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2日清晨,80歲的曾子其從湘潭大學博學路分岔口踏上通往勤人坡的臺階。
湘潭大學退休老幹部曾子其每天準時去「上班」,這139級臺階,是曾子其從家到辦公室的必經之路。
他的「辦公室」其實是學校的老年人活動中心。辦公室裡,34個筆記本,分成三類:班級、黨建、社團;960個學生的電話號碼,記在泛黃的小本子上;30餘萬字的學生工作文章,厚厚一摞疊在書櫃裡。
湘大宣傳部長易大東告訴記者,曾子其從湘潭大學紀委書記的位子上退休已經19年了,可曾老一天也沒有歇著。他是12個學生班級的志願輔導員,21個學生黨支部和2個學生社團的義務指導老師,數不清的學生叫他曾爺爺。
「學生摔倒了,迷茫了,得有人上前扶一把」
2014年春節,曾子其按慣例逐一給留校學生打電話,詢問是否有困難。賀富川是其中一個。
賀富川的母親2013年過世,家庭極其貧困。他靠助學貸款生活,一學期掛科三門,晚上睡覺白天打遊戲,很少跟同學交流。
曾子其心中焦急,給賀富川發信息、打電話、約他出來聊天。3個月後,賀富川主動給他發信息:「苦寒之人承蒙您的關照,萬分感激。」
賀富川終於打開心門,曾子其鬆一口氣。不料意外又生。暑假,賀富川沒有湊到生活費,想要休學外出打工掙錢。曾子其安慰他:「別著急,先來學校,我來幫你想辦法。」
在曾子其建議下,學校給賀富川發放了臨時補助金。賀富川狀態好轉。他高興地告訴曾子其,自己找了送外賣的兼職,班級一等助學金的名額給了他,沒及格的三科已通過兩科。
賀富川只是曾子其幫助的無數學生中的一個。曾子其給自己布置任務:每周至少與學生談話4次,給10個學生打電話……據不完全統計,退休以來,曾子其找學生談話3900多次,給學生打電話9900餘人次。34個筆記本,記滿了學生的情況。
2013年,在查閱學生入黨申請書時,曾子其發現有學生對黨內腐敗現象不理解,他找來學生黨員談話:「腐敗現象確實存在。一碗米飯,偶爾也會吃到一兩粒沙子,但不能因為沙子就說整碗飯都不好。我們把沙子挑出去就是了。有些人故意醜化共產黨,放大共產黨的缺點,這不對。每個人都有優缺點,共產黨也在不斷糾正自己的缺點……」
事後,2012級會計3班張洋寫下感想:「曾老師的談話是一針營養劑。」
退休後,曾子其指導了21個學生黨支部,寫了26篇黨建文章、10萬字的黨課講稿,與176名學生黨員發展對象進行入黨前談話……
曾子其對學生的關愛與教育,從個人延伸到集體。
2004級編輯出版學班學生是湘潭大學開設該專業後招收的第一批學生。曾子其與班主任一起輔導他們。把學生叫到家裡吃飯聊天,節假日給學生發祝福簡訊,請英語專業研究生給學生輔導英語四級考試,給學生講職業規劃,組織學生開展公益活動……
這是曾子其的「全程育人」計劃——作為志願指導老師,全程參與大學生四年的學習生涯,幫助學生學會學習、做人、做事。
以這種形式,曾子其輔導了12個班級。
實際上,曾子其的「全程育人」並不止四年。
曾子其幫畢業生吳義斌將戶口從湘潭遷往江蘇,吳義斌打電話向曾子其表達感謝,曾子其說:「說什麼感謝呢?你們走出湘大了,還是我的學生。我還得要對你們負責。」
2006級政治學與行政學班在班級總結中寫道:「您不曾在三尺講臺上為我們傳授知識,卻教會了我們比書本知識更重要的、足以讓我們受用一生的東西。」2013級商學院學生黨支部送給曾子其一幅書法——「關心下一代 無私好黨員」。
曾子其心聲——
我是1975年調來湘潭大學的,那時候剛恢復建校,校園裡的樹都是我們親手種下的。一草一木都有情,更何況是對校園裡的學生呢?
