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2018年開始,蘋果公司正在開發高端耳機的消息就從沒斷過。直到2020年12月底蘋果終於發布了AirPods Max無線頭戴式耳機。
經過一周的使用體驗,我認為這款新耳機AirPods Max是非常優秀的,然而對於多數人來說可能並不是好選擇。為什麼呢?我們來詳細分解。
設計
作為蘋果的第一款頭戴式無線降噪耳機,AirPods Max必然成為引人關注的產品。而它的整體設計也確實散發出蘋果產品一貫的時尚氣息。
由於高端的金屬耳機都非常重,所以,支持空間音頻的AirPods Max就顯得很獨特了。但是,對於大多數普通用戶來說,Bose和索尼的高端無線耳機其實已經夠用了,而價格僅僅是蘋果的一半,甚至更低。
AirPods Max耳罩外殼部分所採用的材質與MacBook相似,完全是鋁製的。而內部緊貼耳朵的部分採用的是記憶泡沫墊,它能充分讓耳朵與外部環境隔絕,並且這對耳墊是可以更換的。不過,一對耳墊的售價為499元,這樣的定價還會有多少人想更換它呢?但是,根據其他一些AirPods Max使用者的反饋,白色款耳機用了一段時間之後看起來已經有點偏灰色了。
AirPods Max的頭帶部分明顯比多數耳機要更寬,這樣是為了分散重量降低壓迫感。它採用的是帶有透氣網孔的金屬材質,可以在保持柔軟度的同時減少拉力。頭帶能過一段伸縮臂與耳罩相連接,而耳罩是可以旋轉成與頭部相適應的角度。
從數據方面看,AirPods Max的重量達到了385克,比索尼的WH-1000XM4多了近130克。可是很奇怪,重量並沒有成為這款耳機的問題,它戴在耳朵上還是很舒服的。當然了,它也不是我測試過的最舒適的耳機,由於記憶泡沫很柔軟,幾分鐘後我就會感覺到耳罩與皮膚的緊貼感,但這是我發現的唯一不適。
控制與功能
耳機的板載控制項方面,蘋果採用了類似Apple Watch上的那種旋鈕造型。旋轉它可以調節音量,不同的按鍵方式控制音頻和通話。另外還有一個單獨的按鈕可以切換主動降噪(ANC)或者通透模式。
兩個控制按鍵都位於右耳罩的頂部,剛開始我對這種旋鈕控制還有點懷疑,但是經過一周的使用之後,我發現這些控制鍵其實是我測試過的耳機上最簡單、最有效的控制項方式。並沒有因為僅僅兩個鍵而缺少某些功能,無論控制音樂還是打開環境聲音都很容易。
AirPods Max內置頭戴檢測功能,當你把耳機從頭上取下來時,它會自動暫停。但其實你只要把一邊耳罩從耳朵上抬起來,它就會暫停。如果把耳機放到一邊不用,一段時間後它將進入低功耗待機模式。
就像其他蘋果AirPods一樣,AirPods Max並沒有配套的應用程式。所有軟體都集成在了iOS 14.3以上的版本中。
可以從藍牙菜單中,單擊設備名稱旁邊的「 i」圖標來更改自定義的功能。包括手動更改噪聲控制模式,調整ANC按鈕的功能。同時,你也可以在控制中心找到尺寸,噪聲控制和空間 音頻的開關。
可能有的人會注意到沒有說到自定義均衡器,也就是EQ。在Apple Music中其實是提供了一些方案的,但效果並不是很好。而AirPods Max採用的主要是自適應均衡功能,它會自動檢測耳罩與耳朵的貼合程度,並且利用內向麥克風檢測正在聽的內容,從而進行聲音頻率的修正。
當然,這一切都要歸功於內置的Apple H1晶片,它集成了10個音頻核心,強大的處理能力才使得主動降噪、自適應EQ或者空間音頻成為可能。
對於安卓用戶來說,AirPods Max確實也能配對使用,但是它的很多核心功能將失敗。所以,安卓設備可能更適合用那些不依賴iOS的耳機。
音質和空間音頻
如果你喜歡耳機的聲音自然一些,AirPods Max的表現你肯定喜歡,自適應均衡器雖然會對音色進行一些調整,但幅度很小。有些人可能更喜歡像索尼WH-1000XM3那樣的低音效果。
低音是聲音作品中的重要組成部分,比如貝司或者低音鼓的聲音,但所有的事都是過猶不及。沒辦法評價哪種音質更好,因為不同的效果也要針對不同的音頻。只能說與大多數耳機比的話,AirPods Max能適應更多類型的音樂。並不是說它缺少低音,而是在需要低音時保持聲音的開闊度。
在2020年的9月份,蘋果AirPods Pro首次帶來了空間音頻,所以我們在最新的AirPods Max上看到這一功能時,一點也不會奇怪。它的工作原理就是,耳機中的陀螺儀與iPhone或iPad配合追蹤頭部的運動,從而在移動時保持聲音的平穩。它其實是模仿5.1、7.1或者杜比全景聲(Dolby Atmos)中家庭影院的體驗。
現在,這一功能只能用於蘋果的行動裝置。在不久的將來,相信蘋果會把它擴展到Apple TV或者其他蘋果設備上。
主動降噪
現在的無線耳機,似乎降噪功能已經成為了標配,在這方面索尼和Bose都做得相當優秀。我們再來看看蘋果AirPods Max表現如何呢?
