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三五」轉型發展譜華章
五年櫛風沐雨,五年砥礪前行,時間丈量著發展的進度,也標示出攀登的高度。「十三五」時期是石景山區奮力書寫轉型發展篇章的關鍵時期,百年首鋼正以全新時尚的姿態呈現在世人面前,北京2022年冬奧會正向著這座「雙奧之區」穩步走來,長安街西延長線跨過永定河打開首都城市西大門,綠色低碳的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拔地而起,石景山區這片古老又現代的土地,正湧動著活力復興的強大力量!
五年來,石景山區錨定「十三五」規劃目標,全面落實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賦予石景山區的國家級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宜居示範區的「三區定位」,紮實推進經濟社會發展各項工作,全區高質量發展取得新進展,城市綜合實力和競爭力邁上新臺階,人民群眾獲得感幸福感顯著提升。
石景山區作為首都城市西大門,正在發生深刻轉型。全區深入落實城市功能定位,制定石景山分區規劃和控制性詳細規劃,實施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圓滿完成慶祝新中國成立70周年等重大活動服務保障任務,中心城區功能持續優化提升。緊緊抓住冬奧籌辦重大機遇,著力服務冬奧、借勢冬奧、參與冬奧,積極創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示範區」,冬奧氛圍日益濃厚。加快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實施新首鋼建設三年行動計劃,全面推進新首鋼地區文化復興、生態復興、產業復興、活力復興。積極推進國家級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建設,持續增強「一軸四園」創新發展能力,健全完善「1+3+1」高精尖產業體系,經濟實現高質量發展;二三產佔比實現7:3到2:8的翻轉。大幅提升城市宜居水平,深入開展「疏整促」專項行動,在全市率先建成「基本無違法建設城區」;持續改善空氣品質,PM2.5年均濃度下降53.6%,積極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達99.76%。持續增進民生福祉,圍繞「七有」「五性」需求保障和改善民生,完成重要民生實事830餘項,教育、醫療、社保、住房、養老、文化、體育等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
看似尋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卻艱辛。回望過去五年,在全區人民的不懈努力下,石景山區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生態文明、民生保障等各領域取得重大成果,區域全面深度轉型、高端綠色發展邁上了新臺階,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奠定了堅實基礎。
■「十四五」活力復興謀新篇
時間的書頁不斷掀開,發展的命題日新月異。當今世界正經歷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正處於關鍵時期,我國將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新的歷史起點上,石景山區作為首都中心城區正在啟動新一輪布局謀篇。
石景山區將積極融入首都新發展格局,牢牢把握「兩大機遇」,加快推進「三區建設」,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以推動高質量發展為主題,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以改革創新為根本動力,以服務保障冬奧籌辦和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為重點,以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為關鍵,以構建城市基層治理新格局為著力點,以保障和改善民生為落腳點,以全面從嚴治黨為保障,統籌發展和安全,努力把各方面工作做到精緻細緻極致、實現「一枝獨秀」,高水平建設好首都城市西大門,為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開好局、起好步。
