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過多年發展,腕上可穿戴智能設備領域目前大體形成了三大品類:
以 Apple Watch 為代表的,能夠獨立安裝 APP、具備通話聯網功能和較強獨立使用能力的真·智能手錶;
多數安卓手機廠商及可穿戴設備廠商推出的 RTOS 智能手錶,特點是具備基礎的運動、健康、通知乃至支付功能,續航能力優於真·智能手錶,但基本沒有聯網、通話及獨立使用 APP 的能力,使用上較依賴與手機的配對;
以小米手環、榮耀手環為代表的智能手環產品。
其中第二類的 RTOS 智能手錶由於功能相對簡單、獨立使用能力不強,與目前的智能手環在功能上較為接近,又被許多人戲稱為「大號手環」。
當然調侃歸調侃,智能手錶畢竟在產品質感和屏幕顯示面積上相對手環有著明顯優勢,唯一的劣勢就是價格,那麼如果能做出一款基本功能到位,擁有手錶外觀和接近手環價格的產品,那無論對手環還是手錶市場都是巨大的衝擊,而最近發布的、首發 269 元的 Redmi Watch 似乎就是這樣一款產品。
包裝/外觀
Redmi Watch 採用一個簡單的黑色紙盒包裝,除了手錶本體外附帶說明書及一個磁吸式充電器。
外觀方面,Redmi Watch 採用了方形錶盤設計,上方覆蓋有 2.5D 玻璃,整體做工質感並不輸 8、900 元的競品,只是手上這款典雅黑的配色有些過於低調穩重了,換成象牙白之類的配色外觀會更加分。
屏幕是 Redmi Watch 在對應價位產品中的一大優勢,它配備了一塊 1.4 英寸、320 × 320 解析度的 LCD 屏,PPI 也達到 323,無論是顯示面積還是細膩度都與比它貴幾百塊的競品無異,在瀏覽通知消息時相比手環更是有明顯優勢。
美中不足的是沒有採用全面屏設計,雖然 Redmi Watch 大部分情況下以黑色背景顯示內容並看不出來,但如果切換到彩色背景的錶盤還是會暴露屏佔比的不足,這也是發布會過後被吐槽最多的一點。
錶帶採用的是卡扣式橡膠錶帶,支持更換官方提供的其他配色的錶帶,表身背面嵌有心率傳感器。
表身右側是 Redmi Watch 上唯一一顆功能按鍵,息屏狀態下短按是喚醒屏幕至錶盤界面,再次短按則是打開應用列表,長按呼出小愛同學,長按 3 秒則是呼出系統操作菜單。
Redmi Watch 表身+錶帶總共只有 35g,佩戴起來感覺還是相當輕盈的。
功能體驗
之前在小米決定自己做手錶後,專門在原來的「小米運動」之外開發了一個「小米穿戴」APP,而 Redmi Watch 開機後與手機的配對、系統升級以及許多功能的管理自然也要仰賴這個 APP。
對於一款智能手錶,上手之後少不了要換一個好看的錶盤,Redmi Watch 本身能夠存儲的錶盤僅有 5 款,更多的錶盤需要在 APP 中點開「錶盤市場」後選擇並傳輸安裝到手錶中,目前一共提供了 126 款個性錶盤,風格還是比較全的,不過由於 Redmi Watch 本身屏佔比不高,個人認為一些彩色背景錶盤裝上去以後有一定割裂感。
抬腕亮屏看時間應該算是智能手錶使用頻率最高的功能,Redmi Watch 在抬腕亮屏的響應上沒有什麼問題,屏幕有 6 檔亮度可調,戶外強光下也能夠看清,支持設定 5 分鐘的連續亮屏;不過系統默認設置抬腕亮屏的生效時間最晚至 22 時,用戶需要根據自己的作息習慣設定生效時間段,有一次在這個時間點過後抬起手錶準備看時間發現沒有響應還是挺懵逼的。
核心的運動健康功能方面,日常的步數、卡路裡記錄和久坐提醒自然不用說;呼吸訓練、24 小時心率監測和睡眠監測功能都有,在 APP 中可以查看睡眠記錄以及過去 30 天內的心率數據。
