排頭兵報告 | 名家入校園,豆丁變戲骨,這個區讓粵劇出新出彩

2020-12-06 大洋網

排頭兵報告81

廣州實現「老城市新活力」新實踐

作為廣東音樂之鄉,番禺區民間私夥局興盛,具有廣泛的群眾基礎。同時,在校園裡,一群群孩子跟著名家練功學戲,排練新劇目,講述著更加動聽的傳承故事。

據了解,番禺區校園粵劇傳承工作特別注重引入名家,善於用好名家資源,每個粵劇傳承特色學校都「有專業老師、有培訓場地、有器材設備、有經費支持」,傳承成果豐碩,一批作品獲獎,眾多孩子成才成角。為更好推動粵劇傳承出新出彩,番禺區接下來將加大對校園粵劇傳承的支持力度,邀請中國戲劇梅花獎得主吳非凡及其團隊「加盟」,進校園開展培訓,創編原創作品,從而夯實傳承根基,讓更多孩子愛上粵劇,讓文化薪火永續。

數讀番禺:

粵劇傳承

番禺區曲藝家協會登記在冊「私夥局」樂社有76個,會員708人,遍布在16個鎮(街)、鄉村(社區),每個私夥局基本配備音響、鑼鼓樂器等器材,每周均定期進行2至3次常規活動(約10人),是活躍在各鎮街文藝舞臺上的一支生力軍。

目前,番禺區有10所區少兒戲曲傳承基地學校

共有外聘粵劇曲藝專業輔導老師50多人

在培人數共800多人,累計培訓少兒戲曲愛好者超過2000人

組織少兒曲藝人才參加省、市、區級演出110場次,參加比賽共68場次,獲獎節目共74項,獲省、市兩級的獎勵28項

案例聚焦

「大梅花」帶出一群「小梅花」,粵劇校園傳承全面開花

「姐妹們,帶上你們的廣繡,我們一起去蓮花山趕廟會。布裡細描花,飛針繡出彩……」這是番禺區南村鎮羅邊小學原創粵劇作品《嶺南英才傳繡·蹺》,描寫了繡娘們到蓮花山趕廟會,學習廣繡的情景,小演員們以蹺功完成圓場、虎跳等動作,以唱詞細數了歷史悠久的廣繡技藝。

為學粵劇特地學粵語

羅邊小學雖是一座村小,卻有著獨特的文化氣質。它緊鄰具有百年歷史的培蘭書院以及廣東四大名園之一的餘蔭山房。

「培賢育雅,是我們的育人目標。希望學生們都能成長為賢雅君子。」羅邊小學校長黃健彬說,戲曲粵劇正是培育校園雅文化的重要載體和手段,2012年開始,學校開始探索粵劇傳承,成立了培蘭粵劇社團,「粵劇給學生們帶來很多改變,體現在舞臺上的優雅、英氣,舉手投足間都不同。」

「我們一直想編排一個立足番禺本土、傳承嶺南文化的粵劇作品。」黃健彬說,2016年學校聘請了梅花獎得主吳非凡老師到學校擔任粵劇教學指導。在工作中,吳非凡發現廣繡作為市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在番禺有很好傳承,同時結合番禺蓮花山元素,編寫了《嶺南英才傳繡·蹺》劇目,然後排練了出來。

給吳非凡留下最深刻印象的是,羅邊小學粵劇班學生都很能吃苦。「踩蹺」被稱為「東方芭蕾」,在訓練中,學生們一直穿著「蹺」,踮著腳尖練功。「在這裡,沒有一個人叫苦喊累,要兩三年才能掌握的技巧,他們半年、一年時間就練成了。」吳非凡認為,文化傳承,不舍寸功,「即使孩子們以後不做專業演員,這樣的粵劇練習讓他們收穫了吃苦耐勞的精神、堅毅的性格。」

劉雪瀅是《嶺南英才傳繡·蹺》的主演之一,平時她不怎麼愛談話,臉上不斷露出羞怯的神色。但讓她表演的時候,她就像換了個人似的,挺直腰板,自信滿滿地唱劇。這場劇目八個主演裡面,有些是非粵語地區學生,他們為了學習粵劇,才特地學習了粵語。

在2019年舉行的全國戲劇小梅花比賽中,粵劇劇目《嶺南英才傳繡·蹺》一鳴驚人,摘得「最佳節目獎」和「創編節目一等獎」。「大梅花」吳非凡帶出了一群「小梅花」,這也讓羅邊小學這所村小未來的粵劇傳承步伐更加自信。

