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麗江地名來源之說中,「金生麗水」蘊涵豐富的歷史文化內涵——
麗江得名考:「金生麗水」源流
■ 吳光範
麗江一名的來源,主要有兩說:一為因金沙江「源出吐蕃界犁牛石下,名犁水,訛『犁』為『麗』」,故名麗江;二為金沙江因出產沙金,以「金生麗水」,故「古名麗水」,得名麗江。探討上述兩說,需對兩個問題進行辯證,即「金生麗水」的源流和「訛『犁』為『麗』」的歷史。
首先來看看「金生麗水」的源流。
「金生麗水」不是五行之說
有人認為:「『金生麗水』,既可以說表達的是一種古人對地理的認識,又可以說是五行之說的觀點。一般情況下,金礦都在河流附近,而按照陰陽家的五行之說,世界是由金、木、水、火、土五大要素構成的,各要素之間有相生相剋的關係,金克木而生水。」(《趣說千字文·望於江湖》)。
以上說法是否成立呢?《辭海》「五行」條這樣解釋:「水、火、木、金、土五種物質……戰國時代,『五行』說頗為流行,並出現『五行相生相勝』理論。『相生』意味著相互促進,如『木生火、火生土、土生金、金生水、水生木』等。『相勝』即『相剋』,意味著互相排斥,如『水勝火、火勝金、金勝木、木勝土、土勝水』等。」可見,按五行之說是「金生水」,即金這種物質生成水,而「金生麗水」之意為「麗水生金」」或「金生於麗水」,可見五行之說「金生水」與「金生麗水」並不是一回事。「金生麗水」不是五行之說,而是地理概念。
「金生麗水」源於春秋戰國時代雲南麗江
《韓非子·內儲說上》:「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人多竊採金。採金之禁,得而輒辜磔於市。甚眾,壅離其水也,而人竊金不止。大罪莫重辜磔於市,猶不止者,不必得也。故今有於此,曰:『予汝天下而殺汝身。』庸人不為也。夫有天下,大利也,猶不為者,知必死。故不必得也,則雖辜磔,竊金不止;知必死,則有天下不為也。」「是以麗水之金不守,而積澤之火不救。」(意思是說:戰國時荊國即楚國南部,麗水之中生金,很多老百姓偷偷到麗水中淘沙採金。雖然下達了禁令,不準偷採,對偷採者肢解軀體並棄之於市(古代酷刑),殺了很多人,但仍然禁止不住。)荊國是春秋戰國時期諸侯國楚國的舊稱或別稱,周成王時,追封前代功臣的後代,於是封鬻熊的曾孫熊繹為子爵,在荊山一帶(今湖北西部)建立了荊國,建都於丹陽(今河南省淅川縣)。春秋時期,荊國遷都至郢,改國號為楚,戰國時期再次遷都到壽春。春秋時雲南地區屬荊國(楚國)後方之地,亦即「荊南之地」。
《新纂雲南通志》轉引韓非子:《十過篇》:「堯有天下,其地南至交趾」,師範:「『黃帝子昌意降居若水』,註:若水今金沙江」。
倪蛻輯《滇雲歷年傳·雲南事略》:「商周時滇云為貢獻之國可知矣。」《國語·鄭語》:「叔熊逃難於濮而蠻。」《史記·西南夷列傳》:「楚威王時使將軍莊⻊喬 將兵循江上,略巴、蜀、黔中以西,⻊喬 至滇池……以其眾王滇,變服從其俗以長之。」史學家徐中舒先生認為,莊⻊喬 入滇是為了楚國對其西部黃金開採及東運的壟斷。方國瑜先生考證指出:「其可以確定早期中、印交通的實物資料,則有戰國時期楚墓出土的琉璃珠、長沙發掘報告載料珠二件,即琉璃耳璫,應是由身毒國輸入……但此物稱為beryl(寶石)的譯音,亦即最先自身毒國輸入。」(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
由此可知,春秋戰國時期雲南處於中印交通的大通道上,這條道路是商人、馬幫走出來的,「推論中印交通不僅在春秋戰國,或始於宗周初葉(公元前11世紀)。諸家所引證的資料未必盡確,且有任意比附之嫌;但中印兩國文化發達甚早,已在遠古聲聞相通為意中事」(同上)。
