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學消毒劑是指用於殺滅傳播媒介上病原微生物,使其達到無害化要求的製劑。不同於抗生素,化學消毒劑在防病中的主要作用是將病原微生物消滅於人體之外,切斷傳染病的傳播途徑,達到控制傳染病的目的。
消毒劑不是濃度越高越好,過度使用會帶來其他風險。如過氧乙酸是一種強氧化劑,可以輕易地將微生物殺滅,常用於衣物、地面、牆壁、房屋空間等的消毒,但使用濃度過高時可刺激、損害皮膚黏膜,腐蝕物品。同時,長期大量使用同一種消毒劑、滅菌劑,會使微生物產生抗藥性,滅菌效果大大降低。為避免致病菌產生耐藥性,可以輪換使用不同消毒劑。部分消毒劑一定程度可以在功能上相互替代,但各類消毒劑消毒原理不同,使用和禁忌事項也各不相同,必須慎重選用,才能做到安全消毒、有效消毒、綠色消毒。
01.含氯消毒劑
簡 介
含氯消毒劑是指溶於水後能產生具有殺菌作用的活性氯的一類消毒劑,屬於使用最廣泛的一類廣譜、高效消毒劑。這類消毒劑包括無機氯化合物(如84消毒液、次氯酸鈣、氯化磷酸三鈉等)、有機氯化合物(如二氯異氰尿酸鈉、三氯異氰尿酸、氯銨T等)。
含氯消毒劑的使用方法
常用的消毒方法有浸泡、擦拭、噴灑與乾粉消毒等方法 。
浸泡法。將待消毒的物品放入裝有含氯消毒劑溶液的容器中,加蓋。對細菌繁殖體汙染的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mg/L的消毒液浸泡10分鐘以上;對經血傳播病原體、分枝桿菌和細菌芽孢汙染物品的消毒,用含有效氯2000-5000mg/L消毒液浸泡30分鐘以上。
擦拭法。對大件物品或其他不能用浸泡法消毒的物品,用擦拭法消毒。
噴灑法。對一般汙染的物品表面,用1000mg/L的消毒液均勻噴灑(牆面200mL/m2,水泥地面500mL/m2),作用30分鐘以上;對經血傳播病原體、結核桿菌等汙染的表面的消毒,可用含有效氯2000mg/L的消毒液均勻噴灑(噴灑量同前),作用60分鐘以上。
乾粉消毒法。對排洩物的消毒,用含氯消毒劑乾粉加入排洩物中,使含有效氯10000mg/L,略加攪拌後,作用2-6小時;對醫院汙水的消毒,用乾粉按有效氯50mg/L用量加入汙水中,並攪拌均勻,作用2小時後排放。
含氯消毒劑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項
正確使用。應選擇有衛生部衛生許可批件的消毒劑使用。配製和分裝高濃度消毒液時,應戴口罩和手套;使用時應戴手套,避免接觸皮膚。如不慎濺入眼睛,應立即用水衝洗,嚴重者應就醫。現配現用,經配製的消毒液應當天用完。含氯消毒劑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腐蝕性以及致敏性,過量或長期接觸可能會致人體灼傷。與其他物質混用,有可能發生化學反應引起中毒。嚴禁含氯消毒劑與其他消毒或清潔產品混合使用。
做好防護。含氯消毒劑一般具有很強的刺激性或腐蝕性,如果長時間直接和人體接觸,對人的皮膚和黏膜有較大的刺激,調配及使用時最好應佩戴口罩和橡膠手套進行操作。調配或使用時應開門窗,保持空氣流通。配製時應有量杯或湯勺計算份量。
規範用途。含氯消毒劑的漂白作用與腐蝕性一般較強,嚴禁與酸性物質接觸,最好不要用於衣物的消毒,必須使用時濃度要低,浸泡的時間不要太長。消毒好的物品應以清水衝洗及抹乾,以免對表面有腐蝕。
安全存放。含氯消毒劑應儲存於陰涼、通風處,遠離火種、熱源,避免陽光直射,並放在小孩觸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誤服。如不慎接觸眼睛,應立即用清水衝洗15分鐘,如仍不適可求醫。消毒期間,不要隨意用手揉擦眼睛,觸摸鼻子或嘴,及時洗手。