據了解,羅邊小學為了讓更多孩子從粵劇文化傳承中汲取營養,他們還特意排練了一套大課間粵劇特色自編操,「選好苗子重點培養是點,而不是唯一目的。我們要讓點帶動面,讓學校有賢雅文化的育人氛圍。」

把粵劇帶入班會課

羅邊小學,只是一個縮影。粵劇校園傳承,在番禺已全面開花。

沙灣鎮是廣東音樂之鄉,鎮中心小學校園粵劇文化傳承條件得天獨厚。2018年,該校被定為廣州市第二批戲曲傳承基地,學校成立了民樂團和粵劇社團。學校還聘請廣東粵劇院二團國家一級演員劉建科等5名專業戲曲教師來指導。

「近年來,學校投入超過50萬元在粵劇與民樂傳承上,還注重挖掘和培育粵劇新苗,現在從一到六年級招收的學員有26名,每天下午4:30-6:00進行練習。」校內粵劇社團指導老師黎寶嬋說,學校一大特色是將粵劇與民樂結合,凸顯沙灣特色。小有名氣的新潮樂團沙灣青蘿樂坊中有4名成員就是從沙灣鎮中心小學走出去的。

在石壁街韋大小學,6年級學生梁文希、梁鍶洛為到訪者表演了《穆桂英》片段。說起學習心得,梁文希表示,粵劇人物的對話、動作很有趣,「父母也支持我學習。」

據了解,韋大小學編寫了校本課程《廣東音樂》《粵曲小調》等叢書,學校在中年級段開設了粵劇普及班,在三至四年級開設了粵劇唱腔和粵劇身段基本功學習。同時,把粵劇帶入班會課,班會課上放映粵劇經典劇目視頻,鼓勵學生查找粵劇資料,深入了解粵劇發展歷史、文化魅力。學校是第一批廣州市粵劇傳統教育特色學校、聯合國教科文組織人類非物質文化粵劇中國保護中心推廣基地,學校粵劇作品曾獲得全國「蒲公英」金獎、廣東音樂大賽金獎、小梅花銀獎等上百個獎項。

基層思考

番禺區委宣傳部常務副部長張青:讓群眾有更多渠道接觸粵劇

繁榮粵劇藝術,需要不斷補充接班人。調研發現,目前番禺區各粵劇傳承特色學校從事粵劇專業培訓的師資不足,且師資水平不均衡。粵劇苗子選拔培育缺乏持續性,「一些孩子在小學練習粵劇,到了中學由於缺乏條件,就中斷了。」

接下來,番禺區將結合實際,充分整合資源,實現傳承與創新相結合,開展粵劇進校園、進社區、進鄉村活動,探索經常性舉辦粵劇戲曲展演,將粵劇藝術融入市場,讓群眾有更多渠道接觸粵劇表演藝術。

在校園粵劇傳承方面,將利用名家帶學的方式,開展區內青少年粵劇藝術系統培訓工程。支持區內有條件的中小學開展粵劇藝術校本課程,開展包括粵劇戲劇創作、粵劇藝術表演等校內培訓,建立起番禺區粵劇藝術校園傳承基地,選拔培養更多優秀粵劇苗子,培育粵劇藝術新生代人才。

番禺區沙灣鎮中心小學校長謝錦棠:給孩子們堅持下去的平臺和掌聲

一所學校要做好粵劇傳承工作需要幾個要素:一個有情懷的校長,一個熱愛粵劇的專業老師,還有真正支持的家長、對傳統文化有興趣的孩子,再加上政府部門的支持,這樣就會形成一個有持續熱度的傳承氛圍。

學到東西,就要秀出來。對於校園粵劇傳承,要給孩子們提供展示的平臺,讓掌聲去鼓舞他們堅持下去。

作為一所紮根嶺南文化古鎮的小學,沙灣文化是我們粵劇傳承的重要資源,我們要探索如何將沙灣文化與粵劇傳承更好地結合起來,這樣才能走得更遠。

專家點評

廣州粵劇院優秀青年粵劇演員、中國戲劇梅花獎獲得者吳非凡:與文化IP結合是校園傳承的突破口

吳非凡表示,粵劇文化的校園傳承需要科學的體系,比如,專業的粵劇師資、特色校本文化和校園德育、美育的支撐,「過去粵劇傳承多是師傅帶徒弟模式,現在需要在教育體系中去傳承。」

「要讓學生們真正地深入了解粵劇文化,知道什麼是粵劇,它從哪裡來,文化根基在哪裡。不是化了妝、上了舞臺,就是傳承粵劇文化了。」吳非凡表示,粵劇傳承既不能丟掉老祖宗留下來的精華,又要有所創新,融合兒童劇、舞臺劇、歌劇等形式,以孩子的表達來呈現,講述孩子眼中的故事,守護粵劇文化內核,同時在形式上賦予新生命力。只有兼具傳統與潮流,才能讓粵劇這一瑰寶傳得更遠、代代傳承下去。