在此應該對以往所說秦開五尺道、漢開南夷道有新的認識——即中印交通早在遠古就已由人馬走出,形成道路,而秦、漢則在此基礎上加寬、改善而已;那種認為古代雲南閉塞的觀點是不正確的,故諸子百家對金沙江(若水)產金了解甚詳,用以闡明採金之禁,酷刑而不能止,法不責眾的觀點;故韓非子所說「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應在今雲南麗江之地。
「金生麗水」之說定型於南朝《千字文》
唐李綽《尚書故實》和韋絢《劉賓客嘉話錄》等書中載:南朝梁武帝蕭衍(464年~549年)令殷鐵石在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下不重複的1000個字,供皇子們學習書法之用,其中有「雲騰致雨,露結為霜。金生麗水,玉出崑岡」之句。顯然是殷鐵石熟記《韓非子·內儲說上》「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的名句,故從王羲之書寫的碑文中拓字時,選取了此「金生麗水」四字,與「玉出崑岡」相對,說明戰國時「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是源,南朝「金生麗水」是流。以南朝的疆域來看,南齊高帝建元元年至和帝中興二年(480~502年),麗江地區屬雲南郡東姑復、西姑復縣境,當時金沙江產金,早有《韓非子·內儲說上》「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名著的記載,南齊時人們亦已熟知,故《千字文》「金生麗水」,既是源於《韓非子·內儲說上》之說,又是對金沙江產金的進一步確認。由此可知,早在唐代南詔「西開尋傳」、於伊洛瓦底江上遊左岸一帶設麗水節度之前,春秋戰國時已有「麗水之中生金」之說,又有南齊時「金生麗水」之說。明崇禎十年(1637年)刻印、被稱為「中國技術的百科全書」、「古代不朽的科技宏著」的宋應星《天工開物》載:「金多出西南」,「水金多者出雲南金沙江(古名麗水),此水源出吐蕃,繞流麗江府,至於北勝州,迴環五百餘裡,出金者有數截。」 明代程登吉《幼學瓊林》亦云:「黃金生於麗水,白銀出自朱提。」這裡的「麗水」是指金沙江,「朱提」是指昭通的朱提山。以上史料說明,「麗水之中生金」和「金生麗水」中的「麗水」,不是指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也不是指唐代才得名的浙江省麗水縣,而是指雲南省之金沙江「一名麗水者是也」。也就是說,在元代定麗江路之前,麗水已是金沙江的古稱。《元一統志》說:「金沙江,古麗水也,今亦名麗江……源出吐蕃共隴川犁牛石下,亦謂之犁牛河」。《麗江府志》亦說:「元時始改麗江,其曰麗江者,則以產沙金得名金江,即古若水,一名麗水者是也」。
「祿郫出麗水之金」由「金生麗水」衍生
唐南詔刻於唐大曆元年(766年)的《南詔德化碑》載:「西開尋傳,祿郫出麗水之金;北接陽山,會川收瑟瑟之寶。」樊綽《雲南志》卷四說:「尋傳蠻,閣羅鳳所討定也。」方國瑜先生《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麗水節度·麗水城》載:「樊志卷六曰:『麗水城,尋傳大川城在水東。』是知麗水城一名尋傳大川城,在水之東也。按:麗水城即大金沙江,亦即伊洛瓦底江。」「而麗水節度所管,則主要為尋傳部族所居也。閣羅鳳西開尋傳,置麗水城鎮攝,西接大小婆羅門,北接吐蕃,西南接驃國,其境界廣闊。」「今克慶(克欽)即尋傳部族遺裔,而自稱準婆,即尋傳或即尋博之誤。」(方國瑜《中國西南歷史地理考釋》)。尤中先生考證亦認為:公元762年冬,閣羅鳳率兵「西開尋傳」,「直至今伊洛瓦底江西岸的祁鮮山(今甘高山)一帶,將不同民族的眾多部落都納入了南詔政權的統治之下。」(尤中《中國西南民族史》雲南人民出版社,1985年第一版,第157頁)。因此,《南詔德化碑》所說尋傳和麗水節度「在伊洛瓦底江上遊左岸」一帶,不在麗江之地,是從「金生麗水」衍生出「祿郫出麗水之金」,用以歌頌南詔疆域物產之盛。
