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化法納米碳酸鈣生產工藝能耗分析及餘熱利用方案

2020-12-06 粉體技術網

碳化法是指利用Ca(OH)2與CO2碳化反應得到CaCO3,由煅燒、消化、碳化、過濾、乾燥等工序組成,是生產納米碳酸鈣的主流工藝,這中間既有加熱過程,又有冷卻過程,因此,為降低能耗,提高效益,生產過程中餘熱利用與節能增效措施備受企業關注。

1、碳化法納米碳酸鈣生產主要耗能工序及能耗分析

(1)煅燒工序

煅燒工序是石灰石在立窯中受熱分解過程,用燃料加熱(一般採用煙煤),使石灰石分解產生生石灰和二氧化碳,其燃料及石灰石成本佔整個生產成本17%~20%左右,其中燃料消耗0.1~0.16t/t產品,佔整個生產工藝燃料消耗的一半左右。

出窯氣體(主要是CO2和N2,分別佔窯氣的三分之一和三分之二)溫度為200~250℃,經過間壁式冷卻和洗滌淨化後,溫度降至45℃左右進入壓縮機,壓縮成高濃度的CO2氣體後再經過管外淋水冷卻(從200℃左右冷卻至55℃),送入碳化合成車間。

採用高效的煅燒設備,提高產能,降低單位能耗,提高二氧化碳的濃度,採取合理的冷卻和熱回收技術,以及降低壓縮機電耗是該工序節能降耗的主要途徑。

普通立窯煅燒工序對窯氣有兩次間壁式冷卻過程,第一次是洗滌淨化前,該冷卻器可以預熱漿液或消化工序用熱水;第二段冷卻是將壓縮機出來的高壓氣體降溫,一般採用淋水蒸發冷卻方式。該工藝流程的兩次氣體冷卻過程餘熱均可以回收利用。

(2)消化(陳化)工序

石灰石經過煅燒分解形成生石灰(CaO)和二氧化碳氣體後,生石灰進入消化(陳化)工序並與水反應形成石灰乳(Ca(OH)2),再進行精製後進入碳化工藝。

消化反應本身雖然是個放熱反應,但要獲得高活性的消化漿,需要有一定的溫度,較高的溫度還能提高石灰乳產率。研究表明,理想的消化溫度在80℃左右,採用適宜溫度(50~70℃)的熱水進行消化有利於提高消化過程漿液質量。由於消化耗水量並不大(一般灰水比),且對熱源品質要求不高,可以利用廠區餘熱資源對給水進行預熱,有多種低溫餘熱資源可選。

(3)碳化工序

在工藝流程中石灰乳Ca(OH)2與CO2在碳化設備中進行的碳酸化反應決定了納米碳酸鈣產品的品質,因此碳化是納米碳酸鈣生產過程中最核心的一道工序。碳化反應是強放熱反應,其能耗主要取決於碳化技術。

目前,我國納米碳酸鈣的碳化生產工藝技術主要有間歇鼓泡碳化、連續噴霧碳化、超重力碳化、高剪切乳化碳化和膜分離碳化等,間歇鼓泡碳化法氣液接觸時間長,易於控制晶型,可生產粒徑在20~200nm之間的碳酸鈣產品,操作要求相對簡單,設備投資少,是目前國內外應用最多的一種碳化工藝,需要輔助以控制反應溫度來控制結晶粒子的大小和粒徑分布,並且溫度控制較低(一般控制在25℃以下,需要冷凍水間壁式冷卻),使得碳化過程控制的能耗增加。

為了提高碳化合成速率,有採用增加攪拌裝置的間歇式攪拌鼓泡法等加快反應進程的改進型間歇鼓泡式碳化工藝。按碳化溫度劃分主要有冷凍法(低溫)與非冷凍法(常溫或高於常溫),前者稱為低溫低濃碳化工藝,一般碳化溫度為15~25℃,包括了低溫間歇鼓泡式、低溫間歇攪拌式、低溫間歇超重力式、低溫間歇高剪切式、低溫膜分散微結構式等;後者以常溫連續噴霧碳化法和高溫高濃非冷凍法碳化工藝為代表,一般碳化溫度不進行控制,可在30~75℃,產品晶型與粒度通過不同模板劑進行控制。

目前國內外採用最多的工藝及設備還是低溫低濃間歇鼓泡式碳化法或攪拌式碳化法,中國還有常溫低濃噴霧連續碳化法、低溫低濃間歇式超重力碳化法,這些工藝均需要冷凍機將進料石灰乳冷卻到25℃以下,能耗較高,採用傳統電製冷工藝製冷時,單位產品供冷耗電量為120~150kW·h/t,佔整個生產工藝單位產品耗電量的20%左右。為了節約能耗,近幾年非冷凍碳化工藝正逐漸得到應用推廣。

