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畫片裡的鯨魚總是黑色的,光滑的,還有光澤。
但是,如果你在現實生活中見過鯨魚,你就會發現,現實中的鯨魚看起來並不是這樣光滑。
事實上,像座頭鯨和南露脊鯨這樣的鯨魚,身上往往覆蓋著大片白色或灰色斑塊,非常突兀,就像「牛皮鮮」一樣貼在皮膚上,而這些凸起物其實是一種生物:藤壺。
說起藤壺,可能大家並不熟悉,但說起它其他的名字:佛手螺、狗爪螺、海雞腳等等,很多人就會恍然大悟。
藤壺是網紅食物,很多吃播都曾介紹過這種美食。因為長相怪異,但味道鮮美,也被西方人稱作「來自地獄的美食」。
藤壺的種類很多,比較常見的就是帶外殼的藤壺,因此很多人認為藤壺屬於貝殼一類的生物,但實際上,藤壺屬於節肢動物門,和蝦蟹親緣關係更近。
藤壺是如何攀附在鯨魚身上呢?
從技術上來說,藤壺是一種「寄生物」,而且是最有追求的寄生蟲。
藤壺的一生經歷三個階段:浮遊、無節幼體和腺介幼體。
也就是說,它並不是一出生就有外殼的,當還是幼體的時候,藤壺居無定所隨波逐流,一旦遇到合適的寄主,就會在寄主身上定居下來,長出堅硬的外殼,幾乎一輩子不會再挪窩,開啟自己的固著寄生生涯。
藤壺雖然是雌雄同體,但大多數是異體受精。
成年後的藤壺都有自己固定的位置,異體受精似乎有些難度,好在它們都是群居的,因此在繁殖的時候,藤壺只要用一個可伸縮的細管,將精子植入到周邊的藤壺中,就可以完成交配。
然後藤壺將這些卵排入海域中,據統計一個藤壺能釋放多達20000個卵,這些卵能在水中存活數周。而且藤壺也很會選擇繁殖的時間,往往在鯨魚的繁殖季節繁殖。
當鯨魚遊過密密麻麻的藤壺幼體時,幼體似乎收到一種化學信號,告訴它們是時候選「寄主」了。
挑選居住環境,幼體非常挑剔。
它們用自己的觸角先爬上鯨魚的身體,選擇一塊自己相對滿意的位置,適應一下,若一段時間後覺得這個地方不滿意,只要幼體還未發育完全,它就會再次選擇,直到滿意為止。
最後它會分泌一種膠體,將自己固定在這個位置,發育長出外殼,開始寄生生活。
一般來說,鯨魚頭部、下巴、背部是藤壺最喜歡的位置,但不同種類的藤壺有自己的喜好,會選擇特定的寄主,特定的寄主部位來寄生。
例如有一種藤壺叫Cryptolepas rhachianecti, 僅附著於灰鯨。還有的藤壺喜歡附著在烏龜或者峭壁上,但幾乎沒有藤壺喜歡鯊魚。
那為什麼不選擇鯊魚為寄主呢?
這就要簡單了解下藤壺和寄主的關係。
如果藤壺生活在峭壁上,就會伸出蔓肢,在海洋中濾食;
如果生活在活物上,以鯨魚為例,那麼它們之間的關係則被稱為共棲關係,即一個物種從相互作用中獲益,而另一個物種不受影響。
獲利的顯然是藤壺,可以直接獲取鯨魚身上的營養物質生存,也可以搭乘這樣的免費交通工具,伸出蔓肢捕食。
雖然藤壺是寄生的,但對於鯨魚來說沒有造成實際的傷害。
很多人認為,一頭成熟的座頭鯨能攜帶多達500公斤的藤壺,難道不會給鯨魚的旅程帶來沉重的負擔嗎?
顯然對於龐大的鯨魚來說,這個重量幾乎可以忽略不計。
唯一談得上好處的,就是在和別的鯨魚打架的時候,寄生的藤壺是一種堅硬的利器。
再來聊聊為什麼藤壺不選擇鯊魚。
細心觀察,藤壺一般會選擇的寄主,似乎遊泳的似乎都不是很快。不會動的峭壁,比較緩慢的烏龜,還有遊得比較悠閒的鯨魚。
為什麼不選擇鯊魚?
首先,鯊魚遊泳速度太快了,會影響藤壺的固著;其次鯊魚的皮膚比鯨魚的光滑,而鯨魚的相對粗糙一些,褶皺也比鯊魚多,更適合藤壺黏連。
最後
藤壺雖然對於鯨魚來說,沒有特別大的好處,但對於我們人類來說,卻是識別鯨魚最好的身份證。
鯨魚被大片藤壺寄生後,會形成一種獨特的紋樣,而且這種紋樣在鯨魚一生中都不會改變。
藤壺的印記,成為我們研究、鑑定和保護時的工具。
根據這些紋樣,也使得我們更容易識別水裡的鯨魚種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