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供電可穿戴手環與增強實現的交互體驗和生物醫療未來

2020-08-27 柔智燴

自供電可穿戴手環與增強實現的交互體驗和生物醫療未來

增強遊戲體驗的智能設備也可以集成到用於生物醫學應用的健身手環中。

華盛頓大學的研究人員正在為下一代計算平臺尋求新功能,尤其是可攜式虛擬實境和增強現實設備的功能。他們最近開發了一種工具,該工具不僅可以改善遊戲體驗,而且還可以集成到用於生物醫學應用的智能手錶和健身手環中。 該設備由稱為AuraRing的可穿戴腕帶和指環系統組成,可連續監控手和手指的運動。它可以檢測到食指的精確位置和位置,甚至可以檢測用戶手的最小動作,以及獨特的手指動作,例如敲擊,輕拂和捏捏。戒指會發出由腕帶拾取的信號,從而可以識別戒指和佩戴戒指的手指的位置和方向。

該環由一圈繞3D列印的環纏繞800次的金屬絲製成。圖片:丹尼斯·懷斯/華盛頓大學。

該環由3D列印環纏繞800次的線圈製成。當電流流過電線時,它會產生一個由腕帶上的三個傳感器檢測到的磁場。運動會導致線圈中的電壓發生變化。比較來自三個傳感器的數據,並將其用於確定手指位置。 &34;工程博士生團隊成員Farshid Salemi Parizi說。

AuraRing可以區分水龍頭,輕拂,還是小捏還是大捏。多種類型的輸入可用於遊戲中的不同動作。圖片:丹尼斯·懷斯/華盛頓大學

&34; Parizi說。 對於遊戲而言,該設備允許某人擁有虛擬實境的化身手,可以模仿他們用實際的手在做什麼。為了在擁擠的地方發簡訊,用戶可以用手指指著並在空中寫字,然後使用設備中的輕拂功能將其作為文本發送。使用磁場還具有在看不見手時允許手指跟蹤的好處。 檢測疾病 該團隊意識到,持續的跟蹤和敏感性可能能夠通過識別出細微的手震來檢測帕金森氏病的發作,或者通過提供有關手部運動鍛鍊的反饋來幫助中風後康復。

該項目的挑戰在於工程師們專注於如何使戒指&34;,而團隊則做到了這一點,使其完全獨立,無需任何智能電子設備,並將感應組件從戒指移至手腕。 "如果您考慮那裡的所有智能事物,它們將無法連續發送信息,因為它們將耗盡電力。我們的系統因為我們正在產生磁場而只是測量來自腕帶的磁場才能連續跟蹤。環上沒有電通訊,也沒有藍牙晶片。

