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FIC導讀
◆600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鄭和在蘇州起錨,七下西洋,開闢了中國對外開放史上嶄新的一頁;600年後的今天,放眼全球,蘇州依然是中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向來有著「開放」基因的蘇州,仍在孜孜以求地打造國內外企業投資首選地。在新冠疫情與複雜的國際環境疊加影響下,蘇州通過「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等措施,今年實際利用外資漲幅翻倍,創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
12月2日,《參考消息》整版刊載題為《從蘇州透視中國對外企吸引力》的特別報導
600多年前,明代航海家鄭和在蘇州起錨,七下西洋,開闢了中國對外開放史上嶄新的一頁;600年後的今天,放眼全球,蘇州依然是中國外向型經濟最活躍的地區之一。
向來有著「開放」基因的蘇州,仍在孜孜以求地打造國內外企業投資首選地。在新冠疫情與複雜的國際環境疊加影響下,蘇州通過「開放創新合作熱力圖」等措施,今年實際利用外資漲幅翻倍,創改革開放以來的新高。
蘇州緣何築起外資高地?通過其與德國、日本和美國的合作,可以一見端倪,看蘇州如何詮釋「大家一起發展才是真的發展」。
2月10日,江蘇省太倉市最大的德資企業舍弗勒集團中國公司啟動復工生產,工程師在進行設備調試。新華社發(計海新 攝)
同心同德的秘訣
回望1993年,斯坦姆博士感嘆於自己直覺的準確。那年秋天,當他來到太倉的時候,看到柳河沿岸的一片水杉林,「終於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斯坦姆博士來自江蘇省的友好省份德國巴登符滕堡州,是一家彈簧製造企業的傳承者,在他的家鄉有大片的黑森林。那一年,他在這個宛若自己家鄉的中國江南小城,「試探」著投下了50萬馬克,創建了克恩-裡伯斯(太倉)有限公司,自此拉開了太倉中德合作的序幕。
處於江海交匯處的太倉,是古代的皇家糧倉。然而在今天許多太倉人眼中,這個與上海僅一步之遙的小城,在德國的知名度或許比在中國更高。
當年斯坦姆博士撒下的那顆種子,已結出「中德合作」的累累碩果。企業集聚不斷加速,德企數量從1到100歷經14年,而到200家只跨越5年,當前落戶德企已累計逾350家,年工業產值超500億元。
克恩-裡伯斯(太倉)公司也從只有不到10個人的小作坊,發展成為銷售破10億元、納稅超1億元的「隱形冠軍」,其生產的安全帶彈簧佔世界份額的70%。
1998年,斯坦姆博士的女兒來到太倉公司實習了三個月也愛上了這裡,隨後鼓動丈夫來太倉投資。「我30歲的時候一心想去美國發展,女兒30歲的時候卻一心往中國跑。」斯坦姆博士說,這就是兩代人的「區別」。
這樣的「區別」緣何而來?「無事不擾,有求必應」,這簡單的八個字是太倉高新區管委會主任李剛眼中與德國人打交道的秘訣,而太倉與德國相得益彰的內在共性,雙方攜手共進的歲月裡不斷打磨的「軟環境」,成就了中國「德企之鄉」。
這是2019年10月31日航拍的太倉中德創新園。新華社記者李博 攝