應急處置。皮膚沾染含氯消毒劑原液時,必須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衝洗,眼部濺到含氯消毒劑時要用清水或生理鹽水連續衝洗,並迅速送醫院治療。誤服者可立即餵食牛奶、蛋清等,以保護胃黏膜,減輕損害,然後進行催吐,並馬上送往醫院進行救治。
02.醇類消毒劑
簡 介
醇類消毒劑最常用的是乙醇和異丙醇,它可凝固蛋白質,導致微生物死亡,屬於中效消毒劑,可殺滅細菌繁殖體,破壞多數親脂性病毒;醇類殺滅微生物作用會受到有機物影響,而且由於易揮發,應採用浸泡消毒或反覆擦拭以保證其作用時間。醇類常作為某些消毒劑的溶劑,而且有增效作用,常用濃度為75%。
酒精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酒精消毒時必須使用「醫用」酒精,酒精濃度75%效果最佳。醇類消毒劑中醇含量過高,使用不當會對中樞神經系統造成危害。由於醇類具有揮發性,因此在使用醇類消毒劑時應注意開瓶時效。醇類消毒劑在使用時注意以下幾點:
注意通風。在室內使用酒精時,需要保證良好通風,使用過的毛巾等布料清潔工具,在使用完後應用大量清水清洗後密閉存放,或放通風處晾乾。
正確使用。如單一使用乙醇進行手消毒,建議消毒後使用護手霜。不得口服,對酒精過敏者慎用。使用前徹底清除使用地周邊的易燃及可燃物,使用時不要靠近熱源、避開明火。比如做飯、打電話、吸菸、使用電蚊拍等行為,在噴灑高濃度酒精後均不能立即進行。給電器表面和灶臺消毒時,應先關閉電源和火源,待電器和灶臺冷卻後再用酒精擦拭,以免酒精揮發導致爆燃。不要使用酒精對衣物直接噴灑消毒,如果遇到明火或靜電,可能發生引燃。
切記:酒精消毒時一定要防火!
酒精著火滅火簡易方法
溼布蓋火,隔絕氧氣是最靠譜的撲滅酒精起火的方法。在實際操作中,有條件時,最好使用覆蓋面較大的溼布,滅火時不能有快速拍打動作。一旦被燒傷,第一要緊的事情,當然是滅火。傷者正確的應對措施應當包括以下幾點:
第一,立即脫去衣物。衣物沾上酒精,已經成為燃燒物,以最快速度去除衣物,脫離熱源,可以最大限度地減輕損傷和後果。
第二,避免高聲喊叫。在頭面部已經被火焰包圍的情況下,喊叫會引起嚴重呼吸道燒傷,而呼吸道燒傷,是燒傷患者三大死亡原因之一。
第三,設法滅火應當就地打滾壓滅火焰或至少壓制火勢,減輕損傷。
此外,如果使用酒精給家用轎車消毒,建議車輛停留在通風良好、沒有暴曬、遠離火種及熱源的室外環境,且車輛熄火、車窗車門都打開的情況下,可以使用75%濃度的酒精對車輛的方向盤、按鈕、車門把手等物體表面進行擦拭消毒。如果確實需要對車內進行大規模消毒,可按產品標籤標識,選用能作用於金屬、皮革表面的日常家居類消毒劑以殺滅腸道致病菌的濃度進行配製和使用,消毒後可用溼潤的乾淨毛巾反覆擦拭,並打開車窗通風。
03.過氧化物消毒劑
簡 介
過氧化物類消毒劑具有強氧化性,各種微生物對其十分敏感,可將所有微生物殺滅。這類消毒劑包括過氧化氫、過氧乙酸和臭氧等。它們的優點是消毒後在物品上不留殘餘毒性。
過氧化氫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項
雙氧水是公認的低毒物質,但若使用不當,仍有可能造成危害。
不得口服,應置於兒童不易觸及處。
對金屬有腐蝕作用,勿長期浸泡。
避免與鹼性及氧化性物質混合。
穩定性差,需避光、避熱,置於常溫下保存,遠離火源、熱源。