在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中
履行石景山職責
石景山作為首都中心城區,是「四個中心」的集中承載地區,是建設國際一流的和諧宜居之都的關鍵地區,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功能,是全區在首都發展大局中必須履行的職責使命,要深入落實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石景山分區規劃,堅持以首都發展為統領,牢固樹立首都意識,充分履行中心城區職能,推動實現符合首都城市戰略定位的發展、高質量的發展。
在首都構建新發展格局中
拿出石景山行動
首都的新發展格局,是同京津冀協同發展戰略相銜接,體現「一個統領、六個更加突出」的大循環,全區加快推進國家級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宜居示範區建設,就是對首都發展新要求的深化細化具體化,就是積極主動融入首都新發展格局的具體行動。
為首都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
作出石景山貢獻
石景山作為北京中心城區,要在率先基本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努力走在前列。錨定這一目標,全區要在「十四五」時期在經濟社會發展方面要取得「六個顯著成效」,即中心城區功能建設取得顯著成效、城市更新取得顯著成效、產業轉型取得顯著成效、山水文化融城取得顯著成效、增進民生福祉取得顯著成效、提升城市治理能力取得顯著成效。
把握「兩大機遇」抓好「兩個關鍵」把「三區」藍圖
變成石景山現實
籌辦冬奧和打造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為全區發展創造了難得的「兩大機遇」,城市更新和產業轉型,成為推動新階段新發展最為突出的「兩個關鍵」動能,要謀劃實施一批實實在在的產業項目、建設項目、民生項目,出臺具體計劃,列出工作清單,紮實推動工作落實,一步步把「三區」藍圖變成石景山現實。
實現山水融城、增進民生福祉 發展成果
惠及石景山人民
發展依靠人民,發展為了人民,發展成果最終要體現在人民群眾的獲得感上。「十四五」時期要基本建成「秀水石景山」,展現「一半山水一半城」的美麗姿態,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基本同步、破解「四老四少」問題成效顯著,大力推進教育、健康、養老等民生工作,更好地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
2020年
統籌推進疫情防控和復工達產,助力順平、稱多、寧城、莫旗貧困人口脫貧摘帽。啟動建設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打造「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示範區。全國唯一三次連獲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城市」表彰。獲批「國家新型工業化產業示範基地」。現代金融產業主導優勢明顯,佔高精尖產業總收入超過40%。西長安街城市森林公園群基本建成,公園綠地500米服務半徑覆蓋率排名全市第一。
2019年
圓滿完成服務保障新中國成立70周年慶祝活動。長安街石景山段和新首鋼大橋全線貫通,首鋼滑雪大跳臺成為冬奧會北京賽區首個建成並投入使用的新建場館。榮獲國務院「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城市」表彰,入選第二批國家級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分區規劃編制完成並獲市政府批覆。實施「吹哨報到」改革39項年度任務,打通服務群眾的「最後一公裡」。
2018年
確立了以現代金融為主導,以科技服務、數字創意、新一代信息技術為特色,以商務服務為支撐的「1+3+1」高精尖產業體系。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正式開園。首鋼北區建設初具規模。國家冬訓中心四個場館全部完工。滑雪大跳臺開工建設。軌道交通M6線西延開通運營。在中心城區率先啟動國家森林城市創建,規劃建設「山、河、軸、鏈、園」的綠色生態體系。
2017年