氣質相通,才能心手相連。巴伐利亞中德友好協會經常協助中國城市組織友好交流活動,但大多提前兩周才通知,常常措手不及,活動質量也可想而知。「太倉人做事非常德國化,很有計劃性,他們會提前5個月就確定活動的細節。」該協會執行主席施改革(Stephan Geiger)說——這是他在南京留學時老師起的名字,他非常喜歡。
德式風情,令人流連忘返。自2006年開始,太倉每年都舉辦德國啤酒節。啤酒節上,既有原汁原味的德國啤酒,還有濃鬱德國風情的文娛表演。「申德勒加油站」的招牌在具有德國風情的商業街區上頗為顯眼,名為「加油站」,實際是一家西餐廳餐廳,外脆裡嫩的德式豬肘、小麥香醇的黑啤,還有種類繁多、鮮香味美的香腸,德國人在這裡就能品嘗到地道的家鄉風味。51歲的德國人歐文開了一家傳統德式麵包烘焙工坊,「麵包之於德國人就像米飯之於中國人,希望更多太倉人喜歡上德式麵包。」不僅有麵包和啤酒,太倉中德友好幼兒園等生活配套設施愈發完備,越來越多的德國人將太倉當作「第二故鄉」,超過1000名德國人常年在此工作生活。
人才培育,植入"德國基因"。2001年,太倉率先引入德國「雙元制」教育模式,學生既從職業學校學習知識,又深入企業進行實訓,九大培訓中心已輸出1萬多名高素質技能人才。2017年,國內首創中德合作太倉雙元制本科開班,開啟了中德「雙元制」教育「2.0 時代」。
企業孵化,入駐「德國之家」。2016年,全球第八家德國中心,也是繼北京、上海後在中國的第三家德國中心在太倉真是投入運營,為德國企業進入中國開展投資合作、科技創新架起全新橋梁。德國中心既是德國中小企業探索中國市場的平臺,也是中小企業的孵化器,能為企業提供市場分析、財務管理、法律諮詢等全方位的服務,企業能充分享受到專業團隊的支持,逐步發展壯大。
在太倉規模最大的德企舍弗勒集團,正式投產中國市場上首款實現量產的兩擋電驅動橋,並開工建設電驅動及航空部件新基地項目,讓企業發展與太倉產業升級目標同頻共振、同向發力。
半數以上德企在太倉開展本土化研發創新,通快等多家德資企業已將中國區總部或研發中心等功能型總部放在太倉,近50家德企在太倉申請專利。「我們堅持全球化和多邊主義,也堅定看好中國市場。」通快中國財務總監楊光立說。
位於蘇州高新區的淮海街重新開街時,中日青少年表演流行舞蹈。
與日俱增的溫度
提到蘇州印象,尼得科(蘇州)有限公司總經理加藤明利脫口而出一個字「優」。他解釋說,「優」在日語裡既有「優秀」之意,也有「溫柔」內涵。
受優秀吸引,被溫柔相待,蘇州散發的氣質如磁場一般讓日籍友人不斷湧來,不僅打造出日資高地,更實現了拴心留人。
加藤明利信心滿滿,蘇州公司作為日本電產集團車載事業部的研發中心之一,去年12月剛在蘇州高新區成立,但已定下目標:成為全球第一的驅動電機研發中心。因為持續看好中國新能源車市場和優秀人才資源,公司計劃明年開展二期投資,工程師規模要從目前90餘人提至約230人。
日資高地非一蹴而就。1994年,蘇州日本電波工業有限公司落戶蘇州高新區,成為當地首家外商獨資企業。「從20多年變化來看,我們最初看中的是勞動力,現在看好的是購買力,看來看去還是中國。」公司董事長藤原信光說,企業深耕通信技術和汽車電子領域,去年開始打造在華地區生產總部,對未來發展充滿期待。
數據顯示,蘇州去年對日貿易總額超293億美元,日企在蘇實際運營企業1600多家,僅在蘇州高新區,就集聚著近600家大小日企。
今年4月,國家發改委批准在蘇州相城區設立中日(蘇州)地方發展合作示範區,目前38.5平方公裡的中心區已全面啟動建設。產業合作如火如荼,相城區借勢全力打造日資集聚新高地,今年以來籤約日資項目約40個、總投資額超30億美元,更立下「未來3年,每年落戶100個日資項目」的目標。
