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看6月檔的豪華陣容,數輿君覺得自己七月的花唄,一定很難還。
相信有許多喜歡電影、甚至研究過編導的朋友們多少接觸過一些拍攝剪輯的「黃金法則」。就算作為一個觀影小白,數輿君也能隱約體會到,電影製作的過程中的鏡頭擺放,素材拼貼一定會有一些門道。然而,這些不可觸碰的「紅線」,真的會給觀影體驗造成很大的影響嗎?在網上衝浪一波,讓數輿君驚訝的不僅是《千與千尋》要在國內上映了,更是有學者對違背電影製作的基本法則所產生的影響進行了研究。跳出了電影製作的範式,統計數據會「說」出怎樣的結果呢?
George V. Kachkovski等人在今年3月31日於Communication Research發表了一篇文章:《探究180度原則的違背對電影觀影偏好產生的影響》(Exploring the Effects of Violating the 180-Degree Rule on Film Viewing Preferences),這篇論文研究了一條關於電影製作的基本法則——180度原則的違背帶來的對觀影體驗的影響。
什麼是180度原則?
每一個電影場景(scene)都由幾個鏡頭(shot)組成,一個鏡頭指攝像機中獨立的,沒有被打斷的視頻片段。鏡頭之間的過度銜接被稱為「剪輯」(cut);而電影製作人的任務,就是將這些鏡頭按照特定的規則組合起來,使之變得有意義,並且觀眾可以輕鬆,愉悅地跟上視頻敘述的邏輯。為了達成這個目的,製片人們創造了一些列電影剪輯的規則,這些規則統稱「連戲剪切(continuity editing)」。而連戲剪切的中心,就是180度原則。
180度原則被用於不同電影鏡頭間的銜接,確保鏡頭轉換足夠順暢。當兩個演員正在交談時,在他們之間會出現一條想像的軸線。如果攝像機越過這條軸線,則被認為是打破了180度法則。然而打破了180度法則會被認為將對觀感產生不良的影響。
(圖片來源:https://nofilmschool.com/2018/12/techniques-will-keep-you-breaking-180-degree-rule)電影製作人群體普遍認為違背180度原則會使觀眾難以通過熒幕形成關於場景的空間概念,這會影響觀影體驗。但是,支持這一立場的經驗證據始終不足。
在已有的研究之中,仍然還有以下三個問題沒有解決:
第一:觀眾能夠注意到180度法則的違背嗎?
第二:如果這種違背是可以探測到的,那麼這會對觀者的主觀體驗造成怎樣的影響?更重要的是,180度原則的違背是否如同期望的那樣,引起了觀者的疑惑和失衡感?
第三:這種違背是否降低了觀影體驗?
這個研究,就是要解決這些問題。
(圖片來源:網絡)George V. Kachkovski等人的研究主體由三個實驗構成,第一個實驗評估了觀者能夠認識到180度原則違背的程度。
01 實驗一:違背現象的識別研究人員徵集到35個在讀學生(年齡在18至26歲之間,平均值為20.40, 12 名男性)參加了該項實驗。在所有的實驗中,樣本被設計成每個條件至少30人。
在英屬哥倫比亞大學電影製作與劇院的學生的幫助下,研究人員拍攝並剪輯了12組視頻。參與視頻製作的學生並不了解實驗的細節。每一段視頻包括了兩到三個正在互動的對象,且情節各不相同,皆為二到三人間的喜劇小品。兩名男演員與三名女演員被選中參與拍攝。視頻中的音樂使用皆不涉及版權問題。
每組視頻都包含兩個版本,不同版本間只有兩個鏡頭是不同的,在製作視頻時,電影攝影技師被要求在兩個版本的視頻中,分別以遵循和違背180度原則的方式去組織這兩個鏡頭。演員被要求儘可能地做到兩次拍攝的表演是一致的。電影攝影技師被要求讓兩個版本視頻中所有演員,物件在屏幕上出現的時間是相同的,且他們的相對位置是一樣的,只是在剪輯中產生了跳躍的效果(flipped)。
這樣就產生了兩個版本:違背版與非違背版。為了保障在兩版視頻的鏡頭中沒有出現新的信息,之前的遠景鏡頭涵蓋了儘可能多的背景與周邊的物件,這樣以來,被試判斷的不同就不會是由於鏡頭中物件的不同而引起的。12組小品被編輯成30秒的長度,每一個鏡頭的平均長度為2.5秒(標準差為1.31秒)。
那麼實驗是如何進行的呢?簡單地說,研究者使用了少量的圖片來演示當一個剪輯違背了或沒有違背180度原則看起來會是怎樣的。
