粵劇藝術博物館極具嶺南特色
到哪裡尋找南國紅豆的歷史芳蹤?到哪裡探尋嶺南園林的古典優雅?位於荔灣區恩寧路127號的粵劇藝術博物館,一定是極好的選擇。
粵劇藝術博物館是一座具有嶺南風格、水鄉特色的園林式博物館,細細品味它的建築特色,您會發現,「一步一景,移步換景」,賞心悅目。而且,建築中處處有故事,設計和細節都跟粵劇密不可分!
園林特色:「曲境就是園境,園境又同曲境」
為何用園林作為粵劇博物館的展現形式?設計師郭謙說,設計團隊沿著時間軸線回溯承載著粵劇誕生及歷史發展記憶的種種空間形式,當以空間視野回顧粵劇藝術博物館選址荔灣湧沿岸周邊的歷史空間形態時,一個關鍵詞躍然而出——「嶺南園林」。中國戲曲與傳統園林本來就是天作之合,可謂「曲境就是園境,園境又同曲境」。
粵劇藝術博物館不僅是戲曲博物館,更是傳承嶺南地區所有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平臺。博物館融入了嶺南傳統三雕(石雕、木雕、磚雕)、兩塑(灰塑、陶塑)、嵌瓷、彩畫等民間傳統手工藝,並結合當代藝術創作。
為了儘量還原傳統風格和特色,粵劇藝術博物館建設所用磚、瓦,是當年在全國範圍內收集到的,「當時一共收集到22萬塊青磚,再通過切割打磨,做成小塊青磚片貼到牆上,突出古樸的效果」。
粵劇藝術博物館內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戲臺水池,都很精美,迴廊月門穿插其內、花格小窗移步換景,就連園中果樹,也大有「粵味」。「博物館裡有龍眼樹、荔枝樹、楊桃樹、芭蕉……到了收穫的季節,嶺南佳果香飄滿園。」
主景假山選用英德英石製成,重達2500噸,分為主峰、副峰。假山主峰高聳奇險,下有石屋;副峰山徑石梯上落交錯,形成一條盤旋綿延100多米的山中之路。
粵博「十景」環繞中心晚沙湖
粵劇藝術博物館的設計尊重戲曲發展與嶺南傳統園林的密切關係,沿茘灣湧南、北兩岸布局,最終形成中心大水庭配合六組別院的院落格局。
館內園林建築環繞中心晚沙湖,院院相連又相對獨立,組成廣福首唱、瓊花暢曲、紅船晚沙、西樓映月、峰音靄韻、濠畔聽曲、梨園鐘聲、別院聲歌、荷風初露、古巷清音等「十景」。
廣福首唱——廣福臺
廣福臺是粵劇藝術博物館的核心建築,是整座園林之中唯一一座純木結構建築,也是十景「廣福首唱」所在地。這是重簷歇山抬梁式木構建築,三開間,面闊11米,高9米,進深達9.5米,在古戲臺形制基礎之上配合整體場地布局設計。
廣福戲臺舞臺背板正中的磚雕屏風《六國大封相》可謂是點睛之筆。它高370釐米,寬 340釐米,雕刻深度近40釐米,精湛技藝獲得2015年中國工藝美術最高獎山花獎,是廣府磚雕的當代傑作。
這座戲臺由廣東省非遺傳承人何世良修建,戲臺上的木雕與磚雕創作都出自他之手。工作人員告訴記者,這是何世良帶了30多個弟子花了一年多的時間才最終完成的作品。
紅木紅船
紅船晚沙——紅船舫
停靠於晚沙湖面的紅船舫,是「紅船晚沙」所在地,靈感來源於粵劇紅船。紅船停泊湖邊,重塑當年粵劇戲班搭紅船四處登臺演出的場景。
石舫用紅色花崗巖雕刻,長近10米,高4.5米,船頭與廣福臺相望,船身雕刻戲曲《牡丹亭》名段《遊園驚夢》,可駐足船頭與廣福臺隔水應唱。
有意思的是,粵劇博物館內還有另外一條「紅船」——博物館重新研究了紅船的歷史與構造,定做了一條約5米長的紅木實木紅船。
當年,粵劇戲班生活居住在船上,來往於珠江三角洲進行演出。由於船的外部漆上紅色,故稱紅船,戲班亦稱「紅船班」,粵劇藝人則稱為「紅船子弟」。不過,紅船隻是戲班生活的地方,他們的演出並不在船上——停泊好紅船之後,登岸搭棚唱戲。
在粵劇藝術博物館展廳內,實木紅船上還特意設計了嵌套幻影成像技術,將製作的三維電腦影像與模型內的實物結合,展現當年船上生活練功場景,不但具有欣賞價值,也擁有很高的收藏價值。
瓊花堂
瓊花暢曲——瓊花堂
瓊花堂是博物館中潮汕裝飾風格的代表建築,是十景「瓊花暢曲」所在地。
瓊花堂處處體現出潮汕地區木作工藝的獨樹一幟,由潮州肖楚明、肖淳圭父子修建。
瓊花堂尊重整體建築布局,在現代鋼筋混凝土結構基礎上採用潮州古建築傳統三載五木瓜的大木樑架形式。在嶺南傳統園林之中,匯集潮州工藝文化精髓,是希望粵劇藝術博物館不僅是戲曲文化遺產的傳承之地、廣府文化的傳承之地,更是嶺南地區非遺匯集之地。
文/廣州日報全媒體記者 莫斯其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