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石串蓮這一名稱不僅僅是根據其外形而言的,這是根據其習慣生長的地方以及它的部分外形而來的,石串蓮喜歡生長在石頭上,到了開花的季節還會開出一串串小小的花朵,這種花的外形與蓮花很相似,就像一朵朵小蓮花依次排列著。
果上葉[Bulbophyiium odoratissimum(J.E.Smith)Lindl.]為蘭科石豆蘭屬植物極香石豆蘭的全草,又名石串蓮、羊奶果、子上葉、石棗子等,主要分布於貴州、雲南、四川、廣西等地,具有潤肺止咳、續筋接骨、消炎止痛之功效[1]。
石串蓮是《貴州省中藥材、民族藥材質量標準》(2003版)收載品種,是來源於蘭科植物雲南石仙桃的乾燥根狀莖和假鱗莖,由此可見石串蓮在貴州是一種很重要的藥材,可以說明其藥效也得到了一定的認定。
貴州這個身份集中了很多的少數民族,果上葉作為苗族、水族、土家族民間常用的鎮咳、止痛藥[2],其藥效確切、愈後良好、不易復發、且毒副作用小,因此不僅受到貴州當地百姓的喜愛,如今,相關學者都將目光放到石串蓮的研究之上。
石串蓮一般生長於山地陰坡的巖石之上,除了貴州省之外,雲南省也有廣泛的分布。石串蓮的採收季節是在夏、秋兩季,採收完畢之後,可以將其洗淨之後貯藏起來,鮮用或者是曬乾均可。
果上葉始記載於《新華本草綱要》,這說明,在中國最古老的一些藥學典籍中尚未果上葉的蹤跡,由於重要的一些醫學典籍的編撰者是中原地區的人,如李時珍、張仲景等,而果上葉卻主要是生長於廣西、雲南這樣的偏遠地區。
因此,了解這種少數民族特有的草本植物也有利於擴充中國草本植物「大家族」,下面我們就去看看關於石串蓮的那些鮮為人知的趣味知識吧。
石串蓮,何以又名果上葉?
石串蓮這種植物喜歡生長在空氣溼度較大的樹上或者是石頭上,根據其主要生長的地區(雲南、廣西、貴州)來看石串蓮葉的生長習性也的確符合該地的氣候條件。根據當地的人說,石串蓮雖然容易成活,但是它生長的速度是很慢的,如果將其從樹上砍下之後拿回家也養不活。
石串蓮作為果上葉的一個別稱具有廣泛的知名度,不過它的別稱可遠不止這一個,主要是因為不同的地區會有不同的文化民俗,尤其是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其文化特點與中原地區更是相異。
在雲南種子植物名錄中就將石串蓮成稱為是小綠石豆蘭;在雲南藥用植物名錄中就將其身為是果上葉或者是小果上葉,這也就是目前的學名;在雲南玉溪地區又稱其為小綠芨;廣西南寧以及雲南華寧地區又稱其為石斛。
而石串蓮這一名稱不僅僅是根據其外形而言的,這是根據其習慣生長的地方以及它的部分外形而來的,石串蓮喜歡生長在石頭上,到了開花的季節還會開出一串串小小的花朵,這種花的外形與蓮花很相似,就像一朵朵小蓮花依次排列著。
石串蓮的學名是叫果上葉,這個奇特的名字也見證了這種奇特的植物,這種植物的奇特之處就在於,在它圓圓的果子上面長著長長的葉子,果子上面長著葉子倒真是一個很罕見的現象,因此根據這一特點就將其稱為是「果上葉」。
石串蓮最重要的部分是其果實,這部分具有重要的藥用功效,也是少數民族民間常用的一種中藥。
石串蓮在中國的資源蘊藏情況如何?
在中國,果上葉的資源並不算豐富。
首先是因為果上葉對周圍的生態依賴性較大,對植被的要求也比較嚴格,果上葉的分布地區很少有適合人活動的環境。相關學者對這一情況進行了實地調研發現分布有果上葉的環境,單位面積有果上葉在0.1m2以下,有的僅有幾株,甚至是1-2株。
其次由於生態環境的惡化以及植被的改變從而影響到了果上葉的生長情況。尤其是近年來對於果上葉的需求量增大,因此就會導致藥農會肆意濫採,這就會使得果上葉的生長環境變得更加糟糕。
最後是一個根本原因,即果上葉的自然繁殖係數較低。果上葉屬於蘭科植物,種子的萌發率很低,主要是依靠生長頂端萌發新的芽繁殖,一年一個生長點只能萌發1-2個芽。
綜上所述,我們得以看出由於外部原因以及內部原因導致石串蓮的資源不夠豐富,加上其本身的生長速度也比較慢,使得其資源蘊藏量日趨減少,而如今已經處於瀕危的程度。
總之,整體上來說石串蓮是一種喜陰的植物,對於土壤的要求也不是特別高,養殖的過程中我們可以將石串蓮栽種到肥沃疏鬆的微酸性土壤中,石串蓮還具有重要的觀賞價值,只要養護得當,它會開出一串小花,密集叢生,甚是好看。
石串蓮中含有白楊素,該成分在多種藥物中發揮了作用,該類化合物在植物中分布廣泛,毒性比較低,是近年來新藥開發研究中一個非常重要的資源[5]。
考慮到部分中草藥中含有毒性成分,即便經過後天炮製等辦法能夠將毒素去除,但是其耗費的成本也很高,因此類似於石串蓮這樣的本身就很有較少毒素的植物將會更受歡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