中日合作正從資本、製造向文化、商品等要素縱深發展,11月16日,中日地方文化藝術交流活動在相城舉辦。日本傳統歌舞伎劇的著名編劇及導演宮本亞門發來祝福視頻,寄語中日兩國珍重各自的文化和傳統曲藝,用藝術跨越國界,團結一致。
蘇日交好更在於久久為功。1981年,蘇州與日本大阪府池田市結為友好城市,雙方發起的寒山寺新年聽鐘聲活動至今從未間斷。蘇州正籌措新建一座中日友好天文臺,存放池田市當年贈送的蘇州首臺天文望遠鏡,而蘇州回贈的園林建築「齊芳亭」也在日本流傳著友城情緣。
「從交流歷史來看,日本朋友很細緻,期待信賴關係,一旦他們信任你了,就會義無反顧堅定下去。」長期在蘇州高新區從事招商工作的朱惠芳說,為了讓企業感受到高新區的服務溫度,今年國內疫情得到控制後,他們主動組織包機接回日本企業高管,及時解決員工到崗難問題,助力企業順利復工復產。
「通過這次包機,我們充分感受到了政府對日企的信任和期待,也更加堅定了我們紮根的底氣和投資的信心。」蘇州松下半導體有限公司總經理志賀康紀感慨說。
念念不忘,必有迴響。今年上半年,蘇州高新區日資企業實際到帳外資同步增長390%。
「也多虧這次包機,我才能趕上學校第二學期的住宿學習。」江蘇省內唯一一所日本人學校——蘇州日本人學校的校長虻川康士表示,政府的貼心服務讓學校的教學課程安排管理得以順利開展。
淮海街又被稱為「日料一條街」,街內入駐大量的日料店和居酒屋。
助力日本人學校建設只是蘇州溫情服務的一個縮影。蘇州還專門設立了「日料一條街」、日語服務診療所、日系百貨商店等設施配套,希望能解決日籍友人的後顧之憂,讓他們安心在此謀發展。
江蘇富士通通信技術有限公司董事總經理殿岡靖典一直喜歡前往蘇州高新區的淮海街品嘗家鄉味道。「『日料一條街』能讓日本人一解『鄉愁』。」殿岡靖典說,雖然才來蘇州1年半時間,卻已經完全適應了這裡的生活。加藤明利也表示,在日本用慣的牙膏蘇州能買到,日本的香腸、海鮮等食材蘇州也應有盡有。
「我們日本商人交流,說之前被派駐到過全球很多地方,看來看去,還是『優』蘇州最最適合居住。」加藤明利說。
江蘇崑山花橋經濟開發區花溪公園景色(2019年11月16日無人機拍攝)。新華社記者 季春鵬 攝
兩全其美的交融
今年3月,星巴克中國「咖啡創新產業園」落戶蘇州崑山,一期投資1.3億美元。這個集咖啡烘焙、智能化倉儲物流於一體的產業園是星巴克在美國本土外最大的一項生產性投資。
「美式」飄香,離不開蘇州「手作人」的默默耕耘。「為服務好星巴克項目,我們提出『即檢即放、一檢N放、抽檢立放』便利化監管方案,上半年已為多家咖啡產業鏈企業辦理一般納稅人資格試點。」崑山海關相關負責人說。
數據顯示,去年,蘇州對美國貿易總額達530.96億美元,佔對外貿易比重第一位。目前,超1100家實際運營的美資企業集聚蘇城。
今年7月,在蘇州高新區滸墅關經開區的城際路上,美國商超巨頭開市客(Costco)在中國大陸打造的第二家門店敲下了開工建設第一樁。根據方案,這個投資約1.8億美元的項目將給蘇州高新區帶來一座5萬多平方米的會員制倉儲式超市。
「過去這麼大項目,走完流程到開工得需要一年半載,如今僅用96天就拿到施工許可證,108天後正式開工。」施工現場相關負責人表示,這多虧了當地政府盡心盡力為項目保駕護航。
既善待合作,也追求融合,這是擁抱開放的蘇州姿態。走進崑山智谷小鎮,幾幢色彩明豔的西式建築映入眼帘,這便是中美合作開辦的崑山杜克大學。去年8月,崑山杜克大學二期校園開建,總面積超15萬平方米,中央景觀將吸收美式校園與中式校園建築之長,體現中西交融之美。
