蘇州園林其實是有套路的。
就拿最重要的園主人來說,絕大多數園林的主人都都一個共性:混得不好。
比如說拙政園的主人王獻臣,自打考上進士後官是越做越小,越混越差,最後乾脆辭職回家,和文徵明一起建了園林,還自嘲似的取名為「拙政」;比如說滄浪亭的主人蘇舜欽,大好前途就因為一次公款吃喝被革職查辦,灰溜溜跑來蘇州養老……
總而言之,歷代營造蘇州園林的文人雅士,十有八九都是不如意者,不管他們曾經跨過多少山和大海,最終都選擇躲到園子裡逍遙自在。
但凡事總有例外,有著「姑蘇繁華圖,開篇在木瀆」之稱的木瀆就有一個園林,它的歷代主人不僅非富即貴,而且混得都很不錯。
01羨園:就真的讓人很羨慕
姑蘇城外有個木瀆鎮,鎮上有一條山塘街,而在這條街上有一座嚴家花園,因為出過一位「民國總統」而蜚聲海內外。
嚴家花園其實只是老百姓的俗稱,它的大名原本叫做「羨園」。
最早的主人是清代詩人沈德潛,據說乾隆皇帝曾蒞臨這裡,和他十分器重的沈大詩人談風弄月。
後來園子到了另一位詩人錢端溪手裡,他不僅大刀闊斧改建了一番,還經常呼朋喚友,甚至免費對外開放吸引了許多遊人。於是園子迅速登上了蘇州本地熱搜,不少名人都被吸引來打卡。
比如蘇州文人袁學瀾,他的故居就在城內雙塔附近,名為「雙塔影園」,說不定兩位園主人就在一起交流造園的經驗心得;
還有寫「落紅不是無情物,化作春泥更護花」的大詩人龔自珍也曾專門拜訪,為羨園的前身寫下了「妙構極自然,意非人意造」的句子。
02一座名園走紅的心路歷程
時間來到光緒二十八年(1902年),「羨園」迎來了它生命中最重要的一位主人,當時的木瀆首富嚴國馨,從那以後,嚴家花園的名頭便傳開了。
嚴國馨雖然是個生意人,但審美在線,眼光獨到。買下了園子後,他花重金邀請了香山幫建築大師姚承祖擔任設計、工程總監。
果然一代宗師,出手不凡,在保留原有部分建築的基礎上,姚承祖設計了一個春夏秋冬四季花園的格局。
這樣的理念用歐陽修的詩來說就是「我欲四時攜酒去,莫教一日不花開」,在一個園子裡根據不同的地形與方位,配上不同時令的植物和建築特色,不僅是做到移步換景,甚至是移步換季。
四季主題在江南造園手法裡比較常見,比如拙政園,有繡倚亭、荷風四面亭、待霜亭和雪香雲蔚亭,分別代表了春夏秋冬四景;
比如揚州個園的四季假山,分別用筍石、湖石、黃石、宣石疊出了不同的時令,堪稱是疊石藝術的經典之作。
但這些手法多數是單個景點或單一元素的運用,像羨園這樣整個園子按四季劃分,並且用大量植物等元素營造時令景觀和空間意境的相當罕見。
漫步在羨園中,有如在時空中旅行,歷經時節輪迴,一日看盡四時景。
園子建好後,嚴國馨還託人請來了同治、光緒兩朝帝師翁同龢的墨寶,至今還掛在嚴家花園的大門口。
不得不說,商人就是精明,請名人背書,不僅抬高了自己的身價,也讓自家的園子知名度暴漲。
不過,真正讓嚴家花園為世人所注意的那個人,不是翁同龢,不是姚承祖,而是嚴國馨的孫子,擔任過民國「過渡總統」的嚴家淦。
03園林走出了「總統」
嚴家淦出生在嚴家花園附近的嚴家老宅裡,他的童年就是在木瀆古鎮上度過。
清晨踩著石板路去鎮上的小學堂上學,放學後在落日餘暉和靈巖山融為一體時,回到自家園子閒逛,又或是在友於書屋裡誦讀經典。
後來嚴家淦隨全家搬到了蘇州市區,西中市的德馨裡與中街路旁的包衙前都還能找到他的故居。
中學畢業後他被保送到上海聖約翰大學,畢業後一直從事商貿金融。到了26歲得到了宋子文的引薦,從此步入仕途。
也許是繼承了祖父儒商的氣質與才能,嚴家淦在經濟工作中頗有建樹,也因此,隨國民黨來到臺灣後他先後擔任過「財政部部長」、「行政院長」,長期主持臺灣財經工作。
蔣介石去世後他擔任新一屆「總統」,直到三年後蔣經國上任,嚴家淦算是順利完成自己的過渡職能。
李敖曾評價嚴家淦「顯然是中國歷史上出身吳儂軟語之鄉,官做得最高之一人」,但對於這位「過渡總統」他頗有微詞,認為嚴家淦像個「裁縫師傅」,蔣介石之所以提拔他就是看中了「這個既無政治野心更無政治實力的技術小官僚」。
也許對於一個從小生長在江南古鎮與園林的人來說,自有一套低調通透的處世哲學吧。
04園林的未來,還要推敲
嚴家人搬遷到蘇州城後,嚴家花園便漸漸冷清了。上世紀20年代國民黨元老、名士李根源在西山遊歷後,曾記錄「(羨園)乏人經紀,漸榛蕪,殊可惜也。」
而到了30年代,梁思成、林徽因夫婦與建築學家劉敦楨曾一起來到蘇州實地考察園林古建,對於已然多年無人打理的羨園他們卻都評價極高。
梁思成在《中國建築史》裡指出,「嚴氏羨園,面積頗廣……新意層出,不落常套」;而劉敦楨更是認為嚴家花園是蘇州園林中的「翹楚」。
在經歷了漫長孤獨的等待後,嚴家花園在1999年開始了修復改造,整體上依循舊制,修復了中路的廳堂與兩側宅園。
中路為五進主體建築,其中第三進的尚賢堂可能是蘇州園林中最貴的廳堂之一,因為建築結構部分用料都是名貴的楠木,而且還是蘇州罕見的明代建築,少說有400多歲了。
改造中,出於容納更多遊客的考慮,在舊園東南新增了一個園子,使得現在的嚴家花園比歷史上的羨園大了許多。
新園通過水體與舊園相連成為一個整體,但在建築、植物、山石等園林要素以及空間形態上都略顯單一,似乎少了幾分古典園林的精緻與趣味。
不得不說這樣的行為是值得推敲的。
眾所周知,園林原本都是「私家」的,只適合三五知己、親友相聚。
遊人如織顯然與園林設計初心背道而馳,空間越大想要精緻就越難,人越多園林的味道也就越怪,人潮人海中,有你有我,就是沒有有半點文人意境。
是原汁原味地傳承古典,還是迎合現代旅遊業的發展需求?在新與舊之間,我們期待蘇州古典園林可以尋找到更好的平衡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