建成「基本無違法建設城區」。第三產業比重首次達到70%,獲得全國「老工業基地調整改造真抓實幹成效明顯城市」稱號。新版北京城市總體規劃賦予石景山「三區」定位。全國最大的綠色三星建築群京西商務中心投入使用。市民冰雪體育中心投入運營。軌道交通S1線開通試運營。打造「老街坊」社會治理品牌,初步形成多元主體共同參與的社會共治格局。
2016年
聚焦治亂疏解,堅決預防和治理「大城市病」,全力打贏依法治亂攻堅戰,基本建成「無煤區」。著力構建五大產業為主導的高端綠色產業體系。全力推進「長安金軸」建設,打造國家級金融創新示範區。抓好全國綜合行政執法體制改革試點,推進城市管理領域大部門制改革,鞏固和深化信訪代理制,實施養老體制改革。
優化提升中心城區功能
更好服務首都工作大局
落實首都城市戰略定位,服務首都工作大局,石景山區在「十四五」期間將以京津冀協同發展、京西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建設、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打造、服務保障北京2022年冬奧會和冬帕運會籌辦為牽引,以優化提升首都功能為重點,合理布局發展任務,堅定有序疏解非首都功能,實現內涵集約式發展。
圍繞「服務冬奧、借勢冬奧、參與冬奧」主線,持續發揮冬奧對經濟社會發展的帶動效應,石景山區將全面做好冬奧服務保障工作,深入細緻做好冬奧會籌備和賽會服務保障,實現「冬奧讓城市更美好」。堅持服務冬奧,高質量完成冬奧場館及配套設施建設,高標準建成蘋果園綜合交通樞紐、M11線冬奧支線、北辛安路南段,高品質實施冬奧場館周邊、阜石路沿線等重點區域環境綜合整治和景觀提升工程;深化「雙進入」機制,健全冬奧組委駐地及場館周邊綜合防災減災和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管理體系,提高「吃住行遊購娛」全要素服務保障水平,全方位做好賽會服務保障工作。堅持參與冬奧,推動中國冰雪大會總部基地落戶,建好北京冬季奧林匹克公園和奧運博物館,注入馬拉松等體育元素,打造網紅打卡地;深化冰雪運動「六進」活動,加快建設冬奧社區,創建「帶動三億人參與冰雪運動」示範區。堅持借勢冬奧,持續推進奧運品牌開發,加速創新要素聚集、產業項目落地;推動冬奧園區數字經濟示範應用場景建設,吸引冰雪體育組織、龍頭冰雪企業、冰雪人才落戶,促進冰雪產業與相關產業融合發展,形成具有奧運特色的經濟增長點。
緊扣傳統工業綠色轉型升級要求,石景山區將加快建設新時代首都城市復興新地標,制定實施新首鋼建設行動計劃和專項規劃,明確重點項目、重大工程、時間節點、責任清單,打造城市更新的標杆。建設首鋼工業遺址公園,深入挖掘老工業區歷史文化遺產與工業遺存文化價值,對高爐、倉庫、車間等建(構)築物實施織補更新、加固修繕、改造提升,發展以工業遺產為特色的會展經濟和文化活動,推進文化復興。推動節能低碳技術研發應用,推廣綠色建築,建設智慧能源系統,高水平完成土壤汙染治理,促進「生態+文化+旅遊」深度融合,打造山、水、冬奧、工業遺存融合創新典範,促進生態復興。積極發展「體育+」「科技+」產業,打造北京潮流運動中心、體育產業融合創新中心,建設科幻產業、電子競技產業集聚發展的新地標和示範區,引導產業復興。完善國際人才社區等現代化生活服務設施,搭建創新創業、科技成果轉化、國際科技文化交流的人才服務平臺,營造優質宜人的居住環境和開放包容的發展環境,實現活力復興。
石景山區歷史文化薈萃凝聚、自然山水靈秀天成,是首都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是京西文化的璀璨明珠。「十四五」時期,全區將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寶貴歷史文脈,落實西山永定河文化帶保護發展規劃和行動計劃,加大重點項目支撐力度,辦好西山永定河文化節等活動,打造有影響力的文化品牌,將西山永定河文化帶石景山段打造成為全國文化中心建設的精品力作。
堅持創新驅動發展
高質量建設國家級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
以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為契機,「十四五」時期,石景山區將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依託「1+3+1」高精尖產業及重點功能區,進一步集聚優質資源要素,科學優化經濟結構和布局,著力建設國家級產業轉型發展示範區,推動區域高質量發展。
