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持人範青和山東中醫藥大學附屬醫院骨科二級教授董建文主任
齊魯網訊 山東生活信息廣播《名醫大講堂》節目首期節目話題:春季骨科的養生與保健。節目中請來了山東省中醫藥大學第二附屬醫院骨科主任—董建文,博士生導師、二級教授。大外科主任兼骨傷科主任,享受國務院政府特殊津貼、山東省首屆名中醫藥專家,擅長治療頸椎病、腰椎間盤突出症、腰椎管狹窄症、腰椎滑脫症、脊柱及四肢骨折脫位、強直性脊柱炎等。
在節目中主持人範青和董主任就現代人關注的骨科健康養生知識展開了討論,如現代人熱衷於手機、電腦不離手而高發的骨科疾病腱鞘炎;現代人應酬聚會多,經常大量飲酒誘發的股骨頭壞死等等。聽眾參與性高漲,熱線不斷,通過熱線電話一對一的交流為聽眾的健康困擾解疑答惑。
隨著社會的發展,工作壓力的增加,生活方式的改變,頸椎病逐漸成為現代生活的常見病、多發病,發病率呈上升趨勢,尤其是辦公室白領、長途汽車司機等,頸椎病是頸椎椎間盤組織退行性改變及其繼發病理改變累及其周圍組織結構(神經根、脊髓、椎動脈、交感神經,及脊髓前中央動脈等),並出現與影像學改變相應的臨床表現。頸椎病常見的分型為頸型頸椎病、神經根型頸椎病、椎動脈型頸椎病、脊髓型頸椎病、交感型頸椎病以及混合型頸椎病。
頸型頸椎病臨床上極為常見,是最早期的頸椎病,也是其他各型頸椎病共同的早期表現。以頸部症狀為主,故又稱局部型。由於症狀較輕,往往重視不夠,以致反覆發作而使病加重,不少反覆落枕的病人多屬此型。以往不少人不承認此型.因而在文獻中提到的較少。臨床上以青壯年發病居多,少數人可在45歲以後才首次發病。主要表現為局部疼痛,頸部不適感及活動受限等。常訴說不知把頭部放在什麼位置為好,症狀常於晨起、勞累、姿勢不正及寒冷刺激後突然加劇。早期可有頭頸、肩背部疼痛,有時疼痛劇烈.不敢觸碰頸肩部,觸壓則痛,約有半數病人頭頸部不敢轉動或歪向一側,轉動時往往和軀幹一同轉動。頸項部肌肉可有痙攣,有明顯的壓痛。急性期過後常常感到頸肩部和上背部酸痛。病人常自訴頸部易於疲勞。不能持久看書、看電視等;有時可感頭痛,後枕部疼痛,或晨起後"脖子發緊"、"發僵",活動不靈或活動時頸部出現響聲,少數病人可出現短暫的反射性上肢和手部疼痛.脹麻。
頸型頸椎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如牽引療法、肩頸部的理療、按摩及中草藥外敷。症狀較明顯的病人,也可用頸圍保護,如果選用間斷性頸椎牽引療法則更為有效。絕大部分病人可以治癒或自愈。在日常生活、工作時應避免各種誘發因素,尤以注意睡眠及工作時的體位,避免外傷、勞損及寒冷等不良刺激。平時只要注意保護頸部,避免各種誘發因素,一般少有復發者;但如果不注意養頸之道,或是繼續增加頸部負荷,則有可能再發,使病情進一步發展或使病程延長。
神經根性頸椎病主要症狀以頸肩部疼痛和手指麻木感,肌力減弱,頸部肌肉緊張為主要症狀。表現為急性期病人活動頭頸部可以引起頸、肩、臂部痛,或呈上肢放射痛,常伴手指麻木感,晚間痛重,影響休息。慢性發病病人多感頸部或肩背部酸痛,上肢根性疼痛或指端有麻木感。此外尚有上肢肌力減弱、肌肉萎縮。病人持物時費力,部分病人持物時易脫落。
神經根型頸椎病以非手術療法為主,98%以上的病人可以治癒或好轉。牽引療法再配合合適的頸圍制動及止痛解痙類藥物如索密通等有明顯效果。推拿按摩等手法操作亦有一定療效,但應請富有臨床經驗且操作輕柔的正規醫師治療,切忌粗暴操作,否則容易引起意外,尤其是頸椎椎管狹窄和以骨刺增生為主的病人更要小心,因推拿失誤引起醫療糾紛的事例每年都可遇到。目前,手術病人僅佔此型的1%左右,但隨著人們對生活質量要求的提高和醫保制度的改革,手術所佔比例正在逐漸提高。凡具有以下情況者應考慮手術:一是非手術療法4周以上無效,而且在臨床表現、影象學檢查所見及神經定位檢查一致的病人;二是進行性肌肉萎縮及劇烈疼痛而診斷明確者;三是非手術療法雖然有效,但症狀反覆發作,影響工作、學習和生活者。