說起番禺區校園粵劇文化傳承工作,吳非凡認為,番禺區是嶺南文化的萌發地,經濟活力充足,又是廣東音樂之鄉,具有很多優勢。「番禺區還有眾多具有影響力的傳統文化IP,比如廣繡、鰲魚舞、魚燈等等,這些都為粵劇提供了新題材,如何找到粵劇與這些身邊的文化IP的結合點,是校園傳承的突破口。」

吳非凡表示,番禺區對於粵劇校園傳承非常重視,這必然將推動更多資源向學校傾斜,「名師、各種粵劇人才以及各種軟硬體支持,這些實實在在的措施將推動校園粵劇文化傳承更好地持續下去,培育更多小紅豆,出更多好劇作。」

中心工作室出品
專欄統籌:湯新穎、王晨陽
廣州日報全媒體文字記者 肖桂來
廣州日報全媒體圖片記者李波 通訊員譚若鋒、周曉婷

廣州日報全媒體編輯 趙小滿

相關焦點

  • 名家即將登場!「廣東粵劇院名家演出周」3月29日開鑼
    名家即將登場!「廣東粵劇院名家演出周」3月29日開鑼金羊網  作者:黃宙輝  2019-03-25 國家一級演員彭慶華打頭炮,連演三臺粵劇作品金羊網訊 記者黃宙輝 通訊員梁彥蘭報導:周末睇大戲,名家登場來。
  • 這位粵劇名家、國家一級演員來自花都
    從13歲考入廣東粵劇學校的懵懂少年,到榮譽滿身的國家一級演員、全國文化系統先進工作者、廣東粵劇院創作研究部主任;從對粵劇出於新奇的嘗試,到將之烙印在自己生命中,為弘揚傳統文化不遺餘力……一起來聽聽花都文化名人——彭慶華藝術道路上的故事。
  • 全文|省委深改委印發廣州市推動「四個出新出彩」行動方案
    ,省委各部委,省直各單位,省各人民團體,中直駐粵有關單位,廣州市委全面深化改革委員會:《廣州市推動綜合城市功能出新出彩行動方案》《廣州市推動城市文化綜合實力出新出彩行動方案》《廣州市推動現代服務業出新出彩行動方案》《廣州市推動現代化國際化營商環境出新出彩行動方案》已經省委領導同志同意,現印發給你們,請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
  • 名伶薈萃賀新年,「2021粵劇新年盛會」演出直播成功舉行
    12月29日19:30,由廣東粵劇院主辦的「2021粵劇新年盛會--『經典獻·薪火傳』粵劇大師羅品超作品欣賞晚會」精彩呈獻。晚會通過央視頻、星海直播、703號直播間、中國移動粵享5G等平臺同步直播,吸引了大批觀眾戲迷線上觀演。
  • 粵劇K歌直播,4月10日,約起!
    粵劇K歌直播,4月10日,約起! 廣東粵劇院X全民K歌 直播歌房live 由廣東粵劇院10位名家、新秀 組成的「粵劇k歌」組合, 首次全新模式直播!
  • 6朵「梅花」飄香,廣東粵劇院舉行線上「2021粵劇新年盛會」
    12月29日-30日晚,由廣東粵劇院主辦的「2021粵劇新年盛會——『經典獻·薪火傳』粵劇大師羅品超作品欣賞晚會」在線上精彩呈獻。
  • 彭慶華:粵劇遇上二次元
    但演唱者彭慶華,是一名粵劇國家一級演員;而這首歌曲,是網遊《天涯明月刀》「大師賽」的主題曲。彭慶華出身科班,14歲考入廣東粵劇學校,師承粵劇表演藝術家丁凡先生,現任廣東粵劇院創作研究部主任。就是他,讓粵劇遇上了二次元。在彭慶華看來,作為國家級非遺的粵劇,從來就是「潮」的。早在100多年前,粵劇就吸收了揚琴、大提琴、小提琴,甚至架子鼓等西洋樂器作為配器。
  • 梁玉嶸|麻湧開展省級名家講座「藝為人民 曲隨時代」
    省曲協名家系列講座第二期2020年麻湧鎮「粵韻華章 香飄四季」粵劇曲藝名家文化賞析活動之一日前,在麻湧大步文化支館開講講座邀請了廣東省曲藝家協會主席、廣東省文聯副主席麻湧鎮黨委政府大力支持、文化底蘊深厚、粵曲愛好者群眾培育的非常好、打造出自己有特色的文化品牌,文化工作者也很用心的去傳承粵劇曲藝傳統文化。在近期的全國中國曲藝之鄉名城工作推進會上,全國66個「中國曲藝之鄉」共表揚了7個單位,麻湧就位列其中,同時今年麻湧也獲得了通聯工作先進單位。
  • 國企清風 | 珠實集團多措並舉推動黨風廉政宣傳教育 活動出新出彩...
    國企清風 | 珠實集團多措並舉推動黨風廉政宣傳教育 活動出新出彩出效 2020-12-31 17:17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高涼曲韻」百場戲曲進校園活動走進市高州師範附屬第一小學