對於低溫碳化工序,節能的措施一是改進碳化工序,降低冷凍降溫和表面處理工序漿液升溫能耗,二是考慮用低品位的餘熱製冷替代高品位的電製冷方式。

(4)過濾與乾燥工序

經過碳化合成的漿液先經過表面改性工藝,再經過壓濾脫水過濾後進入乾燥工序。納米級碳酸鈣漿液經過機械脫水後的濾餅往往含水率達30%~55%,進行乾燥後最終粉體含水在0.2%以下。選擇適宜過濾設備,可以降低濾餅含水率,繼而降低乾燥能耗。過濾設備中上懸式離心機、板框壓濾機使用最廣,乾燥設備則以帶式乾燥機、盤式乾燥機、管束乾燥機、滾筒乾燥機等居多,且多採用熱風乾燥形式,需配置熱風爐。機械脫水主要消耗電能,而熱風乾燥的熱風爐多以燃煤、燃油或燃氣為燃料。

如果以燃煤為燃料,熱風乾燥燃料用量每噸產品需要消耗0.11~0.15t煤,約佔整個工藝燃料用量的一半,提高熱風爐能效,回收煙氣餘熱,可以起到明顯的節能降耗作用;還可通過開發其他乾燥工藝如真空脫水乾燥等或者更高效的脫水及乾燥設備及工藝降低乾燥能耗。

此外,乾燥機的排氣實際上是含碳酸鈣粉塵的水蒸氣與空氣混合潮氣,一般採用溼氣水膜收塵器或旋風除塵器回收碳酸鈣,如果結合冷凝熱回收技術,可以將該部分餘熱用於預熱表面處理前的漿液。

2、碳化法納米碳酸鈣生產的餘熱資源梯級利用方案

餘熱資源優化利用原則及改造方案餘熱資源優化和梯級利用遵循以下原則:將中高溫餘熱用於餘熱製冷替代電製冷,將低溫餘熱用於預熱消化用水和表面處理工序前的漿液。基於以上原則進行如下餘熱回收及梯級利用改造:

(1)將來自立窯煙氣的125℃以上部分較高品質的餘熱、壓縮機出口125℃以上部分的壓縮窯氣餘熱和熱風爐出口煙氣的125℃以上部分較高品質的餘熱分別用氣水換熱器進行餘熱回收,產生三股120℃的熱水匯入雙效型溴化鋰制冷機組熱水入口聯箱,作為驅動熱源,釋放熱量後降至68℃,再由循環泵輸送至上述兩個換熱器單元,形成熱水閉環;產生的冷凍水用於低溫碳化工藝;由於碳化工藝需要的冷凍水溫度可比普通空調供冷溫度高一些,可採用大溫差供冷機組,制冷機組運行能效可以更高一些;

(2)將釋放高位熱的立窯出口煙氣、壓縮窯氣的低位餘熱進一步用來預熱消化用水(氣體溫度降至55℃左右),可以將消化用水溫度提高7~8℃;

(3)熱風爐出口煙氣釋放高位熱量後,溫度降至160℃左右,再進入暖風器預熱空氣,可以將乾燥用熱風從常溫升高至80℃,同時煙氣溫度降至110℃左右後排放;乾燥用空氣從常溫升高至80℃後進入熱風爐出口的空氣加熱器,升溫至420~450℃後進入烘乾設備;

(4)來自碳化工藝的漿液先經過溴化鋰冷卻系統的熱回收換熱器,可以將消化用水從常溫25℃左右預熱到36℃,分別進入立窯出口餘熱回收換熱器二段和壓縮窯氣餘熱回收換熱器二段進行再熱後,溫度升至43℃再進表面處理工藝;

(5)熱風乾燥器出來的潮氣先經過冷凝式換熱器釋放凝結熱後再進入水膜除塵系統,潮氣冷凝熱用於預熱表面處理前的漿液(可以將漿液溫度提高35℃左右),這一改造的另一個好處是可以降低水膜除塵器的用水消耗(通過回收凝結水和降低潮氣進入水膜除塵器的溫度),起到節水作用。

來源:塗愛民,王飛揚,莫遜,等.碳化法納米碳酸鈣生產過程的餘熱利用與節能增效[J].新能源進展,2019,7(06):542-547.

