續上期:
——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的趣聞軼事
關鍵詞:
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趣聞軼事,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C肝病毒。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授予美國科學家哈維·阿爾特(Harvey J.Alter)、查爾斯·萊斯(Charles M.Rice)和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以表彰他們在發現C肝病毒方面做出的重大貢獻。
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得主
英國科學家麥可·霍頓(Michael Houghton)
麥可·霍頓是英國生物化學家,畢業於名牌高校東英吉利大學和倫敦大學國王學院,於1977年在倫敦大學國王學院取得生物化學博士學位。
倫敦國王學院(King's College London) ,簡稱King's或KCL,世界二十強頂尖名校,倫敦大學的創校學院,世界頂尖的綜合研究型大學,享有極高美譽。英國金三角名校,羅素集團成員,SES-5成員。
1829年,英王喬治四世和首相威靈頓公爵於倫敦市中心泰晤士河畔創立倫敦國王學院。
國王學院的摩根大圖書館,開館典禮時英國女王伊莉莎白二世親自蒞臨剪彩,為英國二戰以後興建的最大的圖書館
倫敦國王學院的校友及教員中共誕生了12位諾貝爾獎得主,16位政府或國家首腦、34位英國現任國會議員。
倫敦國王學院由英國國王喬治四世建於1829年,同年授予皇家特許狀,為歷史最悠久的英國大學之一。 倫敦國王學院,與牛津大學、劍橋大學、倫敦大學學院、帝國理工學院、和倫敦政經學院同為英國著名的「金三角名校」。
倫敦國王學院的校友及教員中共誕生了12位諾貝爾獎得主,16位政府或國家首腦、34位英國現任國會議員。其中包括"上帝粒子"之父、諾貝爾物理學獎獲得者彼得·希格斯,賓利汽車創始人沃爾特·本特利,文學巨匠託馬斯·哈代、詩人約翰·濟慈以及女文豪伍爾芙等。
東英吉利大學,又譯東安格利亞大學,位於英格蘭諾裡奇(Norwich);是英國一流學府,全球1%的精英大學。歷史最好排名為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世界149位,2020年泰晤士高等教育世界大學排名中位列世界192位,2020年QS世界大學排名第314位。
位於英格蘭諾裡奇的東英吉利大學
東英吉利大學
1982年,霍頓加入凱龍公司(Chiron Corporation,目前已歸入諾華公司),決定啟動新型肝炎病毒鑑定小組。這在當時是一個巨大挑戰,因為多家實驗室都嘗試無果。他們也經歷了七年時間,到1989年,才最終完成病毒鑑定。
七年中,自然有多位科學家都付出了許多心血。霍頓是當之無愧的最大貢獻者,除此之外,還有三位貢獻也較為卓著,他們是凱龍公司的朱桂霖(Qui-Lim Choo)和郭勁宏(George Kuo)以及美國疾控中心的丹尼爾·布拉德利(Daniel W.Bradley)。這個說法在霍頓獲得2000年拉斯克獎時有提及,稱為HCV發現四人組。兩位華人學者中,朱桂霖出生於新加坡,郭勁宏自臺灣。
郭勁宏、朱桂霖和霍頓的合照
霍頓於2010年6月成為阿爾伯塔大學醫學及牙科學院醫學微生物學和免疫學系全職教授。他的實驗室設在阿爾伯塔大學李嘉誠病毒學研究所內。該研究所由李嘉誠(加拿大)基金會和阿爾伯塔省政府於2010年共同出資建立,在肝炎、登革熱、H1N1流感病毒等傳染病研究領域處於世界領先地位。
目前霍頓也是阿爾伯塔大學李嘉誠病毒學研究所旗下的應用病毒學研究所(Li Ka Shing Applied Virology Institute)所長。
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簡稱UA,始建於1908年,坐落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會埃德蒙頓
加拿大的阿爾伯塔大學
阿爾伯塔大學
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簡稱UA,始建於1908年,是坐落於加拿大阿爾伯塔省會埃德蒙頓的一所世界頂尖研究型大學,是加拿大U15研究型大學聯盟創始成員、世界大學聯盟成員以及世界能源大學聯盟成員。阿爾伯塔大學是加拿大最大的研究型大學之一,在地球科學,石油化工,化學,農學,環境科學等學科最為著名。
阿爾伯塔大學校友包含第16任加拿大總理,三位諾貝爾獎得主(包括2020年諾貝爾生理學醫學獎得主Michael Houghton),71位羅德獎學金獲得者,141位加拿大皇家學會成員,111位加拿大首席研究教授。