一同動工的崑山杜克花園參照美國杜克大學內莎拉·杜克花園風格,並借鑑蘇州古典園林的設計理念,不僅有望成為崑山新的地標式城市花園,還跨越兩國距離,為兩所相隔千裡的大學構建起更緊密的情感紐帶。
10月9日,作為北美最大的中式古典園林,美國洛杉磯亨廷頓圖書館內的流芳園擴建完成後開始對公眾開放。(新華社發)
「己心嫵媚,則世間嫵媚。」透過園林的花窗,能一窺對美交流的蘇式情懷。
今年10月,美國洛杉磯亨廷頓圖書館內的流芳園擴建完成後對外開放。這座海外規模最大、最完整的蘇州園林佔地72畝,歷時近14年陸續建設最終完工。
擁有亭臺樓閣、小橋流水、楹聯抱柱,流芳園按春夏秋冬四季,建設九園十八景,被稱為拙政園的「姊妹園」。據參與該園擴建的蘇州工匠馮留榮介紹,園林建設本身就體現求同存異,互相包容。「從花沿滴水到法規申報,中美雙方設計、施工團隊反覆協調溝通,在文化差異之下達成最大程度共識。」
蘇式魅力,漂洋過海又引人入勝。早在40年前,以蘇州網師園「殿春簃」為藍本建造的「明軒」在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落成,成為首個出口海外的中國園林。到如今,已有50餘座蘇州園林及模型在包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落地生根。
2006年,美國人史蒂芬·考斯(Stephen Koss)從教師崗位退休後來蘇州住了整整6個月時間。深感蘇州之美,他自發花了近8年時間撰寫一本全面介紹蘇州的英文書籍——《美麗蘇州:中國蘇州的社會史和文化史》,向西方讀者講述蘇州的悠久歷史、秀麗風光、燦爛文化和婉約氣質。
考斯視自己為蘇州與美國交流大潮中的一股細流。他此後積極在美國各地宣傳介紹蘇州,很多美國人驚奇於他展示的蘇州美景,也驚訝於蘇式文化中獨特的符號特徵。「希望更多美國人實地領略這座千年古城的魅力,愛上蘇州之美。」考斯說。
本文來源:新華社江蘇頻道、參考消息
本文作者:新華社記者劉亢、楊丁淼、何磊靜
蘇州:不斷挑戰一個地級市的極限
▲ 7月30日拍攝的蘇州湖濱公園與東方之門 楊磊攝
沿蘇州東環高架極目遠眺,東面是工業園區,摩天大樓林立,現代氣息撲面;西面是唯一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區,河街並行交錯,格局千年未改。
古典入骨又時尚至極,打開蘇州這扇「東方之門」,世界頃刻驚嘆「最中國」。
這就是蘇州。每小時創造2.1億元GDP,比肩「北上廣深渝」;產生狀元超50位、院士超110位,冠絕全國;26個世界遺產點,全國最多;26所大學,23所自籌自引……自我賦能,蘇州不斷挑戰一個地級市的極限。
唯有極致,方能出彩。說話吳儂軟語,內心執著好強;蘇作精細入微,園林移步換景;讀書要當狀元,做事要爭第一……
透過「最江南」「最蘇式(舒適)」表象,一個「極致蘇州」更令人尊敬、讓人嚮往。
▲ 這是2018年4月25日拍攝的周莊古鎮 李博攝
至柔與至剛
夜色如水,遊人們跟隨「丫鬟」「小廝」走進千年園林,清麗婉約的歌聲自河上飄來,一身月白長袍的書生站立船頭玉樹臨風……200多年前的愛情故事穿越時空,觸手可及,這是中國戲曲的極致表達。滄浪亭裡的實景版崑曲《浮生六記》,兩大世界遺產完美融合成沉浸式戲曲,驚豔世界。