被試在實驗中需要在電腦上觀看12個視頻,其中六個視頻在製作中違背了180度原則,另外六個則沒有,這兩組視頻的情節內容是不重複的。在察覺到視頻中出現了180度原則的違背情況時,被試可以通過按下鍵盤上的空格鍵來進行反饋。當實驗完成,被試將被進行評估。
怎樣算是成功識別了180度原則的違背情況?在違背的情況發生且進入到下一段剪輯之前按下按鈕會被記入次數。這個時間範圍被稱為「關鍵點」,在未違反180度原則的視頻內的對應鏡頭出現的時間段也叫關鍵點。這個關鍵點的持續時間平均為2.78秒(標準差1.32秒)。也就是說,研究人員判定是否計入「識別」有兩個標準,第一,違背情況發生;第二,在關鍵點之內按下空格,給予反饋。
(圖片來源:網絡)被試的反饋中,來自違背了180度原則的關鍵點的佔42%,來自沒有違背180度原則的關鍵點的佔8%(Table 1),Wilcoxon非參數秩檢驗的結果為Z(34)=5.08,p <0 .001。
換句話說,當180度原則的違背發生時,沒有經過訓練的觀者在關鍵點中識別出違背行為的可能性大致是沒有發生違背行為的視頻的四倍(0.417與0.083)。
(Table1 圖片來源:論文原文)此外,很重要的一點是,儘管被告知了180度原則的相關信息,被試僅識別了所有違背現象發生的關鍵點的42%,對於剩下的58%則沒有進行反饋。這個數值應該是偏高的。還有十二分之一的關鍵點被誤判。在被告知如何識別的情況下,仍有超過一半的違背行為沒有被識別出來。這預示著180度理論的違背產生的負性影響在能被察覺的情況下,可能也是相當細微的。實驗2、3將會進一步探索這個結論。
02 實驗二:違背行為引起失衡的本質180度原則的違背具體如何影響觀者的觀感,在目前的文獻裡尚未有清晰的表述。但是此方面的專家已經認識到了違背原則會使「在戲劇性時刻(dramatic moment)」的「動態感(dynamics)」被破壞。」總的來說,觀者會因為180度原則的違背而對視頻內容感到「迷惑(confused)」和「失衡(disoriented)」。
研究人員使用了認知行為學框架,讓被試自己來定義「迷惑」和「失衡」,並據此歸納出被試定義的共性。
研究者徵集了62名在讀學生(年齡在17至2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6歲,17名男性)參與了本次實驗。與實驗一類似,被試觀看6個出現了180度原則違背情況的視頻和6個沒有違背180度原則的視頻,不過在此之前,被試並沒有被告知任何有關180度原則的信息。
研究問題二探究的是當視頻出現違背180度原則的情況時,觀者是否更能識別出這些關鍵點。
結果表明,在違背了180度原則的視頻中,8%的關鍵點被認為是「疑惑的」或者「失衡的」,而在對應的非違背組的6%被標記為「疑惑的」或者「失衡的」。
(Table2 圖片來源:論文原文)儘管統計數據十分顯著,違背行為發生對引起「迷惑」與「失衡」影響的效果仍然較小。雖然效果微弱,該實驗的結果仍然與已有的實驗相一致。認為觀眾對視頻的空間理解會被180度原則的違背影響。這就是說,「疑惑」與「失衡」會引起空間理解建立的困難。
03 實驗三:對於「不違背」的偏好Levin和Wang(2009)認為比起新手,資深電影製作人更容易違背180度原則。這也許是由於資深電影製作人可能認為違背這些規則不會降低觀眾對電影的欣賞度。Levin和Wang(2009)還認為資深電影製作人會以一種超越經驗法則的手段有意地違背180度原則,使空間信息的突出程度增加或減少。因此,儘管資深電影製作人會違背180度法則,這種違背行為的結果,對於資深者和新手來說,都是一樣地維持了觀眾的空間理解。在實驗三中,研究人員想要調差觀者是否會更喜歡沒有違背180度法則的視頻。
(圖片來源:網絡)研究人員徵集了92名在讀學生,(年齡在17到29歲之間,平均年齡為20.30歲,29名男性)參加測試,其中26名負責對實驗一中的12個視頻材料進行重新分組。實驗1中的12組視頻被配對為六對。為了創建這六個配對,有26名在讀學生被要求在電腦上觀看並對視頻進行排名。通過滑鼠操作,將12個視頻的快捷方式由左到右排列這些快捷方式代表了從最不受歡迎的視頻(屏幕左側)到最受歡迎的視頻(屏幕右側)的每個視頻。每個視頻的排名順序被記錄為1(最不受歡迎)到12(最受歡迎)之間的值;(Figure1)試驗人員對視頻進行配對,使配對視頻的平均值差最小。這26名評估員沒有參與後繼的實驗。
(Figure1 圖片來源:論文原文)那麼實驗是如何進行的呢?