阿爾伯塔大學的人工智慧專業在世界享有盛名,全球頂級計算機科學機構排名CSRankings 2010-2020年度人工智慧領域世界排名第37名,其中人工智慧和機器學習世界第6名。強化學習之父Rich Sutton、以及Alpha Go的主要作者大衛·席爾瓦(David Silver)和黃士傑(Aja Huang)均來自阿爾伯塔大學。
回顧C肝病毒的發現過程,三位諾獎科學家的工作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探案故事」。
首先,阿爾特是最早「舉報」這種未知感染因子的科學家之一。作為內科醫生,他在臨床中關注了輸血引起的「非A非B肝炎」神秘疾病,發現肝炎患者的血液可以把這種疾病傳染給黑猩猩,為下一步捕獵C肝病毒(HCV)提供了「原料」。
阿爾特
而後,霍頓的主要工作就是讓這種未知感染因子「原形畢露」,也就是分離出病毒的遺傳序列。在當時的技術條件下,這是一項非常艱巨的工作。他和同事從感染的黑猩猩的血液中分離並利用肝炎患者的血清抗體鑑定出了一種新型RNA病毒的克隆片段。更重要的是,這一研究成果促成C肝病毒特異檢測方法的問世,最大程度地減少了血液傳播HCV,對全球公共衛生有重要影響。
霍頓
最後,萊斯團隊則是完成了對HCV的「終極審判」,他們成功使用全長克隆感染黑猩猩,證明了僅僅HCV本身就可以導致肝炎的犯罪事實。
萊斯在工作中和同事一起交流和切磋
三位科學家的工作可謂環環相扣、承前啟後,缺了誰都無法讓我們成功揭開HCV的神秘面紗,更談不上今天能夠看到治癒C肝的希望。
其實也正是基於這三位科學家發現C肝病毒的基礎工作,也才有了後來科學家進行的藥物研發。另外,如果我們站在全球公共衛生的角度去看的話,霍頓等人的工作使得我們通過有效的血液檢測,避免了可能數以千萬計甚至上億的C肝血液傳播;而即便我們現在有了治療C肝的藥物,由於HCV是變異力比較高的病毒,感染後無持久保護性免疫,C肝治癒後仍有再次感染的風險。因此,通過快速、準確的診斷並阻斷感染途徑,在今天和將來仍有重要意義。
據阿爾伯塔大學介紹,霍頓曾在2004年研製出針對SARS-CoV-1病毒的疫苗。但由於SARS(薩斯)疫情消散,這一疫苗沒能派上用場。
2012年,霍頓在阿爾伯塔大學與團隊研發出一種C肝疫苗,目前已進入臨床前的後期測試階段。抗病毒療法也已開發出來,並可治癒95%的C肝病毒攜帶者。
對了,霍頓現在也在研製針對新冠病毒的疫苗。他的研究團隊正致力於研發「蛋白亞單位疫苗」(subunit protein vaccine),這種疫苗通過病毒表面發現的蛋白質來激活免疫反應,而不需要接觸整個病毒本身。他們為此已獲得加官方75萬加元的資助,並正在申請後續資金,以推動疫苗在明年初進入人體試驗。
2013年,霍頓曾經因發現C肝病毒,獲得有「小諾貝爾獎」之稱的加拿大蓋爾德納國際獎(Canada Gairdner International Award)。
蓋爾德納獎設立於1959年,每年授予3-6位在醫學領域有突出貢獻的科學家,是最富盛名的生物醫學國際獎項之一。
然而,面對這份「準諾貝爾獎」的榮譽(當然,還有10萬加元的獎金),霍頓卻婉言謝絕了。
他在郵件中表示,拒絕獲獎的原因是團隊中的兩位重要成員朱桂霖(Qui-Lim Choo)和郭勁宏(George Kuo)沒有一起獲獎。在3人近7年的密切合作中,他們發現病毒、一起研發血檢方法、確定藥物靶點等。霍頓認為,他們同樣為C肝病毒的發現做出了重要貢獻,因此他接受這個獎是「不公平的」。
霍頓因此成為了歷史上首位拒絕蓋爾德納獎的獲獎者。
霍頓(M. Houghton)、朱桂霖(Qui-Lim Choo)、郭勁宏(George Kuo)、布拉德利(Daniel W. Bradley)
2016年的拉斯克獎,授予了拉爾夫·巴滕施拉格 (左)、查爾斯·賴斯(中)和麥可·索菲亞(右)
蓋爾德納基金會主席約翰·德克斯(John Dirks)表示:「儘管很失望,但我們還是會支持獲獎者的決定。」(說不定,主席大人為省下來一大筆獎金暗自高興)
事實上,早在2000年,有「諾獎風向標」稱號的「拉斯克獎」就頒給了發現和分離C肝病毒的阿爾特和霍頓,但同樣沒有授予霍頓的這兩位同事。當時,霍頓就因此而感到極度痛苦,並且決定,如果以後再因為發現C肝病毒而獲獎、但他的同事卻被排除在外的話,他就會拒絕領獎。
拒絕蓋爾德納獎的霍頓
那麼問題來了——本次獲得諾獎的三個人當中,依然沒有自己的兩位小夥伴,霍頓會因此拒絕諾貝爾獎嗎?
2000年,拉斯克獎頒發給阿爾特和霍頓,霍頓接受了頒獎。這是因為拉斯克獎和諾貝爾獎規則一樣,每年一個獎項,最多三人分享;但2013年蓋爾德納國際獎的決定卻將布拉德利新加為獲獎者,而沒有提及朱桂霖和郭勁宏。這在霍頓看來,一方面它忽視了朱、郭兩位同事的貢獻,另一方面還降低了凱龍公司的作用(至少3:1才對,現在成1:1了),因此是不公平的。
更重要的原因是,蓋爾德納國際獎的授獎人數不受「最多三人」的限制,因此即使加上朱桂霖和郭勁宏共五人分享也不為過。綜合這些考量,霍頓最終拒絕了這一獎項。
從這個角度分析,霍頓應該是不會再次拒絕諾貝爾獎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