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頭剪子布,是一種猜拳遊戲。起源於中國,然後傳到日本、朝鮮等地,隨著亞歐貿易的不斷發展它傳到了歐洲,到了近現代逐漸風靡世界。簡單明了的規則,使得石頭剪子布沒有任何規則漏洞可鑽,單次玩法比拼運氣,多回合玩法比拼心理博弈,使得石頭剪子布這個古老的遊戲同時用於「意外」與「技術」兩種特性,可謂是深受世界人民喜愛。
為什麼說石頭剪刀布遊戲平衡性好呢?從數學理論上來說,一個集合裡較「大」的元素是比較接近最優化選擇。 可是,在石頭剪子布這個集合裡並不存在。因為剪子、石頭、布都不具遞移關係,如:石頭贏剪子,剪子贏布、布贏石頭。因為元素石頭,剪刀,布通過上述關係都可傳遞到自己身上,所以這個關係可以稱作非遞移性。也就是說在這個遊戲中沒有一個集合(沒有一個手勢)是最優化選擇,所以勝負也就隨機出現了,遊戲也就公平了。
但是這不意味著石頭剪子布就是一個無聊的遊戲,按照概率的分析,無論石頭、剪刀或者布,使用的總次數之比應該會趨近1:1:1。而事實不然,特別是當人們進行多回合遊戲之後,就開始考慮對方的出招順序和習慣,這樣,整個遊戲過程中充滿了「心理博弈」,單次的輸贏可能更多取決於運氣,但是多次比賽的話,贏家一定是個心理博弈的高手。
再來說說遊戲起源,「石頭、剪子、布」起源於中國,然後傳到日本,韓國等地,隨著亞歐貿易的不斷發展它傳到了歐洲,到了近現代逐漸風靡世界。「石頭、剪子、布」發源自中國人發明的猜拳遊戲,中國從漢代就有猜拳遊戲,而其他國家都沒有產生這種遊戲的土壤和相關歷史。在與亞洲交往之前,西方根本就沒有任何有關「石頭、剪刀、布」的記載。19世紀後期的西方的作家在提到它的時候明確說明這是一種亞洲遊戲。
「石頭、剪刀、布」作為猜拳的一種,在中國早有文獻記載。《全唐詩》錄詩《招手令》,以用比喻手法生動描繪了類似的遊戲。[1]根據明人謝肇浙所撰的《五雜組》一書,猜拳的傳統可以追溯到漢朝的手勢令。明李日華《六研齋筆記》載云:「俗飲,以手指屈伸相搏,謂之豁拳,又名豁指頭。」在明清小說中,記載更多。《紅樓夢》第六十三回寫云:「彼此有了三分酒,便猜拳贏唱小曲兒。」《水滸傳》第一百零九回寫云:「猜拳豁指頭,大碗價吃酒。」清朝人趙翼有詩云「老拳轟拇陣,謎語鬥鬮戲」。
中國人和韓國人一般都叫「石頭、剪刀、布」,而日本人則叫做「石頭、剪刀、紙」,與美洲、歐洲的叫法相近。這個事實說明「石頭、剪刀、紙」是由中國傳到日本,然後由日本在19世紀傳入歐美的。
自2002年起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制定一系列用於國際比賽的規則,舉行年度國際性世界冠軍賽,還常年舉辦很多地區性和全國性的活動。該冠軍賽不單吸引了來自五湖四海的選手,更是爭取到廣泛的國際媒體關注。國際「石頭、剪刀、布」協會的活動以其巨額的現金獎品,精心的舞臺布置和各具特色的選手而名揚四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