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來越多移動緩慢的動物都採用防禦外殼來保護自己,防止自己被捕食者吃掉。不過捕食者們也沒有「坐以待斃」,越來越多的捕食者都成為了「破殼者」,它們能夠用巧妙的方法來破壞這些動物的外殼,從而吃掉它們。
海龜用堅硬的龜殼來保護自己,蝸牛、蛤蜊、貽貝和其他軟體動物也用殼來保護自己。軟體動物柔軟、沒有骨骼的身體被一種叫做外套膜的皮膚覆蓋。外套膜裡的腺體組織產生特定的物質形成殼。這些物質包括了一些礦物質。這些礦物質來自於軟體動物的食物、水和它們所生存的環境中的沙子和土壤。
蝸牛看起來將殼馱在後背上,但實際上它身體的大部分都在殼裡。如果受到威脅,蝸牛會將頭和強有力的腹足收進殼內。許多種類的蝸牛用腹足末端的堅硬鱗甲封住殼的開口。名為帽貝的海蝸牛具有功能像吸杯一樣的腹足,這種腹足可以幫助它們緊緊夾住巖石,這樣它們就很難被撬離巖石了。
蛤蜊、牡蠣和貽貝都是雙殼類動物:殼分為兩個部分的軟體動物。在兩個部分的連接處有一個較合部。不同種類的雙殼動物可以將殼部分或全部關閉。許多軟體動物深深地鑽入到沙子或泥土中躲避海鳥這樣的掠食者。名為石鱉的軟體動物長有由8個鱗甲組成的殼。
石鱉吃海藻時用它寬大、扁平的足抓住巖石,它牢牢地抓住巖石以防海浪將其衝走。如果掠食者想要把它從巖石上拽下來,石鱉就會蜷縮成一個以鱗甲為盔甲的球。近年來,研究者發現一種生活在深海海底的蝸牛竟然穿著金屬盔甲。這種蝸牛不但具有保護性的殼,而且還有特別堅硬的皮膚。它的殼由包括鐵元素在內的多種礦物質構成,堅硬的殼保護了蝸牛柔軟的身體。
當動物的種群隨著時間的推移而發生變化時,它們改善了自己的防禦方式。與此同時,掠食者種群也在進化,它們改進了身體的某些部位和生活習性,這幫助它們戰勝獵物的防禦手段。這種進化突出體現在掠食者擁有了巨大的牙齒和強壯的爪子。例如,鯊魚和鱷魚能夠毫不費力地咬穿海龜的殼。然而,有時這需要特殊的行為方式。
例如,兀鷲知道如何打開鳥龜的殼。而兀鷲生活在歐洲和亞洲的部分地區。兀鷲主要以動物的骨頭為食,這些動物骨頭是其他動物殺死獵物後留下的。為了吃到骨頭裡的精髓,兀鷲把骨頭帶到高空中,然後把它扔到巖石上將骨頭摔碎。兀鷲也用同樣的方法來打碎烏龜的殼。
海鷗也使用這種行為。它們把蛤蜊和其他有殼的動物抓到空中然後把它們扔到巖石或公路上。同樣地,烏鴉也將蝸牛扔在堅硬的表面上。歌鳩用喙叼住蝸牛並將它們撞擊到歌鳩最喜愛的巖石上。這種巖石被稱作歌鳩鐵砧。
名為食蝸牛鳶的鳥是以它的飲食習慣命名的。這種鳥幾乎只以蘋果螺為食。它細長、鉤狀的喙輕鬆地插進蘋果螺螺旋形的殼中,喙鋒利的裂口剪斷蝸牛的肌肉,將蝸牛從殼中拽出來。
是生活在海岸上的一種鳥,它以貝殼類動物為食,經常在海床上尋找微微張開貝殼的貽貝和牡蠣。蠣鷸將細長、鋒利的喙刺入這些開口的貝殼中,迅速地切斷能夠控制貝殼開關的肌肉。蠣子也能通過猛擊貝殼外部鉸鏈的方式來打開貝殼。
用它粗糙的舌頭在蛤的貝殼上鑽孔的方法來刺穿蛤的盔甲。海星用它的吸盤包裹住蛤殼並用力向外拉。最後,是在疲意時會張開它的殼。海星立刻將它的胃部滲出並進入到貝殼內,在那裡,它將蛤食入消化。
甚至能用它的胃部包裹海膽的刺。向日葵海星體型較大,它能吞食海膽並把它消化,然後「吐出」殼和刺。扳機魚也吃海膽。它抽打海膽,拔下海膽的刺,然後用它鋒利的牙齒咬穿海膽的殼。哺乳動物也已經找到突破獵物盔甲的方法。例如,一種與鼬鼠很像的名為魚貂的動物,迅速地翻轉多刺的豪豬以便能攻擊它們柔軟的下腹。狼、狼獾和北美大山貓也捕食豪豬。海獺會將一塊石頭帶到海底,把它當做錘子將名為鮑魚的海蝸牛逼下巖石。
動物界的被捕食者以及捕食者之間一直都在競爭著,當獵物進化出防禦性外殼以後,捕食者就必須擊碎防禦性外殼,否則這些動物們將會餓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