溫婉至極,這是蘇州給外界的最深印象。37%水域面積、河湖縱橫的江南水鄉,孕育蘇州人如水的性格。蘇州人說的吳語被稱為「軟語」,因為吵架都輕聲細語、綿軟柔和;「百戲之祖」崑曲雖然很多人聽不懂,但咿咿呀呀的「水磨腔」依然酥軟化骨;就連蘇州人面和秀氣的臉型,也被當成江南溫婉的象徵……
溫柔只是外表。蘇州就像一個充滿書卷氣的青年,外表看著文藝,露出身軀,又是型男。今天的蘇州,穩居全國工業城市三甲,規上工業總產值3.36萬億元,400多個世界500強投資項目星羅棋布,200多萬個市場主體生機勃勃。
強壯肌肉並非一天練就。40多年前,改革開放的春風拂過蘇州大地,點燃了一個個不甘平凡的好強之心。
鎮辦軋花廠鉗工沈文榮帶領23名青工,克服「一無設備,二無圖紙,三無人才」的窘境,辦起小軋鋼廠,日後位列世界500強的沙鋼集團由此起步;裁縫高德康騎著「二八大槓」,以每小時30公裡的速度狂奔向100公裡外的上海,取到布料後連夜返回常熟鄉下,用剪刀、縫紉機編織出日後暢銷全球的波司登……
蘇州GDP從1978年全國城市排名第15位上升至2019年第6位,年均增速僅次於深圳、廈門兩個經濟特區,「不特而特、比特還特」,這個江南水鄉崛起不靠運氣,靠志氣。
相比知名特產陽澄湖大閘蟹,蘇州因敢於「第一個吃螃蟹」而更加聞名。全國第一個自辦工業小區、第一個與國外合作開發的工業園區、第一個封關運作的出口加工區、第一個設在縣級市的國家級高新區……「別人沒幹的,我們先幹」「別人先幹的,我們幹得更好」,從試點到示範,溫婉蘇州處處爭第一、時時創唯一。
「血管裡流的不是血,是汽油。」這句略帶開玩笑的話,卻是很多蘇州幹部的篤信。相城區委書記顧海東的車上隨時備著全套洗漱用品和換洗衣物,「不是在談項目,就是在跑項目的路上」;太倉市委書記沈覓把「辦法總比困難多」掛在嘴邊,堅信「穿上雨衣就是晴天,打開電燈就是白天」……
「白加黑」「五加二」「996」,在外界看來,蘇州幹部「不等不靠,卻一直要」。坊間曾盛傳「東北虎,西北狼,喝不過蘇州小綿羊」。雖是戲言,也從側面反映蘇州人「不甘人下」的血性。
柔軟和剛強,兩種極致完美融合,蘇州「總能把不可能變為可能」。今年前三季度,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外貿依存度超110%的蘇州實現地區生產總值1.42萬億元,同比增長2.4%,穩中向好態勢明顯。
▲ 蘇州博物館(7月24日攝) 李博攝
匠心與格局
40年前,在中美兩國高層支持下,以蘇州網師園殿春簃為藍本建造的「明軒」,落戶紐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開啟中國園林出口海外先河,成為「桌球外交」重要補充。時光流轉,如今已有50多座蘇州園林漂洋出海,向世界講述精巧絕倫的中國技藝。
一部蘇作閃光史,半部中國製造史。從匠心獨運的蘇州古典園林到氣勢恢弘的北京皇家宮殿,香山幫匠人的精湛技藝,和崑曲、古琴、宋錦、緙絲等一起,壘築起蘇州「雖由人作,宛自天開」的世界非遺高峰。尤其明清以來,「蘇州造」「蘇州樣」全國仿效,「蘇人以為雅者,則四方隨而雅之」。
蘇州尚巧求精體現在城市每個角落。傳承技藝,可以把一根絲劈成128份,成就蘇繡驚豔世人的巧奪天工;保護歷史,規劃詳盡周全,每間房、每棵樹,甚至每塊磚都要仔細記錄;製作美食,可以把綠豆芽掏空,嵌入雞絲,烹飪出「不時不食」的人間美味……
蘇州匠心不僅陳列在博物館、融入人們日常生活,更成為精益求精的城市追求,支撐起擁有3家世界500強、16萬餘家企業、覆蓋35個工業大類的「世界工廠」。