椎動脈型頸椎病多見於中年以上的病人,經常因為頭頸部體位的改變而致眩暈,噁心,頭痛及視力減退。另外,病人可以伴有神經根刺激症狀。發病時病人頸部活動常常受限;作頸部較大的旋轉、後伸活動時引起眩暈症狀。作後頸部觸診檢查時,可以發現部分病人上頸椎或其他患椎有移位,相應的關節囊部腫脹和壓痛。部分病人在患側鎖骨上部可以聽到椎動脈血流受阻的聲音。
非手術療法可以使80%—90%的病人好轉和治癒。輕者可用頸圍保護,重者則需要採用牽引療法,一般需臥床持續牽引3—4周,再用頜—頸石膏頸部制動4—6周,有效率可達90%以上。10%——20%的病人需要做減壓性手術。手術療法適用於個別久治無效或反覆發作已影響工作、生活者,尤其是伴有脊神經根或脊髓受壓時,手術率更高。椎動脈型頸椎病預後大多良好,尤其是因椎節不穩致病的病人。症狀嚴重者經手術治療,效果也大多滿意,少有復發者。
交感型頸椎病主要有交感神經興奮症狀和抑制症狀,興奮症狀頭痛或偏頭痛、頭沉、頭昏、枕部痛或頸後痛;但頭部活動時這些症狀並不加重。眼裂增大、視物模糊、瞳孔散大、眼窩脹痛、眼目乾澀、眼冒金星等症狀。心跳加快、心律率亂、心前區疼痛和血壓升高。肢體發涼怕冷,局部溫度偏低,或肢體遇冷時有刺癢感,或出現紅腫、疼痛加重現象。還可見頸部、顏部和肢體麻木症狀,但痛覺減退並非按神經節段分布。多汗,可局限於一個肢體、頭部、頸部、雙手、雙足、四肢遠端或半側身體。交感神經抑制症狀是頭昏眼花、眼瞼下垂、流淚鼻塞、心動過緩;血壓偏低、胃腸蠕動增加等。
交感型頸椎病也是應以非手術治療為主,大多數病人可以經非手術治療獲得緩解和痊癒。治療方法包括臥床休息、頸椎牽引、頸圍領制動保護、理療等。臥床休息、頸圍領制動保護和頸椎牽引可以緩解頸項肌的痙攣,增大椎間隙,減輕對交感神經的刺激。頸託和圍領可限制頸椎過度活動,輕柔的手法按摩及理療有加速局部炎性水腫消退,鬆弛肌肉,改善局部血液循環的作用。對於頑固病例,保守治療無效者,在頸椎高位硬膜外封閉或者交感神經節封閉明確診斷後,可以考慮手術治療。手術切除突出的椎間盤及部分增生的鉤椎關節及骨刺,椎間植骨以使不穩定的頸椎得到穩定,從而達到治療目的。
脊髓性頸椎病多發於中年以上,症狀初期為肢體或軀幹麻木、無力及上運動神經元損害體徵。下肢麻木、無力、抬腿困難、步態不穩,症狀反覆,同時呈進行性加重。可表現為單純的下肢運動障礙(如無力、發抖、腿軟或易摔倒);或單純下肢感覺障礙(如雙足感覺異常、雙下肢麻木)也有向時為感覺、運動障礙者。或一側上下肢的感覺運動障礙,如右臂發脹,同時有右腰、右下肢疼痛及肌肉震顫。或出現於一側和對側下肢感覺或運動障礙,如側上肢發麻而對側下肢疼痛。或許表現為排尿或排便障礙,如龜頭部感覺異常、尿頻、尿急排尿不盡、腰腿酸軟、排例無力或便秘等。
脊髓型頸椎病早期可試用非手術療法,主要是休息、頸部牽引、頸圍保護及藥物療法等。頸部可行輕手按摩或理療,但切忌推拿,尤其是手法較重的推搬及復位等動作。
凡是具有下列情況之一者應該考慮手術:
①頸脊髓受壓症狀明顯(急性、進行性),磁共振或CTM等也已證實脊髓明顯受壓;
②病程較長,症狀不斷加重而又診斷明確者;
③脊髓受壓症狀雖為中度或輕度,但非手術療法治療1~2個療程以上沒有改善而又影響工作和正常生活者。
由於脊髓型頸椎病病情一般較重,手術的範圍一般也較大,因此,病人及家屬都應重視手術前的準備與手術後的注意事項,積極配合醫護人員,以求最佳療效。
病情不同、治療時間的早晚不同,同是脊髓型,預後可能相差很大。一般來講,椎間盤突出或脫出致病的病人預後大多較佳,痊癒後如能注意防護,少有復發者;中央型頸椎病治療收效快、效果好;如果椎管矢狀徑明顯狹小,再同時伴有較大骨刺或是後縱韌帶鈣化者,預後普遍較差;病情發展到後期處於重度狀態者,尤其是脊髓接近完全變性、已失去恢復可能的病人,預後最差。因此,一旦出現情況,切勿拖延;儘量到正規的醫院檢查。
想爆料?請登錄《陽光連線》(
http://minsheng.iqilu.com/)、撥打新聞熱線0531-66661234或96678,或登錄齊魯網官方微博(
@齊魯網)提供新聞線索。齊魯網廣告熱線
0531-81695052,誠邀合作夥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