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13歲考入廣東粵劇學校的懵懂少年,到榮譽滿身的國家一級演員、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廣東粵劇院創作研究部主任;從對粵劇出於新奇的嘗試,到將之烙印在自己生命中,為弘揚傳統文化不遺餘力……一起來聽聽花都文化名人——彭慶華藝術道路上的故事。
彭慶華(左)與粵劇印象館內陳列的自己的訓練照
13歲步入粵劇「大門」
彭慶華於1976年出生於花都新華,由於父母當時都是文工團職工,孩提時的他便近水樓臺先得月,接受到不少戲曲文化的薰陶。耳濡目染中,13歲那年,他順利考入廣東粵劇學校,開始了為期六年的專業學習,自此與粵劇正式結緣。
進入粵劇學校後,彭慶華和同學們每天的生活很簡單,早起練功、上課,下午學文化,晚上去練功房「霸位」繼續練習。「那時候的學習氛圍非常好,大家都熱情高漲,經常晚上練到澡堂沒有熱水洗澡,只能洗冷水澡,但大家都很充實和開心。也正因為有這樣的氛圍,我們那一屆出來的人才也比較多。」
彭慶華說,自己對粵劇最開始的情感,一方面是由於家裡的薰陶,另一方面則是出於好奇。「一開始只是懵懵懂懂地跟著學習,沒有特別多的想法,真正對粵劇開始產生興趣,是在學校有了一些演出經歷之後。」
隨著學習的不斷深入,彭慶華對於這門藝術的熱愛也與日俱增,尤其是在一次次的演出得到觀眾和老師的肯定後,更加堅定了他內心想要做得更好的想法。「迫切地想從各方面去提升自己,深入地掌握這門藝術的精髓,把優秀的粵劇文化更廣泛地弘揚出去。」彭慶華說。
彭慶華在位於資政大夫祠的粵劇印象館
用盡全力才能看起來毫不費力
俗話說:隔行如隔山,行行總相連。表演藝術類別眾多,彼此之間既不同又是相通的。要掌握一門藝術,入門容易,要學好卻是要付出千百倍的努力。尤其是現場的表演藝術,對身體、心理素質的要求自不必說,對表演者的文化素養、領悟力等也有極高的要求。
粵劇表演是一門綜合藝術,需要掌握的基本功很多,幾乎包含了所有表演藝術需要的東西。「戲曲表演很多時候是舉重若輕,比如起承轉合間,以氣御形、與呼吸結合,你的表演才有靈魂、有氣場,才能準確地表達出你想要傳達的情緒……哪怕一個雲手,一個抬腿,幾秒鐘的東西,有的人可能一輩子都練不出來,先天和後天因素都很重要。」彭慶華說,表演藝術往深了去挖,是無窮無盡的,很簡單的東西,要做好,就不簡單了。
彭慶華回憶說,小時候練功確實很苦,而舞臺藝術從來不是先苦後甜、一勞永逸的事情,作為戲曲演員,對腰腿、聲音、肢體語言、動作技巧的訓練一刻也不能鬆懈,因為這一刻能做得到的,未必下一刻也能做到,必須每天不停地練。「臺上一分鐘,臺下十年功」。為了臺上的那一次,表演者可能在臺下經歷了上萬次、甚至上十萬次的練習。
「舉個例子,戲曲表演技巧中有個雙手各拿一個八角錘,將其中一個拋上空中,讓錘旋轉三周後用另一個錘的頂部將落下的錘接住的技巧,為了在舞臺上穩穩地把錘接住,靠的是長年累月不停的練習,可以說是千錘百鍊。看起來很隨意的一個動作,背後包含了數不盡的汗水。只用最大的努力,才能保證那一秒的隨意。」彭慶華說。
《穆桂英招親》劇照
「江湖越老,膽子越小」
常言道:「藝高人膽大。」彭慶華卻笑稱:「江湖越老,膽子越小。」他給我們講了兩個故事。
1994年,18歲的彭慶華準備參加一次省級的演藝大賽。經過與老師和同學們的一番精心準備和排練後,臨近比賽前夕,他卻意外腳受傷脫臼,連路都走不了。經過治療後,可以勉強下地走路,卻只能扎著繃帶參賽。「那是一場武打戲,這齣戲承載著所有老師、同學大半年時間的辛勞。」彭慶華回憶說,想到因為自己不小心受傷,可能會影響整場演出的效果,他內心特別愧疚,還躲起來偷偷哭過。好在後來取得了不錯的比賽成績,才稍感釋然。
還有一次,是1995年,在演出「武松大鬧獅子樓」時,彭慶華與搭檔在配合上出了問題,失手將道具刀劈到了同學的耳朵上,「當時整個人都蒙了,壓力非常大,至今還記得送同學去醫院後,我一個人蹲在醫院裡的那種自責、無助的感覺……幸好後來同學沒有大礙!」這件事給彭慶華上了深刻的一課,「舞臺上的東西,無論誰做得好、誰不好,只要沒擰在一起,都會出事故,每個人身上的責任都很大!」