轉型時期多種思想觀念衝突和摩擦,一些大學生思想上困惑、徘徊,信仰不夠堅定,價值觀模糊,是正常現象。勤人坡這139級臺階也是我們參與修建的。一個小孩子走臺階不小心摔倒了,我把他扶起來。其實,大學生的成長也如上臺階,摔倒了,迷茫了,得有人上前扶一把。退休了最富裕的就是時間,犧牲一點釣魚、旅遊的時間,找學生談談心聊聊天,講100句,他們能聽進去10句,我就開心了。
「跟學生一起爬臺階,一起成長」
畢業多年的莫志暉,一直都和曾子其保持著聯繫,有什麼煩心事,他都會回到學校勤人坡走一走,和曾子其老師聊一聊。
「作為一名大學畢業生,我覺得現在的崗位好像難以施展自己的抱負。」2002年剛畢業的莫志暉在機務段工作,成天和笨重的機器設備打交道,到學校找曾子其傾訴。
曾子其微笑地看看莫志暉,講起自己的故事:
「1962年我從衡陽紀委調到地委工作。地委幹部需要下基層,而且必須去最偏僻最窮的農村。幹農活沒有牛,靠人拉犁。地委幹部去拉犁,你說委屈嗎?但組織把你放在那個位置,就有在那個位置的道理。正如火車需要螺栓、鋼軌也需要螺栓一樣,需要你的地方,就是你體現價值的地方,條件艱苦的地方,就是鍛鍊你才幹的地方。」
莫志暉聽了曾子其的話,受益匪淺。通過實幹,如今的他已經成為廣鐵集團的一名中層領導幹部,在更為廣闊的舞臺展示作為。
講故事,是曾子其對學生進行教育的最有效的方式之一。
2011年12月9日,曾子其在與17名發展對象進行入黨前的談話以後,特地給每人送了一本黨章,並囑咐他們寫學習黨章的心得。
公共管理學院一名學生寫道:「作為一名預備黨員,在此之前我從未認真讀過黨章,對此我感到羞愧。」
竟然還有學生黨員沒讀過黨章?
他又找來十個學生黨員談天。
「我給你們一人送半本黨章。」
「半本黨章?」學生面面相覷。
「黨章兩元五一本,十本是二十五元,一半是十二元五角。」說著,曾子其掏出12.5元錢放在桌上。
學生不解其意。曾子其說:「十本黨章我不是送不起,一本黨章你們也不是買不起。你們是黨員吶!不讀黨章不懂黨章算合格的黨員嗎?送你們是提醒你們要去讀,送半本是要你們認識你們的責任與義務!」
啟發性教育起到了效果。談話後,2010級檔案學班梁琦趕緊去買了一本《中國共產黨章程》,認真讀完。她說:「這是我人生中擁有的第一本黨章,它將伴隨我的一生。」
學生願意接受曾子其的教育,在於他以心換心。學生吳文博隨口說了個回家時間,曾子其記下了,到那天給他打電話詢問安全;他記下掛科學生的補考時間,提醒他們抓緊時間備考;學生感冒了,他發簡訊,提醒他們吃藥,多喝水。
曾子其的教育,不是居高臨下的指責和要求,而是平等參與。他組織2010級公共事業管理班學生整理樹林,掃落葉、砍樹枝,自己全程參與。他帶領2006級政治學與行政學班學生愛心助學。「去鄉村小學送書,很破的中巴車,難走的泥濘路,70多歲的曾老還是義無反顧與我們同行。」學生洪方圓說。
曾子其心聲——
作為老幹部、老黨員,幫助青年人學習、做人是我們的責任。但怎麼幫?方法尤其重要。
我的體會是,首先得與學生做朋友。不是朋友怎麼交心呢?不交心怎麼能夠了解學生對症下藥呢?