不可與還原劑、強氧化劑、鹼、碘化物混合使用。
過氧乙酸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項
採取防護。應嚴格按照所購入的過氧乙酸消毒液的濃度和使用說明進行稀釋配製,稀釋及使用時必須佩戴橡膠手套,操作要輕拿輕放,避免劇烈搖晃,防止濺入眼睛、皮膚、衣物上。配製消毒液的容器最好用塑料製品,配製過氧乙酸時忌與鹼或有機物混合,以免產生劇烈分解,甚至發生爆炸。
確保使用濃度。因過氧乙酸溶液不穩定,應貯存於通風陰涼處,或隨時使用隨時配製,用前先測定有效含量;用蒸餾水或去離子水配製稀釋液,稀釋常溫下保存不宜超過2天。
正確使用。過氧乙酸消毒液具有一定的毒性,在進行室內噴灑消毒時濃度不宜過高,以免危害人體。在進行室內燻蒸消毒時,人員應撤離現場,燻蒸結束,室內通風15min後,人員方可進入。過氧乙酸對金屬有腐蝕性,不能用於對金屬物品的消毒。過氧乙酸對大理石和水磨石等材料地面有明顯損壞作用,切忌用其水溶液擦拭地面,不可用於地面消毒。
安全存放。過氧乙酸消毒液應儲存於陰涼、通風處,遠離火種、熱源,避免陽光直射,並應該放在小孩觸摸不到的地方,避免誤服。
應急處置。皮膚沾染過氧乙酸消毒液原液時,必須立即用大量流動清水衝洗,眼部濺到過氧乙酸消毒液時,要用清水或生理鹽水連續衝洗,並迅速送醫院治療。
04.二氧化氯
簡 介
常溫下,二氧化氯為黃綠色至橙黃色氣體,帶有類似氯氣和臭氧的強烈刺激性氣味,極易溶於水。二氧化氯消毒劑是一種綠色、安全、高效、廣譜的消毒殺菌劑,可以殺滅養殖水體中的一切微生物,包括細菌繁殖體、細菌芽孢、真菌、分枝桿菌和各種病毒等。它對微生物細胞壁有較強的吸附穿透能力,還可以快速地抑制微生物蛋白質的合成來破壞微生物。二氧化氯不穩定,受光和熱也易分解釋放出氯氣,其溶液於冷暗處相對穩定。
二氧化氯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項
使用時應戴手套,避免高濃度消毒劑接觸皮膚和吸入呼吸道,如不慎濺入眼睛,應立即用水衝洗,嚴重者應就醫。
外用消毒劑,不得口服,置於兒童不易觸及處。
不宜與其他消毒劑、鹼或有機物混用。
二氧化氯片劑或粉劑兌水後激發出二氧化氯,可以殺滅空氣中對人體有害的細菌病毒,同時去除空氣中的硫化物、異味。空間大的可以用粉劑,家庭等小範圍可以用二氧化氯泡騰片,使用方便易保存。
05.含碘消毒劑
簡 介
碘是一種活動性很強的化學元素,一方面可直接滷化菌體的蛋白質,另一方面憑著很強的滲透力,可直達菌體內部,加強了對病原體的殺滅作用。碘伏殺菌作用迅速,低毒,對皮膚、黏膜、傷口幾乎沒有刺激性,適用於皮膚、黏膜的消毒,也可治療燙傷、皮膚黴菌感染、燒傷、凍傷、切割傷、擦傷、挫傷等一般各類外傷。碘伏常用的濃度是1%;用於皮膚的消毒治療可直接塗擦;稀釋兩倍可用於口腔炎漱口;稀釋十倍可用於陰道炎衝洗治療。此外,還可用於醫療器械的一般性消毒,以及飲用水、環境表面、食具、餐具等的消毒。
碘伏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項
對於已經用「紅汞」(俗稱紅藥水)消毒的傷口不能再用碘伏,以免產生碘化汞而腐蝕皮膚。
碘伏稀溶液毒性低,無腐蝕性。原液應在室溫下避光保存。
少部分人有可能對碘伏過敏,出現塗抹部位紅腫、皮疹及痛癢,應避免再用碘伏,用生理鹽水擦洗或去醫院就診。
碘伏不能入眼,面部消毒時應保護雙眼,一旦入眼,立即用大量清水衝洗後去醫院就診。
來源:蘇州應急管理
編輯:珠海應急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