積極推動北京國家服務業擴大開放綜合示範區和自由貿易試驗區建設,制定出臺深化「兩區」建設實施方案,以吸引和聚集國際投資為主線,推動產業開放、園區開放、要素開放、制度保障,滾動實施一批示範項目,構建創新主體活躍、國際要素集聚、產業優勢突出的服務業擴大開放體系。加快新首鋼園區、銀保園、中關村石景山園、文創園等重點空間建設和重大項目落地,充分釋放重點區域開放引領效應。加大科技創新、網際網路信息、數字經濟、金融、文化旅遊、教育、健康醫療等領域擴大開放,持續提升重點領域開放水平。堅持引資、引技、引智相結合,提升利用外資質量和投資貿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積極推動服務貿易高質量發展。
加快建設重點功能區,構建布局合理、特色鮮明的「一軸四園」集聚發展格局,發揮長安街西延線區位優勢和軸線效應,加快高端金融要素集聚,推進產業轉型「騰籠換鳥」,提升商務樓宇內涵品質和經濟效益。加強北京銀行保險產業園規劃建設,完善產業載體和配套設施,強化產業促進政策支持和綜合服務,打造國家級金融產業示範區。以「科技+」戰略為引領,圍繞5G等重點領域,建設工業網際網路產業園、虛擬實境產業園,推動科技成果轉化與應用,促進中關村石景山園創新發展。推進新首鋼地區規劃建設,將新首鋼高端產業綜合服務區打造成引領京西轉型升級的主引擎。加快文創園建設,利用疏解整治騰退空間資源,引入優質新業態,打造以首創郎園Park、北重文化產業園、石熱文創園為核心的文創產業集群。
發展「高精尖」產業體系,培育壯大「1+3+1」高精尖產業體系,大力發展數字金融、科技金融、供應鏈金融和普惠金融,構建以「一軸、一園」為核心的全域金融發展新格局,加快現代金融業發展步伐。構建以應用場景為核心的科技成果轉化體系,推動科技服務業創新發展。做大做強動漫遊戲、數字媒體優勢產業,著力培育設計創意、文化體育產業,推進數字創意產業特色發展。緊抓新基建發展機遇,重點布局工業網際網路、衛星網際網路、虛擬實境、增強現實、人工智慧等新興產業,推進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集聚發展。加強功能性要素和產業資源集聚,推動商務服務業高端發展。
促進消費擴容提質。加快推進全球首發平臺、首店商業街區等項目,增加高品質消費供給,推動消費向便利化、品質化和數位化方向提檔升級。促進文旅休閒消費優化提質,培育冰雪運動、遊戲動漫等新消費。推動主要商圈和特色商業街區開展夜間促消費活動,打造特色夜間旅遊項目,豐富夜間經濟消費業態。
深化經濟領域改革。全面落實市場準入負面清單制度,完善要素市場化配置,充分激發市場活力。深化投融資改革,增強金融服務實體經濟能力,充分發揮多層次資本市場作用。持續推進支持民營和小微企業金融服務綜合改革試點,精準幫扶科技創新、城市運行、生活性服務業等行業的中小微企業,加強民營經濟產權保護。
著力優化營商環境,深化「放管服」改革,推進政務服務一體化建設,構建高效政務服務體系。建立互動交流平臺和線上服務機制,落實駐區企業「服務管家」「服務包」等制度,支持企業發展壯大。建設產學研協同創新服務平臺,實施百家創新型企業行動計劃,支持新技術新產品在各類場景的成果轉化和落地應用,提高科研創新和服務能力。
全面提升城市承載能力
高標準建設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
石景山區作為首都西部城市發展的重要節點,以長安街西延線工程冬奧會籌辦等為契機,基於綠色低碳發展的理念,強化重大服務保障,提升首都功能,將疏解非首都功能與城市綜合治理並舉,實現更高水平發展,強化區域功能協同、產業互補發展完善城市功能,發揮綜合服務功能,建設綠色低碳的首都西部綜合服務區。
發揮規劃引領作用,注重規劃的持續性,做好「十四五」規劃與「十三五」規劃、北京城市總體規劃和石景山分區規劃的銜接,推進街區控規編制,深化「四道融合」研究,落實責任規劃師制度和常態化城市體檢評估機制,建立統一銜接、相互協調的規劃體系,實現「多規合一」。增強規劃的前瞻性,強化城市空間管控和設計引導,優化城市建設布局。編制實施西部地區發展建設行動計劃,統籌解決西部地區功能等方面問題,完善水電氣熱路等基礎設施,激發西部地區發展活力。
持續推動疏解整治促提升,統籌謀劃、一體推進功能疏解、系統治理和優化提升,建立健全防反彈長效機制,鞏固基本無違法建設城區成果。持續開展疏解整治促提升專項行動,動態完善新增產業禁止限制目錄,推進一般性產業疏解提質和公共服務功能優化,實施「留白增綠」,改善城市環境。以產業結構升級帶動人口結構優化,促進人口合理有序流動,保障城市活力。