運動模式有 7 個:戶外跑步、室內跑步、戶外騎行、室內單車、自由活動、健走以及泳池遊泳,都屬於比較基本的,對於玩一些稍偏門健身項目的健身達人們來說可能就不夠用了;由於不自帶定位功能,在離開手機的情況下無法記錄運動軌跡。
對比目前市面上智能手錶的主流功能,Redmi Watch 主要是少了血氧檢測和女性健康功能這兩項,有相關需求的用戶可能要注意。
消息提醒、鬧鐘/秒表、天氣、音樂控制功能也都具備,不過除了鬧鐘秒表外都依賴於與手機的配對連接,另外你在試圖喚醒小愛語音助手時也會提醒你需要連接手機才能使用。
然後是個人比較看重的 NFC 功能,支持公交和門卡兩大功能,目前支持的公交卡共 17 張,不過居然缺了我們最需要的深圳通,開卡、添加卡片及充值需要藉助 APP,除京津冀互聯互通卡及琴島通外均需付費開卡;門卡功能方面除了常見的模擬門卡和開通空白卡外,還支持添加米家智能門鎖卡。
續航方面,官方標稱 Redmi Watch 續航時間是 7 天,這兩天使用在各項監測功能全開、日常連接手機、關閉持續亮屏的情況下,每天掉電在 10% 到 14%,大體上能夠確保使用一周,不過這個續航在外出度長假的情況下不帶充電器可能還是不太保險的,在動輒 14 天續航的競品面前也略顯遜色。
充電方面,這裡還沒有進行完整測試,使用配套的磁吸充電器 10 分鐘充入 11%,半小時能夠充入 35% 的電量,從零電量完整充滿大概需要一個半小時。
總結
單純只針對產品而論的話,Redmi Watch 在如今智能手錶的海洋中只能說是基本功能到位,整體水準並算不上突出——考慮到它缺了定位、血氧檢測並且屏佔比和續航水平一般,許多功能依賴連接手機。當然在智能手錶功能越發趨同、創新早已遇到瓶頸的背景下,想要做得多與眾不同其實也難。
不過當結合它不到 300 元的價格來談時,結論就完全不同了。
腕上可穿戴智能設備由於主要聚焦在運動健康領域,屏幕所能夠呈現的內容也過於有限,並不像手機那樣能夠成為所有人的剛需,換句話說,智能手錶/智能手環對許多人而言其實是覺得可有可無的,不用說 2000 元以上的 Apple Watch,即便是最常見的 8、900 元的 RTOS 智能表也不見得能夠吸引這部分用戶買單,這就是為什麼 200 元不到的小米手環自誕生以來每一代都能賣爆——對於多數用戶來說夠用且夠便宜。
而如同文章開頭所說,手環在產品質感和屏幕顯示面積上相對手錶存在劣勢,尤其前者是很多用戶所在乎——手錶歷來有裝飾品的屬性,手環相對聚焦實用層面。說到這就引出了 Redmi Watch 的意義:它將一款實用型智能表的入手門檻降到了足夠低,甚至低到威脅到手環的生存空間,而這必然能夠吸引很大一部分用戶入手嘗鮮,進一步拓展小米在智能可穿戴領域的用戶群並培養用戶對這類產品的使用習慣,從這個角度看,Redmi Watch 倒是很符合小米當年那句「年輕人第一個XXX」的宣傳語。
所以對於 Redmi Watch 的購買建議是,如果你之前已經是智能手錶的重度用戶,那麼它的產品實力可能不太適合替換你手上已有的設備;如果你從沒或者是很少用過智能手錶試圖嘗鮮,亦或是之前是智能手環用戶想要換塊手錶玩玩,那它的確是目前為數不多的選擇。
除了 Redmi Watch,近期榮耀推出的榮耀手環 6(屏幕實際上更接近手錶)、中興推出的 ZTE Watch Live,華米推出的 Amazfit Pop Pro 也都有著相似的定位,它們將會引發 300 元附近價位可穿戴智能產品的新一輪激烈競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