做朋友,要交心,就要平等,不能居高臨下,要平視不要俯視,要多站在學生的角度思考問題,要多為學生服務,讓他們信任你,依賴你。
做工作好比釣魚,還要有耐心,沒耐心是釣不到魚的,急於求成,沒有耐心也是幫不好學生的。學生不愛聽枯燥的大道理,講故事是一個好辦法,學生把故事情節聽進去了,那藏在裡面的道理自然也就聽進去了。
樹立共產主義的信仰不是一陣子的事情,是一輩子的事情,活到老要學到老,我們不能只要求學生有信仰,自己沒信仰,或者自己的信仰不堅定,我們要跟學生一起爬臺階,一起成長。
「我想為黨活一百歲」
這些年,這139級臺階曾子其走了不下5000次。但他,不是一個人在攀登。
2004年,曾子其找到退休教師歐陽仁寰、尹子立、曾強,邀請他們參加自己的「全程育人」計劃。
給學生開講座,和學生商量義務承包樹林,讓學生開展暑期社會調查……四位老師一起為學生的成長盡力。
歐陽仁寰很是佩服曾子其。「在我們四人中,他做的工作最多,貢獻最大。『全程育人』工程我參加了兩屆,曾子其比我年紀大,卻沒有半點休息的念頭。他不僅自己做,還總是『引誘』我們這些『老傢伙』參加他的活動。」
老同志的工作不僅是「全程育人」,參與的人也不僅四個。全校共有老同志的學生聯繫點39個,其中學生班級20個,學生社團5個,學生黨支部14個。
「我校有學生黨員近7000人,學生黨支部150餘個,有很多事可做,需要很多人去做。」2011年,曾子其與學校老乾黨支部商量,促成老乾黨支部與化工學院學生黨支部對接。曾子其組織「五老」骨幹組到每個學院聯繫1-2個學生班級,指導班級開展「人生理想」「誠信為本」等主題教育活動。
受曾子其影響的,還有很多青年教師。
「賀富川差點棄學,是曾老挽救了他。不厭其煩找他談話,不僅從思想上、還從物質上去幫助他。賀富川是我院學生,這些本是我們該做的事情。」材料與工程學院黨委副書記楊建軍從曾子其身上學到了做學生工作的方法。
商學院原黨委副書記歐定餘收藏了曾子其十幾張「小紙條」。
2004年,歐定餘接任院黨委副書記一職。一天,曾子其交給他一張信紙,手寫的「學生黨建如何做得有特色」,列著四條建議。
端詳著紙條,歐定餘又感激又感動:「我知道學生黨建工作的重要性,也想做好這份工作,是曾老給了我很好的啟發和建議。」
歐定餘在副書記崗位上工作了10年,學生黨建工作的特色與建議,曾子其都用一張紙寫下來,交給歐定餘。這樣的「匯報」每年兩次。
歐定餘說:「我卸任時,曾老又接著把小紙條寫給了我的接替者,曾老的小紙條見證了一顆對黨的事業赤誠的心。」
曾子其還曾一手創辦了《就業指導通訊》,並主筆就業通訊279期。曾在招生與就業指導處工作的申永豐老師說:「曾老師將一些招聘信息及時傳遞給畢業生,我們作為談資的就業案例,也被他寫進通訊裡。後來在他的帶動下,遇到一些有意義的就業案例,我們就主動提供給他。每年畢業季,曾老師會到畢業生寢室,與他們座談。這也成為處裡的工作方法。」
學生工作處副處長胡陽有一次看到曾子其一篇關於學生黨建工作的數據分析,得知曾子其把學校所有關於學生黨建的網站都看了一遍從中統計出來,感慨不已:「曾老做工作細緻很認真。我跟他說,『您要保重身體。』他說,『越有事給我做,我就越健康、越長壽。』他做的雖然都是小事,跟學生談談心,講講故事,解決一些小煩惱,但是,誰又能否認,這其實是一項偉大的事業,是影響學生一輩子的大事情,是關係到我們人才培養的大事情?曾老是無薪酬的志願輔導員,甚至比我們專職輔導員做得還多還好。曾老每天都在為了學生的成長辛辛苦苦爬臺階,我們老師有什麼理由不努力爬臺階呢?」
曾子其心聲——
我們老乾黨支部離休幹部周雲映89歲逝世時,向黨組織提出,再交12年黨費,以示自己為黨活了100歲。
周老是我最敬佩的黨員,我也想像他那樣,為黨活100歲。
鐵打的校園流水的學生,一屆屆學生湧進來,流出去。我希望這水乾乾淨淨來,乾乾淨淨走。學校裡有個畫眉潭,學生好比是潭裡的水,要保持池塘的清澈,就需要大家一起來淨化環境去除雜物。一個人的力量是有限的。幫助學生成長也需要校園裡的人全員參與。
那首歌唱得好,人人都獻出一份愛,世界將變成美好的人間。(本報記者 唐湘嶽 本報通訊員 周彩麗 姜藝 向雅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