浙江麗水不是「金生麗水」之出處
據浙江省地勘局章啟明《關於〈千字文〉中「金生麗水」的出處與找礦思考》一文說:「《千字文》中『金生麗水』的『麗水』指的即為浙江南遂昌一帶。」 「去年八月十六日,我在收看中央電視臺四臺的節目《國寶檔案》時,意外地收看到了一個信息:山西省某地出土了一件古代金飾品,系……元朝一個公主死後的隨葬物品,上面刻有『金的採礦地系浙江麗水』的文字。感到《千字文》的『金生麗水』的文字並不是空穴來風,也不是古代文人的杜撰。而且,堅定地認為《千字文》中的『金生麗水』確是指浙江南部的麗水地區。(20世紀)60年代我在省物探大隊二分隊工作,當時分隊地質人員曾對遂昌、龍泉一帶的老硐進行過深入調查,這數百個老硐規範宏大,可能是古代經年累月採金礦留下的傑作。前不久,我又在有關資料上查得『遂昌境內有唐至明代開採的金、銀、銅礦遺址三十餘處,砂硐數百個』。也證實了我的想法是對的。治嶺頭金礦曾被譽為『江南金礦一枝花』,然與古人開採的金礦總量相較只是冰山一角。」此文認為,「金生麗水」的「麗水」指的是浙江遂昌、龍泉一帶。
筆者認為,此說值得商榷。
一是「金生麗水」之源為春秋戰國時代,定型於南朝,而麗水縣得名均晚於此。如:《辭海·麗水》:「縣名。在浙江省南部、甌江中遊。隋置括蒼縣,唐改麗水縣。」麗水縣一說為唐武德四年(621)置,故治在今麗水市蓮都區境內,屬括州。麗水市政府網《麗水市歷史沿革》亦載:「隋朝開皇九年(589年)建處州,592年改為括州,607年改為永嘉郡。唐朝武德四年(621年)復改為括州,779年改為處州。元朝至元十三年(1276年)改為處州路,1359年改為安南府,隨後改為處州府。明朝景泰三年(1452年)起,處州府轄麗水、龍泉、松陽、縉雲、青田、遂昌、慶元、宣平、雲和、景寧10縣。」
二是「麗水之中生金」和「金生麗水」都是指金生於麗水,人們在江水中淘取沙金,不是在遂昌、龍泉一帶的礦山老硐中採礦。誠如章啟明文章所說,元朝一個公主的隨葬品上刻有「金的採礦地系浙江麗水」的文字,但這僅能說明在浙江麗水遂昌、龍泉一帶的礦山中開採過金礦,與「麗水之中生金」和「金生麗水」,即從江水中淘取沙金,與在礦山中採金含意有別。而且,「遂昌境內有唐至明代開採的金、銀、銅礦」的時間太晚,既晚於《韓非子·內儲說上》「荊南之地,麗水之中生金」,也晚於南齊《千字文》「金生麗水」,故不能成為《千字文》「金生麗水」的出處。
三是麗水縣得名與金無關。《元和郡縣誌》載:「麗水本名惡溪,以其湍流阻險,九十裡間五十六瀨,名為大惡,隋開皇中,改為麗水,皇朝因之,以為縣名」。《名勝志》:「以縣北七裡有麗陽山,故以麗水為名」。《栝蒼匯紀》:「縣北七裡有麗陽山,下環清溪,縣名麗水以此。」
以上說明,麗水縣是因縣北「有麗陽山」之「麗」和「湍流阻險,九十裡間五十六瀨,名為大惡」之水,組合併雅化而稱「麗水」,與產金無關。且「金生麗水」起於春秋戰國,定型於南朝,而麗水縣之名,按《元和郡縣誌》為「隋開皇中」,或按《辭海》「唐改麗水縣」,兩個時間都太晚,不可能是春秋戰國時「麗水之中生金」、南齊《千字文》中「金生麗水」的出處。
綜上所述,「金生麗水」之「麗水」,不是大金沙江(伊洛瓦底江),也不是隋唐才得名的浙江省麗水縣,而是雲南省之金沙江「一名麗水者是也」;《元一統志》說:「金沙江,古麗水也,今亦名麗江……源出吐蕃共隴川犁牛石下,亦謂之犁牛河」。《麗江府志》亦說:「元時始改麗江,其曰麗江者,則以產沙金得名金江,即古若水,一名麗水者是也。」
大量可靠的歷史文獻充分說明,在元代定麗江路之前,麗水已是金沙江的古稱。(作者單位:省人大常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