實施城市更新行動,制定實施城市更新專項行動計劃,充分運用市場手段和創新政策,推動老舊廠房、老舊小區、平房區、低效樓宇等存量空間資源提質增效。加強老舊廠房保護性利用和創新性改造,充分挖掘文化內涵和再生價值,以新首鋼為重點,建設新型城市文化空間,促進京西八大廠整體復興,打造京西產業轉型升級示範區。加大老舊小區更新改造力度,制定實施五年行動計劃,創新體制機制,吸引社會資本,打造老舊小區綜合整治和有機更新「石景山樣本」。基本完成棚戶區改造,實施黃莊村等棚戶區改造,改善群眾居住生活環境。堅持走內涵式發展路子,推動閒置土地、騰退空間、低效樓宇實現功能置換、騰籠換鳥,提高空間資源利用效能。加強基礎設施建設,完成S1線(金蘋區間)等軌道交通工程,推進城市主幹路和次支路建設,織密城市路網,全面提升城市品質。
提升城市精細化管理水平,打造區級大數據平臺、政務雲計算平臺,高標準構建具有石景山特色的「城市大腦」。加強交通管理,增加停車泊位供給,實施交通疏堵工程,改善道路微循環系統,提高交通通行能力。搭建以慢行交通系統為主導的綠色交通體系。全面推進垃圾分類,構建生活垃圾全流程精細化管理體系。深入推進背街小巷環境精細化整治新三年行動計劃,實施架空線入地改造,著力打造精品宜居街巷。實施長安街西延線、阜石路、蓮石路等重要道路和新首鋼園區、銀保園等重點地區亮化提升工程,扮靚城市夜景。
持續增進民生福祉
高水平建設生態宜居示範區
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十四五」期間,石景山區將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探索城市更新發展機制,緊扣「七有」目標和「五性」需求,不斷滿足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打造「品質城市」,建設山水文化融合的生態宜居示範區。
著力改善生態環境,構建「山環水繞、綠軸穿城、綠鏈串園」的綠色空間格局,建設「四道融合」示範工程,創建國家森林城市。建設首鋼南區生態景觀公園,實施首鋼與永定河水系連通工程,打造「秀水石景山」。全面推進工業、建築、交通等重點行業和重點領域綠色化改造,提高綠色低碳循環發展水平。
健全完善多層次社會保障體系,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重點補齊民生領域短板弱項,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實施就業優先政策,調整出臺新一輪促就業優惠政策,突出抓好重點群體就業。多渠道增加居民收入,著力提高中低收入者收入,擴大中等收入群體,構建分層分類新型社會救助體系。
加快推進教育現代化,圍繞教育「三區」目標,制定具體實施計劃,著力構建教育資源均衡配置、辦學模式開放多元、人才隊伍品質一流、立德樹人全面發展的新時代教育發展新格局。優化教育資源配置,推動各級各類教育協調發展。建設高素質專業化幹部教師隊伍,引進知名教師及校長,實施教師梯隊培養「雁陣工程」,推動校長職級制改革及教師跨校流動。
全面建設健康石景山,持續抓好常態化疫情防控。加強公共衛生應急管理體系建設,完善重大疫情防控救治體系,加強疾控人才隊伍建設,提升突發公共衛生事件應急處置和重大疫情防控救治能力。推進公共衛生服務體系建設,健全疾病預防控制體系,完善醫療服務體系,推動緊密型醫聯體建設和健康聯合體試點,提高家庭醫生籤約覆蓋率和服務水平。織密全民健身設施網絡,打造百姓身邊的「一刻鐘健身圈」。
積極應對人口老齡化,實施養老服務行動計劃,開展十大專項行動,全面實施養老服務「頤養」工程,建設「老年友好型城區」。統籌謀劃養老服務設施布局,提高社區養老服務驛站和老年友善社區衛生服務中心覆蓋面。深化國家級居家和社區養老服務改革試點,圍繞「五化」目標,推動養老機構服務向居家社區延伸,提升養老服務優質化、精準化、個性化能力。
構建基層治理新格局,推進社區治理創新,強化社區服務功能。擦亮「石景山老街坊」品牌,鼓勵多元主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健全區、街道、社區三級議事協商聯動機制,發揮街巷長、小巷管家等作用,推進協商議事向樓門院延伸,鼓勵群團組織和社會組織參與基層社會治理,打造具有代表性、開放包容的基層治理品牌。深化「吹哨報到」「接訴即辦」改革,堅持民有所呼、我有所應,推動主動治理、未訴先辦,解決好群眾身邊的操心事、煩心事、揪心事。推進黨建引領物業管理改革,深入探索治理型物業模式,推動老舊小區物業服務市場化運營,不斷改善人居環境。
腳踏實地繪就美麗藍圖,砥礪奮進譜寫發展新篇。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歷史交匯點上,石景山區將朝著目標闊步前行,在率先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上走在前列。
石景山活力復興未來可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