夢鄉。有時碰到哪天剛好工作任務輕時,滕飛廷會快速跑回家,給他兩個可愛的孩子講講睡前故事,這是滕飛廷一天中最幸福的時刻。
滕飛廷、王慶玉
在滕飛廷工作繁忙時,在家中老人們的有力支持下,妻子王慶玉頂起這個家,她把家裡打理得井井有條。結婚6年來,她從沒抱怨過丈夫的忙碌,「我是一名統計員,因為我們在同一個行業工作,所以他的辛苦我能夠感同身受」。
滕飛廷、王慶玉
一根木頭不足以站立,兩根木頭卻能相互支撐,能支成一個「人」,也能支成一個「家」。在滕飛廷和王慶玉心中,彼此就像是兩根相互支撐的木頭,緊緊相依,屹立不倒。
記者 範舜堯 通訊員 胡雪
[責任編輯:楊凡、李春曉]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9-8025117,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0539-8025117,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