從瀕臨倒閉的校辦工廠,到全球最大的耐用兒童用品公司和國際標準制定者,擁有專利數量比前5家競爭對手總和還要多,匠心獨運是好孩子集團保持領先的關鍵。雖然擁有全球最先進的檢測實驗室,但這家企業至今保留著一個模擬鵝卵石、沙坑、水坑等各類地形路況的試驗場,每輛童車檢測最低推行200公裡,最高達500公裡。「辦法雖土,卻很有用。」在董事長宋鄭還看來,有些情況實驗室檢測不出來,人的手感也很難通過實驗室模擬,必須實際走一走才能發現問題。
精工細作帶來精益求精,「蘇州製造」加快邁向「蘇州智造」。截至目前,蘇州累計培育61家科技型創業企業,科創板上市企業數量衝進全國三甲;高新技術企業7052家、萬人有效發明專利58.26件,均居全國第五。
正如蘇州園林雖小,但移步換景之間,透過花窗拱門,人與世界溝通相連;關鍵時刻,胸懷天下的蘇州人從不缺放手一搏的勇氣。世界500強沙鋼集團掌門人沈文榮曾做過一次「豪賭」:押上全部家當從英國購買一條75噸超高功率螺紋鋼生產線。上馬這套當時代表國際先進水平、連國營大鋼廠都望而卻步的生產線,遭到眾多行業權威反對。「假如這個電爐項目引進失敗,就把它作為展覽品,我去賣門票!」
決定一座城市高度的不只是高樓大廈,更有人們能觸感的溫度。今年5月20日,當很多人忙著傳情秀愛之時,蘇州卻向全市數百萬普通勞動者「深情表白」。暢通職稱評價通道、推出政策性租賃房、體驗「一周市長」……16條首創舉措彰顯蘇州關愛藍領、尊重勞動的滿滿心意。
「努力把蘇州建成勞動者就業創業首選!」這是一座城市對新時代匠心精神的最高禮遇。
通融與規矩
江南靈秀孕育蘇州溫婉,也賦予其「活泛」。不墨守成規、懂得通融,是蘇州總能「先人一步」的重要原因。
站在位於城中心的崑山市政府門口,賓館商廈、企業總部、文化廣場鱗次櫛比,很難想像30多年前,這裡還是一片農田、墳地和水塘。聞名全國的「崑山之路」肇始於此。1984年,當很多地級市因爭取不到首批國家級開發區指標而懊惱時,這個年財政收入不足億元的農業小縣,卻「異想天開」自辦工業小區:沒有指標就自己規劃,沒有錢就自己籌!如今,早已「轉正」的崑山開發區聚集2萬多家企業,成為企業最密集、單位面積投入產出比最高的地區之一,綜合實力高居全國五強。
站在獅山橋頭向西眺望,「發展是硬道理」的巨幅標語矗立多年,見證蘇州一路走來的奮鬥和輝煌。為了發展,沒有政策可以「通融」,有了政策則要「規矩」。
第一次和蘇州人打交道,很多人常有不適之感。政策是否允許、操作流程是否合規、效果如何認定、後續怎麼保障……蘇州人熱情接待之餘,往往要問清楚每一個細節,似乎少了一點北方人拍拍胸口「這事交給我」的爽快豪氣。但接觸多了,蘇州人「說到做到」「先做後說」的做事風格又讓人覺得靠譜心安。
既講規矩又懂通融,外地客商到蘇州興業,最大感受是舒心安心。「蘇州是一個來了不想走、走了還想來的城市。」新加坡人、通富超威半導體總經理曾昭孔2004年來蘇州工作,見證親商政策持續出臺,企業不斷做大做強。他還積極參與改革創新,當選蘇州榮譽市民,「蘇州是第二家鄉,就算哪天告老還鄉,我也會懷念這裡的人、這裡的事、這裡的美。」
不僅城市吸引世界來客,日益現代美好的農村也笑迎全國青年。崑山錦溪鎮計家墩村被稻田環繞,幾條小河穿村而過,盡顯江南水鄉風光。隨著鄉村旅遊興起,不光本地人返鄉,還吸引了天南地北的年輕人。記者隨機走進一家民宿,前臺6個年輕人中,4個是外省打工者。「蘇州對外地人很好,以前我們都在城裡打工,現在農村機會也不少。」一個四川小夥子說。