相關焦點

  • VR+體感交互將是可穿戴醫療重要方向
    打開APP VR+體感交互將是可穿戴醫療重要方向 佚名 發表於 2017-01-16 08:25:22 電子發燒友早八點訊:體感交互與醫療健康座談會在杭州正式召開,會議主辦方為杭州豚鼠科技有限公司,會議邀請了尤看運動醫學診所院長、浙江工業大學教授、浙江體育職業技術學院教授、浙江大學慢性病課題組博士/博士後、醫惠科技總監、賽翁思科技創始人、樂刻健身總監、百替生物技術專家等眾多科研學者、行業相關人士進行討論交流,旨在推動體感、可穿戴、醫療健康等不同領域的跨界合作
  • 體感交互、可穿戴與醫療健康的未來
    奧運冠軍+體感交互重新定義體育教學給孫楊、葉詩文等奧運冠軍上課的厲教授表示,體育鍛鍊存在太多不當運動造成的損傷,傳統體育教學質量也存在良莠不齊的現象,而體育運動和教學關係著國民身體和體育素質。如若將最為標準的體育動作標準化輸出為體感動作,做成應用,讓普通運動員和青少年從小以最為正確的方式進行體育訓練,那麼將大大減少鍛鍊中因運動不當帶來的傷害,同時也將極大提高體育教學質量和效率。3.
  • 物聯網之智能穿戴設計
    說到物聯網設計,智能穿戴是其中一大熱點。自2013年,Google 發布了Google Glass 以後,引爆了整個可穿戴市場。智能穿戴是移動網際網路、物聯網時代的關鍵入口,是連接人和物的鑰匙。下面我以人機互動的視角「人、機、環」,從用戶分析、應用場景、智能穿戴現狀及環境三個大的維度分析,最後提出智能穿戴用戶體驗設計的方法一、用戶分析
  • 2020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區冠軍揭曉 溫差發電解決未來可穿戴設備供電...
    來自中國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劉森昊及其團隊設計、研發的「Start Now一觸即發」,憑藉獨特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脫穎而出,摘得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戴森設計大獎冠軍。這批年輕工程師,設想利用人體與外界溫差發電,解決可穿戴設備的供電問題。
  • 基於3D雷射誘導石墨烯的可伸縮微型超級電容器自供電可穿戴設備
    基於3D雷射誘導的石墨烯可伸縮的微型超級電容器,可自供電可穿戴設備由賓夕法尼亞州立大學工程煥宇教授科學與力學系的多蘿西·奎格(Dorothy Quiggle)職業發展教授,教授Huanyu" Larry" 程煥宇教授帶領的一組國際研究人員,已經開發出一種自供電,可拉伸的系統,該系統將用於可穿戴式健康監測和診斷設備
  • 新型柔性可穿戴熱電發電機:效率更高、性能更好!
    導讀柔性和自供電,是目前可穿戴設備的技術前沿和發展方向。最近,美國北卡羅萊納州立大學的研究人員為了提高柔性可穿戴設備中熱電發電機的性能和效率,採用EGaIn 液態金屬互連線連接溫差電元件,這些互連線不僅電阻很低,還具有拉伸和自我修復的特性。
  • 神念科技「創新醫療」 可穿戴產業發展新方向
    而在這樣一個歷史性時期,把運動健身、休閒娛樂和醫療健康方面的可穿戴產品推向巔峰的,是一家專注生物傳感技術的解決方案提供商-NeuroSky神念科技。  他們憑藉生物傳感核心技術,以及傳感器和算法上的優勢,為市面上90%的智能可穿戴產品提供採集心電、腦電、血壓等數據的關鍵技術,讓智能可穿戴產品實現了從0到1的飛躍。
  • 華為OPPO歌爾在列,2020這些可穿戴設備已過醫療器械認證
    2020年,可穿戴領域又迎來了新的巨頭玩家。2020年8月27日,科技巨頭亞馬遜發布了名為「Halo」的智能手環,主要用於健康和健身追蹤。同時,亞馬遜還推出了與之配合的手機App及訂閱服務。這是亞馬遜旗下第一款可穿戴設備,標誌著亞馬遜向醫療健康領域又邁進了一大步。
  • 智能手錶降維競爭之下,華為手環B6的升維方法論
    不過在智慧型手機與智能手錶兩大品類的「降維」衝擊下,功能單一、價格低廉、配置簡陋的傳統智能手環產品逐漸勢微。IDC在分析報告中明確指出,雖然未來五年內可穿戴市場都會保持高速增長,但智能手環類產品的出貨量增長可能將趨於停滯。
  • 歌爾股份深度解析:聲光電深入布局,TWS和可穿戴共助成長