學藝越久,越懂得每一場戲、每一次演出背後,背負著的不僅僅是觀眾的期待,更有無數同事和後臺人員的辛勞付出,「你不是一個人站在舞臺上,你的每一點表現,都跟舞臺上、舞臺下的每個人息息相關。所以說,江湖越老,膽子越小,不是真的膽子小,而是越來越謹慎、越來越認真,必須精益求精,才能擔得起這份責任。」
《夢·紅船》劇照
「觀眾的認可,才是最實在的榮譽」
苦心人,天不負。伴隨著技藝增長的,是紛至沓來的獎盃和榮譽。
彭慶華連續四屆榮獲廣東省第二屆、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戲劇演藝大賽金獎;2002年,應中國文化部邀請,晉京參演並榮獲「全國地方戲曲精品折子戲評比展演暨戲曲青年演員大獎賽」一等獎;2003年,獲全國「『紅梅獎』折子戲比賽」金獎;2005年、2008年連續兩屆榮獲第九、十屆廣東省藝術節表演一等獎;2015年,他先後獲得「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稱號及第十七屆「廣東青年五四獎章」提名獎;2016年,其主演的粵劇《夢·紅船》作為唯一一部粵劇入選「第十五屆文華大獎」初評,這也是廣東粵劇院首部獲得參加「中國藝術節」資格的創作劇目……
諸多榮譽,不勝枚舉,但彭慶華最引以為豪的,是其作為項目發起人、項目負責人及主演打造的首部「網際網路+粵劇」《決戰天策府》,該劇分別榮獲2015年中國傳統戲曲票房排行榜冠軍,以及2015年中國新創傳統戲曲票房排行榜冠軍。
《決戰天策府》宣傳照
「作為演員來說,我更看重的是觀眾的接受。《決戰天策府》在2015年剛剛公演的時候,就締造了一個票房的記錄,成為2015年全國戲曲票房總冠軍。觀眾願意自費進場來看你的演出,這才是實實在在的榮譽,對我來說,那種被認可感是任何獎盃都不能比的,是一種莫大的鼓舞!」
一路走來感念恩師與父母
從廣東粵劇學校畢業三年後,彭慶華師從著名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繼續深造。他說,自己是一個很幸運的人,在學藝的道路上遇到了很多真心真意、無私幫助自己的人。
「我遇到的很多老師都有極高的藝術情懷,他們把我們當自己的孩子一樣培養,藝術上對我們要求嚴苛,帶我們練功可以說練到想吐,生活上又對我們關懷備至,甚至會親手煲湯給我們補養體能……更遑論師父丁凡老師,不遺餘力地向我教授各種知識、傳授戲寶,還有關國華老師、『小神鷹』老師等等,正是有了他們對後輩的關愛和不計得失的付出,才有了我們的今天。」彭慶華感慨地說,自己何其幸運,在需要得到肯定的時候,得到老師和觀眾的肯定,給了自己信心,也正是這份信心,支持他一路堅定地走過來。
談及家鄉和父母,彭慶華更是心懷感恩。「我很感謝我的父母,他們給了我一個健康向上的成長環境,他們不會說很多大道理,卻都是極其認真、耐心、有條理的人,這種為人做事的方式也一直影響著我。」
彭慶華說,花都對自己來說有哺育之恩,生於斯、長於斯,自己的父輩也一直在這片熱土上,在文藝領域默默耕耘。在戲曲文藝方面,花都也有著非常堅實的群眾基礎,「希望將來我們的文藝活動能更多地輻射到各個階層,讓大家共沐傳統藝術中濃濃的鄉音、鄉情。」
《大明悲歌》劇照
不負使命為粵劇發展添磚加瓦
對於粵劇今後的發展,彭慶華躊躇滿志,他說,國家現在發展得越來越好,尤其是粵港澳大灣區建設規劃的提出,以廣府文化作為核心文化,這對粵劇的發展是一個很利好的消息。
「國家給了我們空間,怎樣讓這個空間更美滿、更強更大,就是我們這一代該做的事。」彭慶華說,粵劇發展至今已經形成一個完整的模塊,「就像一幅華美的畫卷,我們要做的,就是讓它更加充實、豐滿、有血有肉,讓每一處細緻的地方,哪怕用顯微鏡看下去,都是一副漂亮的圖畫!要用我們的一磚一瓦,腳踏實地地把這副藍圖建設好,這也是每一個戲劇從業者應肩負的責任!」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張曉宜、徐靜 通訊員 花宣、馮理聰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 楊耀燁、張曉宜、徐靜 通訊員 花宣、馮理聰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林傳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