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都知道蘇軾,他是宋朝詞人、詩人,同時還是著名的書法家,其文學成就冠絕古今。在他的一首詞《江城子·乙卯正月二十日夜記夢》中有一句「相顧無言,惟有淚千行」,當我第一次讀到這句時,就喜歡之極。不僅朗朗上口,更是用簡潔的文字抒發了磅礴的情感。
結合蘇軾當時的糟糕的境遇,再加上十年的離別,有多少心聲需要訴說,有多少苦水需要傾訴,千言萬語,化作了兩行止不住的熱淚。這淚有對亡妻的悼念,也有對自身遭遇的傷感,但更多的是前者。一生瀟灑豁達的蘇軾也有傷情時,既真實又接地氣的情感感染了萬千讀者,使其成為了一佳句。
王國維在《人間詞話》裡講了詞的境界看,有境界自成高格。境界有人境也有物境,境界是詩詞之意象,是實物外化的神。此外,一首成功的詩詞還離不開另一個元素:抒情。人是情感動物,詩詞文學作品都只是作者用以抒發情感的載體。很多時候,其感情渲染得比較隱晦,若想徹底理解,還需要先了解作者其人其事。
感情是一首詩詞的靈魂,缺之不活。我們也讀過很多詞藻華麗的詩詞文章,初一看,不得不稱讚,但是當我們將整篇讀完,發現其言之無物,言之無情,也就爾爾了。哪一句千古流傳的佳句沒有蘊含深厚的感情?「曾經滄海難為水,除卻巫山不是雲」表達對亡妻堅定不渝的感情。「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以江水比喻愁,浩浩蕩蕩,連綿不絕——愁!「今宵酒醒何處,楊柳岸,曉風殘月」有極強的代入感,同時表達了作者浪情憂鬱的心緒。「對酒當歌,人生幾何,譬如朝露,去日苦多」豁達的人生感悟……諸如此類,不勝枚舉。
我們常說三十而立,這個立當然首先是立家、立業,更重要的還有立性。性——人之格,情懷也。一個人有什麼樣的情懷,就能展現出什麼樣的言行舉止,所謂的知行合一是為格。如蘇軾,豁達豪放;李清照,婉約清麗;杜甫,憂國憂民……
所以,一首好的詩詞必須承載著情懷,而深厚的情懷必能讀者共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