被試被隨機要求觀看三種視頻組合:(a)非違背/非違背(旨在檢查觀看次序的影響效果);(b)非違背/違背;(c)違背/非違背
被試被要求觀看了6對視頻並且在看完每對視頻時,通過按下鍵盤左鍵(A)來選擇先看到的視頻,或者按下鍵盤右鍵(L)來選擇他們看到的第二個視頻。每對視頻的呈現順序都是隨機的。被被試者選中的視頻被編碼為1,沒有被選中的則編碼為0。接下來,計算每個參與者對違背組視頻的平均偏好,研究人員稱之為偏好指數。視頻的偏好指數越高,說明選擇它的用戶越多。如果視頻的平均偏好指數超過0.5,則說明超過半數的用戶選擇了該視頻。
結果與討論實驗3想要回答違背180度原則是否會降低觀影體驗。
首先,沒有證據表明被試更傾向於選擇在每一對中先出現的視頻(平均偏好指數為0.462,標準差為0.186),t(30) = −1.13, p = .269, dz = −0.20.
其次,有違背180度原則情況的視頻受到了更多的偏好(平均偏好指數為0.519,方差為0.222)單樣本t檢驗的結果表明這個分值在統計學意義上沒有顯著高於0.5。
總的來說,實驗結果表明被試沒有對未違背180度原則的視頻產生偏好。
總結批判地說,與電影界公認的智慧背道而馳的是,當前的研究發現觀眾對視頻的偏好不受180度原則違背與否的影響。這表明了儘管在有利條件下,180度原則的違背現象可以被識別,也會引起「迷惑」和「失衡」,但它們不會影響到觀者對該視頻的喜愛程度。
除開已經得到的結論之外,研究人員還做了進一步的討論。
為什麼違背現象對「疑惑」和「失衡」的影響如此之弱?研究者認為可能是因為當違背現象發生時,它們根本沒有被注意到。
本實驗沒有被設計去檢驗為什麼有6%的非違背剪輯會被觀者判定為「迷惑」,這可能是因為其他任何的因素,比如演員在場景變換時缺少交流,或者小品中不易理解的笑點等。
一項研究(Speed & Vigliocco, 2014; Vinson, Engelen, Zwaan, Matlock, & Dale, 2017; see also Mannaert, Dijkstra, & Zwaan, 2017)表示,時空的表徵可以十分細緻,但在電影,媒體等環境中,這種表徵是可以不用出現的。Smith(2012)認為,對於電影敘事中最重要的元素而言,這種費力的認知是多餘的。以一種達到「連續性」感知的方式編輯場景,並不是要構建一個詳盡的時空表徵。相反,它是為了讓觀眾把注意力轉移到與故事相關的視聽細節上。
綜上所述,
180度規則的違反似乎不會對觀眾的電影偏好產生影響,儘管參與者確實認為這些違反規則的行為比同一視頻的非違反版本稍微更令人困惑和/或失衡。這表明180度規則對於保持視頻平滑的連續性並不是必不可少的。這可能是因為連戲剪切根植於流暢地將觀眾的注意力轉移到與敘事時刻相關的元素上。想要違反180度規則的電影人應該明白,雖然它可能會造成非常小的方向感迷失,但它不會減損觀眾對電影的偏好。
(圖片來源:網絡)雖然結果可能會讓很多人驚訝,但數輿君想說的是,這也側面證明了一個道理,那就是藝無定法。沒有絕對的規則,只有理想的效果。不管是作為編導,還是作為觀眾,我們沒有必要過分得套用理論與規則去對影視作品進行解讀分析。相對的,作品帶給我們的審美愉悅和心理滿足感才是第一位嘛。
撰文:遊皓文
排版:遊皓文
校對:張華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