    AirPods 優秀的交互體驗與便捷性逐漸為其創造了卓越的口碑,也為之後 AirPods 和 TWS 產業的爆發埋下了基礎。其 Focus 系列產品不僅配臵了 7 寸觸控屏,還搭載了 800 萬像素攝像頭,2 個 40mm全頻喇叭和 2 個共振反射錐,並能夠支持面部識別和手勢識別控制、虛擬 3D 和低音增強音效以及 2.4G/5G/藍牙 5.0。3. 智能硬體:智能穿戴設備興起,VR/AR 未來可期3.1.
  • 西北工業大學研發可延展壓電能量收集和自供電傳感器件
    【前言】近年來,可穿戴和植入式醫療電子器件得到了快速的發展,實現了血壓、血糖、心率等關鍵生理參數的實時不間斷測量,這為精準數字醫療和遠程醫療技術的進步提供了保障。對於這些醫療器件而言,除了體積小、重量輕等特點外,器件的可延展性和電能供應是使得這些器件成功應用於醫療領域的關鍵所在。然而,傳統電池的大體積和有限壽命等是制約用戶體驗、器件性能和長時間持續工作的主要瓶頸。
  • 和小米手環標準版有什麼區別?小米手環光感版體驗評測
    第一代小米手環在發布時憑藉著僅79元的超低價格吸引了不少消費者,而趕在雙十一之前,小米手環又發布了小米手環光感版,售價99元,成為了目前市場中最便宜的心率手環。光感版的改變只是增加了心率監測功能,價格上相比已經降至69元的基礎版貴了三十,接下來就通過本文體驗來看看多花這三十值不值。
  • 那些能救命的可穿戴設備,都長什麼樣?
    國際數據公司IDC的數據顯示,2018年全球可穿戴設備出貨量達到1.253億部,較2017年增長8.5%,並有望在未來五年以11.0%的複合年增長率持續突破。不過,這一次引領潮流的並不是已經糊了的「三大俗」:智能手錶、智能手環、智能眼鏡。
  • 華為手環4深度體驗:9種運動模式更全面,三大健康管理體系最亮眼
    華為手環4新增錶盤市場功能,配合華為運動健康App,可提供涵蓋經典、運動、趣味、智能以及科技多種類錶盤,後期還會持續上新。消費者可在錶盤市場中選擇適合自己的錶盤,也可直接在手環端操作更換已下載錶盤,非常方便。
  • 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前途無量
    目前,大部分可穿戴生物傳感器主要基於電化學或光學原理。壓電生物傳感技術也被引入,作為監測汗液代謝物的電子皮膚平臺。壓電信號由身體運動驅動,是一種無需外界供電的自供電生物傳感器。不過,可穿戴式壓電生物傳感器作為自供電設備,需要對其在實際應用中的關鍵性能評估,比如準確性和使用時間。
  • 可穿戴生物傳感設備:市場規模超25億美元,可對汗液、淚液及唾液...
    目前,大部分可穿戴生物傳感器主要基於電化學或光學原理。壓電生物傳感技術也被引入,作為監測汗液代謝物的電子皮膚平臺。壓電信號由身體運動驅動,是一種無需外界供電的自供電生物傳感器。 不過,可穿戴式壓電生物傳感器作為自供電設備,需要對其在實際應用中的關鍵性能評估,比如準確性和使用時間。 除了前面提到的汗液或間質液,表皮生物傳感器也可以直接分析皮膚表面。
  • 深視科技發布無穿戴體感交互解決方案 呈現VR時代全新交互體驗
    這種解決方案無需穿戴或手持設備,即可通過三維計算機視覺從場景中識別出人、以及人體的姿態和手勢。在識別過程中,系統會將用戶的姿態手勢信息通過API傳遞給上層應用,用戶可通過最自然、最直接的方式與內容進行交互。這種體感技術在真實與虛擬之間架設了一座便捷的橋梁,可有效提升沉浸式交互體驗。
  • 2020戴森設計大獎中國區冠軍揭曉——一觸即發:溫差發電解決未來可...
    來自中國重慶大學計算機專業的劉森昊及其團隊設計、研發的「Start Now一觸即發」,憑藉獨特的創新性和可持續性脫穎而出,摘得2020年中國大陸地區戴森設計大獎冠軍。這批年輕工程師,設想利用人體與外界溫差發電,解決可穿戴設備的供電問題。
  • 新型傳感器助力醫療可穿戴設備
    數據準確性已經成為眾多創新醫療傳感器真正進入醫療市場的主要障礙,作為醫療健康數據的入口,數據的準確度是醫療傳感器最大的應用價值。醫療傳感器數據的準確度主要取決於傳感器本身特性、傳感器測量方法和位置、背後的算法三個因素。   上海丞電自主研發的肌電傳感器是一種電荷傳感器,具有採樣率高,抗幹擾能力強,濾波效果好的特點。
  • 可穿戴電子設備的特點及其市場挑戰
    定義可穿戴電子設備 可穿戴電子設備可定義為可接收輸入、處理接收的輸入和提供有用輸出的智能設備。 以活動手環的一項功能為例,該功能可接收並處理從傳感器接收的原始數據,隨後生成某個時間內行走步數的報告。 傳感器可對動作進行智能追蹤,分辨是步行還是其他動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