    1200多人親身感受粵劇藝術的魅力,精彩的表演,受到師生熱烈歡迎。隨後,該校粵劇社團學生表演了《荔枝頌》、《帝女花》等耳熟能詳的經典曲目,甜、脆、圓、潤、嬌的粵劇唱腔迴蕩在校園內,讓人感覺跌宕起伏、剛柔並濟,現場精彩的演出贏得在場學生熱烈掌聲。在基本功展示環節,學生們紮實的基本功令人刮目,走圓臺,丁字步、刀槍對打,都做得有板有眼,穿起傳統戲服儼然就是個大佬倌、俏花旦。
  • 翔實反映粵劇聲腔藝術全貌
    11月29日是一年一度的「粵劇日」。當天上午,由中共廣州市委宣傳部、廣州市文化廣電旅遊局主辦,《粵劇表演藝術大全》編委會、廣東粵劇促進會承辦,廣州粵劇院協辦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在紅線女藝術中心舉行。
  • 香港演員黎耀威:在香江用粵劇演繹莎士比亞
    黎耀威是香港粵劇界的青年演員,近年來致力於粵劇的年輕化。這天晚上,他在九龍葵湧劇場為觀眾帶來了名為《王子復仇記》的新編粵劇,把莎士比亞「四大悲劇」之一《哈姆雷特》,以粵劇的方式重新演繹,為觀眾帶來耳目一新的視聽盛宴。  作為傳統藝術形式的粵劇,在今日香江不乏傳薪人。
  • 四個出新出彩」主題發布之2020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暨重大項目...
    今天是8月26日,歡迎大家出席「四個出新出彩」主題發布之2020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暨重大項目籤約動工活動專場(2020年總178場),我們今天的發布會將對舉行2020中國廣州國際投資年會暨重大項目籤約動工活動的有關情況進行發布。
  • 第一套粵劇舞臺官話讀音表誕生
    羊城晚報訊 記者黃宙輝、羅仕,通訊員梁彥蘭報導:29日,記者從《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系列活動新聞發布會上獲悉,歷時3年的《粵劇表演藝術大全·唱念卷》編撰工作如期完成,將於12月8日舉行新書首發。
  • 臨水憑欄嘆粵劇 移步換景賞園林
    粵劇藝術博物館極具嶺南特色到哪裡尋找南國紅豆的歷史芳蹤?到哪裡探尋嶺南園林的古典優雅?位於荔灣區恩寧路127號的粵劇藝術博物館,一定是極好的選擇。粵劇藝術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嶺南風格、水鄉特色的園林式博物館,細細品味它的建築特色,您會發現,「一步一景,移步換景」,賞心悅目。而且,建築中處處有故事,設計和細節都跟粵劇密不可分!
  • 馬鞍山博望區打好「南京」牌再出新招——要與江寧區籌建「特別...
    作為我國最早跨省共建的都市圈,「南京都市圈」發展正步入快車道,從2018年起,與南京相鄰的安徽馬鞍山市更是明確了「加快東向發展,打好南京牌」為該市的首位戰略,而被稱作馬鞍山市「東向發展」排頭兵的博望區,更是在融入「南京都市圈」的過程中走在了前面。
  • 區文明辦、區教育局評選文明校園助推文明城市創建
    順德新添59所文明校園  珠江商報訊 記者冷衛兵報導:近日,順德區文明辦、區教育局公布順德區第四批文明校園名單,共有59所學校上榜。  2020年,區文明辦、區教育局共同推進文明校園創建活動。
  • 北航這個期刊又入SCI Q1區!這個領域中國唯一
    本文原標題:《重磅 | 北航這個期刊又入SCI Q1區!這個領域全球第7,中國唯一!》 今天小萱帶來重磅新聞我航這個期刊強勢回歸SCI Q1區! 2018年6月26日,Web of Science 資料庫發布了2017年SCI期刊引證報告(JCR)。《中國航空學報(英文版)》(Chinese Journal of Aeronautics,簡稱CJA) 位居航空航天(Engineering-Aerospace)學科Q1區,排名第7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