相關焦點

  • 宜昌能耗大戶利用餘熱發電 堪比小型火電廠
    >億千瓦時,宜化集團等7家能耗大戶全部利用餘熱發電。今年上半年,全市萬元工業增加值能耗下降了5.09%,合成氨、黃磷、水泥熟料、化成箔等產品的單位綜合能耗達到國內先進水平。生產的高壓蒸汽用於發電,發電後的低壓蒸汽供生產使用。
  • 你了解碳酸鈣嗎?
    近年來,隨著納米技術的出現,碳酸鈣進入了納米時代,並帶動了造紙、塑料、橡膠、高檔塗料等領域的發展。目前,在西方發達國家普通輕質碳酸鈣基本被淘汰,而納米級碳酸鈣和活性鈣的產量卻不斷地增長。日本在納米碳酸鈣新產品開發、生產技術、應用方面仍領先於國際。現如今己有無定形、針形、紡錘形等納米碳酸鈣產品。
  • 鋼鐵、化工、建材行業純低溫煙氣餘熱利用—ORC餘熱發電
    目前餘熱狀況大量餘熱資源中,350℃以下的中低溫煙氣餘熱、低壓飽和蒸汽(直接排放)、高爐衝渣水等,回收經濟性較差、技術難度高,還未得到有效利用。對於100t/h常規加熱爐,煙道內設置空氣預熱器後的排煙溫度在350-450℃左右,利用前置換熱器進行取熱,將煙氣降到180℃左右,大約可回收2800kW的熱量,利用1臺PureCycle可產生約280kW的電量,年發電時間為6500h,則每年可發電182萬度電,可節約標煤735噸,減排CO₂1513噸。解決方案如圖所示:
  • 炭素廠瀝青熔化工段瀝青煙氣焚燒淨化及餘熱利用系統的研究
    北極星大氣網訊:摘要:針對目前炭製品行業瀝青熔化生產工藝中的瀝青煙氣淨化存在的問題,給出一種瀝青煙氣直燃式焚燒淨化技術方案,並結合煙氣餘熱利用加熱工藝生產用導熱油,最終實現瀝青煙氣淨化的同時將焚燒產生的熱量綜合利用。
  • 輕質碳酸鈣表面改性常用藥劑、工藝及效果評價指標
    聚合物的物理性能受活化度的高低的影響,而活化度的高低,除了與改性劑有關,關鍵點還在於碳酸鈣粒子是否真正分散。因此,碳酸鈣的分散程度、改性效果的好壞,直接影響到其使用價值和應用領域。1、溼法改性常用藥劑及工藝溼法活化是將活化劑加入到溶劑中(如水中),將碳酸鈣在其中進行攪拌使其表面包覆,最後再進行千燥,這一般在輕質碳酸鈣或者納米碳酸鈣生產企業中完成。
  • 基於高爐熱平衡角度分析煉鐵工藝節能發展
    【摘 要】煉鐵在鋼鐵生產中能耗耗費非常大,約佔噸鋼能耗的5%,有效的降低煉鐵系統的能源消耗,是提高經濟效益與市場競爭力的關鍵。
  • 年產3萬噸納米級活性碳酸鈣項目
    一、項目內容:    1、項目建設內容及規模:生產納米活性碳酸鈣,年產3萬噸。    2、項目性質及產業政策規定:該項目屬於技術改造項目。納米技術屬高科技範疇,全國碳酸鈣行業會議已經多次提到,我國碳酸鈣行業的根本出路在於產品的深加工,3萬噸納米級活性碳酸鈣產品的開發方向符合我國碳酸鈣行業的發展導向。
  • 合同能源管理模式在餘熱發電項目投資中的應用
    一、餘熱發電簡介餘熱發電是指利用鋼廠高爐、水泥廠的熟料以及石化企業等工業企業的剩餘熱源進行餘熱能源的回收,目前技術成熟並應用較多的是利用鋼鐵廠高爐的TRT(高爐煤氣餘壓發電)裝置和水泥企業的CHPG(水泥餘熱發電)裝置進行的餘熱回收。
  • 新型離心式空壓機餘熱回收利用解決方案
    新型離心式空壓機餘熱回收利用解決方案北極星環保網訊:在石油化工、食品、製藥、造船等工廠內,壓縮空氣需求量大,空壓機房一般都使用,大型離心空氣壓縮機,才能穩定供應全廠壓縮空氣。而大型離心空壓機耗電量高,維護、運行費用投入大,壓縮空氣製造成本相對較高。
  • 邳州1000目輕質碳酸鈣哪家好
    工業碳酸鈣、食用碳酸鈣、碳酸鈣。工業碳酸鈣的種類:重質碳酸鈣(重鈣)、活性碳酸鈣(活性鈣)、輕質碳酸鈣(輕鈣)、納米碳酸鈣(納米鈣)。(1)重質碳酸鈣的含義:重質碳酸鈣又稱研磨碳酸鈣(簡稱GCC),是用機械方法直接粉碎天然的方解石、石灰石、白堊、貝殼等而製得。由於它的沉降體積(1.1-1.9mL/g/g)比用化學方法生產的輕質碳酸鈣沉降體積(2.4-2.8mL/g)小,因此被稱為重質碳酸鈣。
  • 綜合能耗更低鈦收率高於88%硫銨鈦聯產法鈦白粉工藝問世