主動降噪耳機一般在聲音大小穩定的情況下效果會更好,而在那些聲音忽高忽低的環境中表現不好。從主觀感受來說,蘋果AirPods Max的降噪性能算不上最好,因為無論是Bose還是索尼我認為表現都比它好,但客觀說差距並不大。
而AirPods Max的通透模式非常出色,當音樂暫停並且打開通透模式的時候,環境聲音聽起來就像沒戴耳機一樣。並沒有像其他耳機那樣,打開通透模式的時候外界聲音聽起來有一些模糊。
智能耳機套
不得不說,與AirPods Max配套的智能耳機套算是這款耳機的敗筆。因為它其實起不到太多保護耳機的功能。頭帶部分和耳罩的邊緣都是完全暴露在外面的。
當然了,把Lightning埠暴露在外面,可以讓耳機充電很方便,但是保護套的主要作用我認為應該是保護設備不受損害,而不僅僅只是裝飾。
電池續航
電池方面,蘋果給出的官方數據是,一次充滿電後,打開ANC和空間音頻的情況下可以使用20小時。經過我的測試,AirPods Max可以輕鬆達到這一目標。
而在日常使用中,我給它充滿電之後,每天使用大約1-2小時,待機可以達到一周以上。這可能主要得益於它的低功耗模式。
由於沒有電源按鈕,耳機只會在電量完全耗盡之後關機。如果五分鐘不活動,耳機會自動進入低功耗模式。如果把它放進智能耳機套中, AirPods Max將立即進入低功耗模式。不用的時候把耳機放在智能耳機套之外或者耳機套中,其實省電的差異幾乎可以忽略。實在在三個小時不使用的情況下,把AirPods Max放進耳機套比放在外面節省了1%的電量。
由於耳機始終是處於打開狀態的,因此你隨時戴上耳機就能使用它。不過,還是有強迫症的同學可能還是想要關閉設備或者親眼看到它已關閉。顯然在這方面蘋果公司還是優先考慮連接性和便利性。
總結
售價4399元的AirPods Max,毫無疑問非常貴。我認為它更重要的意義是表明蘋果開始進入頭戴式高端無線耳機領域了。這款耳機算是一個好選擇嗎?其實同價位的Master&Dynamic的MW65也算不錯,甚至有人可能會更喜歡M&D的設計風格,而且它的售價更便宜。
當然,最好的全能耳機仍然是索尼的WH-1000XM4。與AirPod Max比,它的低音更好,而且EQ和ANC是可以完全控制的。最重要的是,索尼WH-1000XM4在聲音、ANC性能、電池續航(30小時)、舒適性和自定義方面都沒有短板。何況,它目前的價格為2599元,幾乎是蘋果AirPods Max的一半。
如果你最在乎的是耳機降噪性能,那麼Bose 700也是不錯的選擇。在索尼發布1000X系列之前,Bose一直是ANC耳機領域的首選。
毫無疑問,由於使用了鋁材料、網孔織物以及蘋果傳統的美學設計, AirPods Max在某些方面還是要優於競爭對手的。空間音頻是這款耳機的一大特色,但目前還沒有高分辨的音樂流。如果蘋果能在空間音頻方面繼續擴展使用範圍,相信AirPods Max會更受歡迎。不過,即使那樣,我認為它的價格仍然高得離譜。
優點
平衡的聲音表現降噪性能出色使用很方便控制很準確電池續航時間長缺點
太貴空間音頻在目前的使用範圍有限耳機套的保護功能不足與安卓設備配對使用少很多核心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