規矩中講靈活,方圓之間,盡顯蘇州人性格和智慧。這可能是蘇州之所以能成為「最強地級市」的深層原因。
今天的金雞湖畔,矗立著一座高12米、兩個圓相疊扭轉、中間有個方形窗戶的雕塑。這個外圓內方、名為「圓融」的雕塑,已經成為這個現代化新城的象徵,生動詮釋蘇州人融通四海的抱負。
通融成就過去,規矩贏得未來。面對日益激烈的全球城市競合,蘇州重塑城市法治精神,持續打造蘇州「最舒心」的營商環境和創新生態,為城市永續發展注入新動力。
在蘇州,「親商安商富商」不是甜言蜜語式「口頭告白」,而是幾十年如一日「真心行動」。從過去「圍牆內的事由企業辦,圍牆外的事由政府辦」,到現在「實驗室內的事人才來攻關,實驗室外的事政府來操心」,蘇州對照國際標準,加快打造營商環境升級版。目前,蘇州吸引「國家級重大人才引進工程」人才262人,其中創業類135人、全國第一;境內上市企業127家,全國第五。
▲ 無人機航拍的蘇州觀前街「姑蘇八點半」活動(8月25日攝) 季春鵬攝
留白與充盈
對於一座城市的最初印象,很大程度源自於空間和色彩。蘇州拙政園內諸多庭院以白色牆體為背景,點綴少許竹子和石頭,留下或多或少的空白;相隔不遠的蘇州博物館新館,選取白色為主色調,輔以適當黑與灰,好似中國畫的白描。
留白不僅是蘇州人對裝點美好的一種理解,更是這座城市留給未來的品質空間。常住人口超1550萬人、市場主體超200萬戶的高密度工業大市蘇州,遵照「全生命周期」理念,科學布局生產、生活、生態空間,不僅贏得抗擊疫情和經濟社會發展「雙勝利」,也為「人間天堂」增添新的健康宜居之道。
增綠是最直觀的留白。在開發強度逼近極限背景下,蘇州提出「人均公園綠地面積到2035年增至15.5平方米。」蘇州市園林和綠化管理局副局長邵雷說,通過實施「百園工程」在古城見縫插綠,市民出行350米至500米即可享受「口袋公園」。
留白是為了「填充」高品質生活。工業園區精心打造「10分鐘生活圈」,配鑰匙、修鐘錶等「小確幸」,步行10分鐘左右都能實現。姑蘇區對菜市場全面改造升級,讓老百姓買菜就像逛超市。咖啡書店、手工音樂、「蘇式」招牌……漫步改造後的雙塔菜場,恍如走進一個蠻有情調的時尚商場,打卡遊人絡繹不絕。
向低效土地要空間,向存量土地要效益。為破解土地約束和產業發展這對矛盾,今年初蘇州啟動實施產業用地「雙百」行動,劃定100萬畝工業和生產性研發用地保障線,5年實現100平方公裡工業用地更新,計劃到2024年實現產業用地畝均稅收提升30%以上。
留白是為了騰籠換鳥,重塑人與自然的關係。作為長江江蘇段能夠建深水港的4個區域之一,常熟鐵黃沙自然條件得天獨厚,當地政府原本計劃建物流基地,前期已投入16億元,2017年果斷調整方向,改建生態島。去年11月,國家一級保護動物白頭鶴在島上出現,這是蘇州歷史上首次觀測到這一珍稀物種。
距離鐵黃沙30多公裡的張家港市社會心理服務指導中心,心理諮詢師、精神科醫生等300餘人組成心理關愛志願服務隊,通過社會心理科普館、全民健心雲平臺等,把心理健康精準送到百姓身邊。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黃豔說,蘇州將「人防、物防、技防」延伸到「心防」,幫助公眾緩解焦慮緊張等不良情緒。
健康心理是健康城市的底色。從健身到健「心」,蘇州這座老牌全國文明城市不斷「自我進化」。尤其是新冠肺炎疫情突襲,讓蘇州重新審視城市空間,更加主動提升城市韌性。