    周於廈門召開的中國環境科學學會2017年科學與技術年會上,山東東佳集團股份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硫銨鈦聯產法清潔生產工藝技術獲國家環境科學技術進步二等獎。該公司黨委書記兼總經理孫鵬表示,該工藝技術實現了鈦白粉清潔生產和循環經濟的目標。
  • 硬脂酸在納米碳酸鈣表面改性中的應用
    隨著納米碳酸鈣使用量的增大,這些缺陷更加明顯,過量的填充會使得材料無法使用。 1、硬脂酸包覆改性納米碳酸鈣的機理 近幾年,用硬脂酸包覆改性納米碳酸鈣的研究也層出不窮。 Chen yijian等探究了在空氣-水界面的硬脂酸(SA)單分子層碳酸鈣晶體的形成過程。
  • 中國低溫餘熱發電技術突破 最低溫度降至60℃
    60℃以上的工業餘熱就能穩定發電。近日,由天津大學和山西易通環能科技集團有限公司自主研發的低溫餘熱發電機組經過一年多的工藝改進,實現產品大型化生產。專家稱,這一產品技術填補了國際上60-70℃的餘熱發電空白,具有巨大節能潛力和應用前景。  數據顯示,中國總體能源利用率只有33%左右,單位GDP能耗是世界平均水平的1.9倍、發達國家的3倍至4倍,約67%的能源在工業生產中被直接排放。
  • 多孔碳酸鈣製備技術及最新研究進展
    在研究抗癌藥物載體時,WEI等利用可溶性澱粉作為模板劑製備得到中空碳酸鈣微粒,發現可利用控制環境pH實現定位藥物釋放,提高細胞毒性。    2、乳狀液膜法  乳狀液膜法是將兩種互不相溶的溶劑在表面活性劑的作用下形成乳液,在微泡中經成核、聚結、團聚、熱處理後得到納米粒子。
  • 2014年中國十大餘熱發電公司排名
    北極星環保網訊:我國餘熱發電主要在水泥行業應用,但開始玻璃、鋼鐵、化工、有色等多個行業進行推廣,形成了一定的發電規模。目前,我國有50%左右的工業能耗沒有被利用,餘熱資源平均回收利用率只有30%左右。2012年5月,《「十二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我國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的重點方向和主要任務:節能環保產業要突破能源高效與梯次利用、汙染物防治與安全處置、資源回收與循環利用等關鍵核心技術,發展高效節能、先進環保和資源循環利用的新裝備和新產品,推行清潔生產和低碳技術,加快形成支柱產業。
  • 有機朗肯循環低溫餘熱發電技術分析及應用
    北極星環保網訊:節能減排是緩解能源及環境危機的重要舉措,大量工業過程產生的低溫餘熱資源不能被有效地回收利用,不僅浪費了能源,還使得熱汙染成為了嚴重的環境問題,餘熱回收、太陽能及生物質能的高效利用是節能減排的重要環節。使用有機朗肯循環可以很好地解決這一問題,它可以用有機工質將低溫餘熱回收後進行發電,成為回收低品位熱能的有效技術途徑。
  • 三星與臺積電的工藝之爭再掀高潮:盤點兩家10納米以下工藝及EUV方案
    ODyEETC-電子工程專輯 ODyEETC-電子工程專輯根據三星的計劃,V1生產線目前正在生產採用7納米和6納米工藝技術的最先進的移動晶片,並將繼續採用更精細的電路,直至3納米工藝節點。預計到2020年底,V1生產線的累計總投資將達到60億美元,並將根據市場情況確定額外投資。
  • 「綜合利用赤泥生產巖棉工藝技術」項目順利通過科學技術成果評價
    2020年10月25日, 由中國科技產業化促進會組織,北京金亞潤環保科技有限公司研發的「綜合利用赤泥生產巖棉工藝技術」科學技術成果評價會在京召開。該項技術成功通過科學技術成果評價。項目主要創新點建議如下:1.針對赤泥綜合利用難點,開發了利用赤泥生產巖棉新型工藝方法,符合國家綠色發展的需求,為我國赤泥的綜合利用提供了新的技術途徑。
  • 板狀剛玉生產工藝中節能減耗的方式和方法
    摘要:本文介紹了板狀剛玉生產工藝中節能減耗的方式和方法,主要從原料的選擇、球磨、乾燥、窯爐燒成以及後續的破碎加工等生產工藝上分析節能減耗的方式,從而也是降低板狀剛玉生產成本的一種方法,另外也簡單介紹板狀剛玉和電熔白剛玉在生產和使用過程中的節能對比,鼓勵大量使用板狀剛玉取代電熔剛玉,也可以起到耐火行業上的整體節能降耗。