城市發展,一日千裡。當年姑蘇城外的寒山寺,早已融在城內。但蘇州沒有「攤大餅」「拆舊建新」,而是跳出古城發展新城。從改革開放之初「一體兩翼」爭雄,到如今十大板塊競豔,蘇州科學統籌空間、規模、產業三大結構,在留白和充盈的對立統一中探索中國特色新型城市的永續發展。
▲ 人們在滬寧高速公路蘇州段的陽澄湖服務區休閒(10月8日攝) 李博攝
固本與鼎新
蘇州的柔美精緻、時尚現代顯而易見。只有近距離觀察,才能透過多彩華麗的外表,發現蘇州骨子裡的堅守。
探訪姑蘇城,「水路並行雙棋盤」城市格局歷經千年風雨,依然保存完整,很多連名字都沒改變。站在任意一個重要文化遺產點眺望,都能看到始建於三國東吳時期的北寺塔守護著明朗乾淨的天際線。中張家巷河,上世紀五六十年代因道路拓寬被填埋,從2005年項目選址到2020年重新開河,耗時十五載,幾任接力幹,一條607米河道的重生,是蘇州人賡續文脈的縮影。
固本不是臨終關懷,鼎新方能擁抱未來。面對大家對「白髮蘇州」的擔憂,蘇州把老廠房、老建築改造成創意空間,推動古城有機更新。動漫製作、共享音樂、線上培訓……姑蘇區人民路200號,老電子廠「化身」文創園,吸引近千名年輕人創業就業。類似數十個創意空間星羅棋布,時尚文創讓千年古城重現「姑蘇繁華」。
固本鼎新不僅是一種氣度,更是一種速度。紡織起家,不斷溯源進軍聚酯新材料、石化等領域,構建從「一滴油」到「一根絲」全產業鏈——只用26年,恆力集團就從一個絲織小廠成長為世界500強第107位。「民企最大的優勢是效率,一個電話能解決的絕不碰頭聊,能夠在現場解決的不去辦公室,三句話能處理的絕不到會議室。」集團董事長陳建華這樣形容「恆力速度」。
既有快節奏工作,也有慢節奏生活。老蘇州的一天,從享受一碗麵開始。蘇式面種類繁多,尤以奧灶面出名:老湯熬煮百年,加入新鮮材料,味道歷久彌新。三香路上的胥城大廈裡,奧麵館和星巴克比鄰而居,中間沒有隔牆。老饕們吃完奧灶面,挪步三五米,即可享用咖啡。傳統飲食和國際口味在這裡相得益彰。
多元文化共生背後,是蘇州不忘本來、吸收外來、面向未來的文化自信。「蘇州歷史文化厚重,但沒有變成包袱。」83歲的吳文化學者潘君明認為,地處江尾海頭、水運四通發達,蘇州自古就有海納百川的胸懷。「哪個地方有創新,蘇州馬上學、認真學,還結合自身實際創造性學,最後往往徒弟變師父。」
中國—新加坡蘇州工業園區是這個「學霸」交出的「高分卷」。從城市規劃、招商引資,到政府精簡高效、法制化管理,再到社會保障、環境保護……26年來,工業園區系統全面學習新加坡,編制符合中國國情、體現改革方向、具有園區特色的上百項法規性「管理辦法」,構建一整套與國際接軌的經濟社會運作機制。李光耀曾感慨:「你們可以畢業了。」並為園區題詞:「青出於藍」。
學習世界,啟發中國。蘇宿工業園、蘇通科技產業園、蘇滁現代產業園、新疆霍爾果斯口岸項目……蘇州通過區域協同、對口支援大力發展「飛地經濟」,再造一個個「新蘇州」。
血脈裡的開放包容,骨子裡的拼搏進取。站在「兩個一百年」奮鬥目標的歷史交匯點,極致蘇州包容天下、固本鼎新,以先行者的奮鬥書寫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時代傳奇後,又以探路者的自覺率先開啟全面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新徵程。
作者:劉亢 凌軍輝
本文來源:瞭望
微信編輯:沈可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